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史论结合,绽放人文之光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以视觉艺术品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史专业是目前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学科组成部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在吸纳西方较成熟的艺术史研究之上,传承我国悠久的跨门类艺术理论传统,背靠北大坚实的艺术学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史论结合、打通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史论专业。凭借百年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跨学科的综合氛围,依靠本专业优质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硬软件设施,形成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宽厚艺术史论素养、传承北大人文学科传统、兼具中国思想和国际视野、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不断探索和努力。

关键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本科

艺术史(Art History) 专业,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考察包括以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为主的艺术品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其相关课程于19世纪中叶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开设,标志着其作为现代大学学科设置之一的正式出现。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努力,艺术史专业已形成完善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成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必备专业。

在我国,由于過去一百余年中的历史政治动荡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积贫积弱主要致力于发展理工等有较多实际功用性的专业,该学科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相继开设。北京大学于1997年成立艺术系,在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和储备尤其是较长时间的艺术史论研究生培养之后,才于2012级本科生中正式开设 “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在较长时间的探索和近五年的开设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与国外一般的艺术史专业和国内艺术专业院校的艺术史论专业不尽相同的自己的办学特色。本文将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环境、办学资源、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介绍与阐述,期望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教育专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专业办学能力、完善教学体系。

一、办学理念:史论结合、打通各艺术门类

如上文所述,艺术史专业在西方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以美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成熟的体系,目前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形式分析、风格分析、图像学(iconography)和历史社会背景考察等。这些研究方法是基于西方艺术品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研究中国的艺术品,涌现出李铸晋(Chu-Tsing Li,1920—2014年)、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年)、方闻(Wen Fong,生于1930年)等一批重要的中外艺术史家。如果出于简单方便的考虑,我们的专业设置完全可以直接照搬西方艺术史教学模式。但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将自己的专业设置定位为史论结合、打通各艺术门类。

一个方面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研究,最晚可追溯至公元四世纪由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8—405年)撰写的《画论》和《魏晋胜流画赞》。在一千余年的漫长发展史中,有别于近代兴起的西方艺术史专业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思考体系,与中国艺术史相伴相生,难以割裂。例如,南朝画家谢赫(约479—502年)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是影响中国画品评标准的重要理论。事实上,诸如六法中的第一条“气韵生动”等提法,本身就很难在西方建立起来的艺术史专业语汇中找到相对应的翻译。又如,自明代董其昌(1555—1636年)始,比照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的体系,将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也分为南北二宗,且重南轻北。这种基于宗教理论而形成的绘画理论,对于中国艺术史近400年的发展影响至深,使我们难于武断地割裂开画论与画史。因此,我们深感有必要、也有责任,建立一个有别于西方的纯粹历史学研究的、史论不截然分开的专业。

同时,我国的传统艺术理论,往往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例如,苏轼(1037—1101年)在赞叹王维(约701—761年)的画作时就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绘画与文学完美交融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艺术史论专业也有别于西方的艺术史只以美术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此基础之上,不囿于视觉艺术品,在本科教学阶段强调打通各艺术门类,鼓励学生学习音乐史、舞蹈史、戏剧戏曲史、电影史、电视艺术史等,使他们对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演变和一般原理都具有一定的认知,对于他们今后再选择进入某艺术门类进一步深造打下宽厚的基础。

另一个方面是,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美育及艺术教育传统。蔡元培先生1917年开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曾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和艺术教育。他自己亲自开设美学课并编写《美学通论》。同时还在北大发起成立了“画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等艺术教育和研究机构,聘请徐悲鸿、陈师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由于蔡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学成为一所艺术气氛浓厚的大学,很快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传统。凭借这一宝贵传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成立以来的短短十几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艺术学理论专业全国第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传承我国悠久的跨门类艺术理论传统,背靠北大坚实的艺术学理论基础,我们在吸纳西方较成熟的艺术史研究之上,形成了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史论结合、打通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史论专业。

二、百年北大的办学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跨学科的综合氛围

北京大学于1898年创办,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更是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经过近120年数代学人的努力与积淀,北大形成了以文史哲等学科承载的深厚人文底蕴以及与社科、管理、理工等多方向的跨学科综合氛围。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北京大学的艺术史论专业就与艺术专业院校的相同专业形成了较大的差别。在艺术专业院校中,艺术史论往往视为诸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辅助,即总体目标和宗旨是围绕艺术创作展开的,或者说更侧重“艺术”二字。而在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史论则侧重“史”与“论”二字,即作为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种,与史学、美学等专业密不可分。

