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科研一体化模式下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的融合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围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建构与其相适配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组,以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设计艺术,体会“通史以治世”在设计学中的实际表现,启示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与求实的学习精神,最终,力求将研究项目与教学内容的全方位整合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科研 一体化 传统文化 专业课程组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116-02

基于研究项目的内容纵贯古今、横跨诸多领域,因此,在将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时,针对其不同研究层面亦可匹配多类型课程,因而,扩展了与研究内容相对应的课程选择域。在此基础上,建构围绕科研项目的课程组便成为可能。从而,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编制知识网,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设计学的相关专业特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日后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自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始,教学科研相统一成为高校的职能与任务,成为培养学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一体化”的概念在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的论证下,逐渐明确与规范,即指“由部分组成整体,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更趋整合,从而大幅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进而为社会生产服务。

国内有关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多体现在:(1)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在毕业设计选题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2)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项目的研究纳入教学过程,在提高教学内容社会价值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得以提高。在这方面,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生云龙《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制度选择》等均有论述。

国外在教科研一体化的实践方面,亦重在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中,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将企业实习、企业项目研发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高校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典型代表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此外,根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差异,采用分级别的教学与研究结合模块,如美国一些高校便依据研究类型制定对应层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方面,肖广岭《国家科技政策与一流大学建设——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有详细阐述。

2.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在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时,国内外则有其共性,即,择取传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并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侧面,匹配对应课程。如汪海鸥的《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一文,针对辽宁千山传统建筑、辽宁科技大学校园传统文化与钢铁冶金工业文化的不同特色,择取建筑学专业相应课程,通过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与地区性文化特质的关注。此外,亦有为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挚爱,而开辟专题课程以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颜星等著《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即根据自然与历史人文领域的不同文化资源开设专门课程,并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文化传统的兴趣,提高其民族思维特质与审美能力。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现状问题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笔者重点针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科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方面,尚存有的现状问题试作阐述。

1.科研项目难以融入设计艺术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

纵观现阶段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除却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出较多要求的理论层次较高的学科、专业,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以外,诸如国内设计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由于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弱、科研潜力受限,因此,普遍存在教师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构想,难以实施的遗憾。

2.与项目相结合的课程类型相对单一孤立

其次,即便部分设计学专业教师前瞻性地将研究项目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但是与项目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对单一,亦即研究课题对设计教学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与广泛适用性。

3.引导教学的科研项目缺少理论深度

另外,就所融入研究项目来看,亦多以实践性较强的横向课题为主,围绕其展开的相关教学也多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展开,而形而上学之史论类课程,因与相关科研项目缺少互助,因此,学生常因其无以为用而消减对史论学习的兴趣,进而出现史论类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相脱节的孤军奋战之象,如此,反而削弱了学子的科研能力与理论修养,脱离了高校教育主旨。

三、提升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融合度的意义与途径

1.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设计艺术是集理性的科技操作与感性的人情抒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借助于数理逻辑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的特质,促使每一个将来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高校学子,需具备多层次与宽视域的知识架构。其中哲学及其分支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所属学科的专业文理知识的网络关系,将影响学生的设计潜力与未来的从业竞争力。因此,将附载历史信息且需多元学科支撑,又能与现代生活相衔接的传统文化载体,作为引入教学与作业内容的研究项目,则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于“旁系”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延伸了学生对于设计艺术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沉湎于“故纸堆”而导致的应用价值不高、现实意义不明确的设计缺陷,从而更好地契合应用型的教学观念。

将内涵交叉学科信息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融入课堂教学中,又能传达出人类先祖在处理人造物与自然物之关系时的谦卑心态与向往幸福美满的正能量。这恰恰构成其历史价值以外的,调适人类现代生活,以及与返璞归真生活观相契合的现实意义。而设计教学的目的之一,即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观念与和谐生活的建构能力。如此,有望建构科研项目与设计教学的适配关系。

2.拟定初步融合方案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拟从两个方面提升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融合度

第一,择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此,拟将内涵交叉学科信息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作为项目研究对象,贯穿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诸门课程教学中。在这里,姑且选择人类定居生活与农耕经济的文化载体,并与当下城市化、城镇化社会组织形态,形成物质空间相悖,精神空间互补之博弈关系的传统村落建筑,作为试行教研对象。将村落建筑的修复、整饬、改造、更新等,融入设计史论与实践类的课程教学中。

第二,建构相关课程组。在传统文化研究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拟采用建构相关课程组的融合方式,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助性与一体化。

对应研究对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选择相关课程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与研究计划,结合研究层面的差异,合理规划课程开设秩序、主辅关系、授课重点与作业内容,从而以知识链与知识网的架构为最终目标,建构与研究项目特性相适应的课程组。

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哲学、历史、美学等人文科学的浓厚兴趣,弥补学生在建筑材料性能、建造工艺与施工构造等理科知识方面的不足。

此外,针对研究项目较高的学术要求与交叉学科支撑的特性,建构设计史论类与实践类课程相衔接与互通的课程组,亦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度的知识网,激发其对于设计理论的关注,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02).

[2] 王海鸥.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03).

[3] 肖广岭.国家科技政策与一流大学建设——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02).

[4] 生云龙.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制度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4).

推荐访问:专业课 文化与 融合 科研 传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