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校企互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具有强烈的工程背景,使得其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要求较高。指出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高校与企业互通培养的新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互通培养模型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互通培养模式;校企联合

作者简介:冯磊华(1980-),女,安徽砀山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副主任,讲师;鄢晓忠(1962-),男,湖南桃源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4-0163-02

近年来,随着能源动力类行业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欲望越来越强。如何能够既快又好地培养出适应国家能源工业重大需求的“深基础、宽知识、重技术”的热能动力专业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1]由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具有强烈的工程背景,使得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的重要训练环节。[2]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按照“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的要求,构建有利于高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电力体制改革不确定、大规模电网建设的巨大投入和国家鼓励清洁能源、加强环保等政策导向也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电力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3]这对发电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课堂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安排和实施实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实践性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实习经费不足

以往的实习厂方不收或只收少量费用。近年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企业实习费用涨幅较大,而学校所拨的实习费用并无增加,从而迫使实习只能在就近便宜原则下缩短实习的时间或在有限的经费下删减实习内容,这样无疑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习效果不理想。

2.实习单位联系困难

由于本专业行业背景的要求,学生的实习基地需要选择电力企业及其相关行业,而这类企业最注重的是要求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几十个学生在同一时间进入电厂实习,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对企业的管理也带来了许多不便,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企业往往视学生的实习为“额外负担”,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收,由于现场繁重的工作量,也很少有师傅能有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解。

3.现场实习效果不理想

目前通常采用的实习方式是:几十个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由企业工程师进行安全教育,结合本厂实际情况,讲授生产工艺,在相关人员带领下参观学习,然后大部分时间被安排在集控室内倒班运行。一方面,随着机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操作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集控室内要求严格,稍有差错将会影响整个机组的运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不允许非熟练人员操作。这就造成了实习中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实习只起到了参观和旁观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实习的效果。

4.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通常由青年教师承担,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刚毕业,没有在电厂从事运行工作的经验,有些甚至不是本专业出身的老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就更加缺乏,因此,无法及时准确解决实习中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也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在实验的推动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跨世纪现代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实验的目标、性质、功能及实践中好的经验、模式进行了阐述及总结,其成果对培训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管理者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教育培训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5]

然而,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长期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发展,重产品投入、轻培训投入等问题,以致企业培训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育培训规划不够完善

虽然当前许多企业都能够认识到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没有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具体工作过于盲目,使得培训工作实施处于零散状态。随着电力生产工作中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企业往往是临时应付,首尾难顾,为此经常出现在某一方面的培训刚刚起步不久又转移了教育培训侧重点的局面。如此蜻蜓点水,广种薄收,效果自然不明显。

2.企业内部培训,缺乏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教师

3.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员工培训仍沿袭着传统教条的方式方法,没有激励机制辅助。

三、高校与企业互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高校与企业互通培养模式

高校与企业互通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高校与企业的互通桥梁,形成高校与企业互助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同时也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其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培训效果,实现互惠互利。

互通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从高校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组织制度保证体系,制订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2)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搞好教育培训,关键在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加强生产和实践经验培训,组建一支业务水平一流、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企业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采用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参与到企业培训工作中。

(3)建立一种“以我为师”的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兴趣,提高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

(4)加强与企业职能部门联系,探讨本科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2.培养实例

在2010年7月至8月间,我院利用暑假机会在湖南某电厂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班,该培训班即是采用上述的互通培养模式实现,具体实现形式如下:

(1)学院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的问题,提出了“青年教师工程化”项目,即派部分青年教师深入工厂学习。对这部分青年教师实行不考核工作量、工资酬金照发、多奖励部分课酬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2)针对电厂技术人员理论知识缺乏的问题,由深入现场、理论丰富的青年教师为其讲授一系列理论课程。

(3)青年教师在深入现场学习的同时也带一批热动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并将这些学生分配给参与理论培训的各个员工,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现场培训学习。

(4)每周末,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一次现场讨论学习。鼓励每位员工“以我为师”,具体做法如下:由于每个员工所从事的领域有所不同,掌握的操作技能和经验也不同。在讨论时,每个员工根据自己的领域讲解一些运行操作与故障处理方法。学生也可向员工们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最后,再由青年教师根据员工讲解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分析其具体原理。

经过一期的培训,学生、员工和青年教师都感觉受益匪浅。

四、结论

采用高校与企业互通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实习单位难联系和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较好地培养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工程背景;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实现互惠互利。

由于该模式还处于实践阶段,有些问题还没有较好地解决,比如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并不是容易建立的,需要双方的共同探讨与摸索。另外,也可能有些问题还没被发现。这些都要在今后的进一步实践中逐步解决,以形成一套成熟的互通培养模式,更好地促进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旭,赵晓东,王玉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48-149.

[2]魏艳春,芦书荣.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105-107.

[3]张铁,王宏.浅谈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7:518-519.

[4]潘肖红.探索新形式下电力企业培训工作新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35-36.

[5]张权铭.提高供电企业职工培训效果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530-532.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实践 互通 能与 培养模式 教学环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