具体来讲,在艺术专业院校中,艺术史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之余,主要能够并且被鼓励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因而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技法、过程以及鉴定等方面会形成较强的能力。而在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史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之余,会有机会接触大量历史、哲学、中文等课程和讲座。事实上,我们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就有诸如“哲学导论”“社会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概论”等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在这些课程的训练下,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

同时,人文类专业与社科、管理与理工等跨学科专业也有不少的交流。例如,在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的召集下,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就于2015年12月举办过题为“自由之巅: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的主题沙龙,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哲学与艺术等多学科的教授济济一堂,交流沟通各自对科学与艺术二者相互融合促进的看法与意见。又如,在北大生命科学院饶毅教授的倡导下,于2015、2016年末,已连续两届在学生中举办“Beauty in Nature & Art in Science”(自然中的美与科学中的艺术)实验图像大赛。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在北大师生中形成了一种跨学科思考、讨论的氛围。

总而言之,百年北大的深厚人文底蕴和跨学科综合氛圍,为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开设提供了面向多元、包容性强的办学环境。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中,艺术史论专业凸显“史”“论”之长,将艺术与艺术品视为与文献一样的,史学、美学等研究的一种对象和材料,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互动,绽放出璀璨的人文光辉。基于这种注重人文整体素质培养的特色,2016年我们的本科招生专业名称正式更改为“人文科学实验班”。

三、办学资源:优质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硬软件设施

北大的艺术史论专业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颇有建树,近年来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斐然。在科研方面,我们的教师在担纲国内重要科研项目的同时,专著和学术论文不断出版和发表。例如,李松教授承担的“中国道教美术史”项目,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十五”规划2003年度“国家重点”课题。其十年磨一剑出版的《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填补了中国道教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教学方面,教材编纂工作和教学成绩均取得了较好成果。例如,丁宁教授编写的《西方美术史十五讲》2004年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翁剑青教授、丁宁教授先后于2002年和200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另一方面,北大的艺术史论专业也拥有良好的办学资源。学校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外艺术学资料,包括纸质的书籍、专业期刊、拓片和电子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基础。北京本地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等大型博物馆,以及我们校内的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每年都有不少重要的国内外艺术展览,为我们的师生提供了近距离考察艺术品的机会。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以及我们校内的百周年纪念讲堂,全年大量的戏剧、音乐、舞蹈等演出活动,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学习领会的机会。此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还为本科生提供校级、院级的多种奖学金、国际交流互访机会和相关机构实习机会,为学生们的全方位发展助力。

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与中文、历史、物理、化学等许多其他学科不同,艺术史论所涉及的艺术品及相关知识,在我国目前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体系中几乎不涉及,所以这一领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本科生来讲,都是第一次接触,有一定陌生感。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北大艺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贪多求快,比较注意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长处,通过延缓分专业、小班教学、导师制、基础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外学习以及多元化培养等方面的设计,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

其一,我们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分专业,全面学习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基础课程,例如“美术概论”“电影概论”“戏剧艺术概论”“文化产业导论”“艺术学原理”“美学原理”等。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和了解,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再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自由选择进入这三个方向中的一个,学习更加专业化的课程。这种延缓进入专业的模式,使得学生在对三个专业方向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做出适合个人的专业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无所适从。

其二,由于我们每级学生进入专业方向后,人数都在10人以内,我们有开设小班教学课的条件。不少专业必修课,如“中国美术通史”(上、下)“西方美术通史”(上、下)等,都属于这样小而精的教学模式。在此种小班教学课堂中,学生们被鼓励提问、发言。相比起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模式,这种小班教学课更易于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尤其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质量有目共睹。

其三,由于优良的师生比,学院近年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每位本科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我们每位老师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小时的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以便学生们前来问问题和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本科生与导师所指导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定期交流互动的惯例。在当前大学教育普及、很多大学扩招的情况下,我们的小班教学和本科生导师制实属难能可贵。

其四,在大学一年级的概论课程和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上,我们从三年级开始为学生开设专业专题课程。例如“宗教美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古代东方艺术”以及“艺术史论专业写作”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在坚实基础之上,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进一步专业研究的能力。

其五,我们的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我们非常注重进一步激发他们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强调课堂学习只是对于整体艺术史脉络的把握,而将细节部分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放在课后。比如艺术专业院校中的艺术史论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通常会开设四个学期,分别讲述“史前到秦汉”“魏晋到隋唐”“宋元”和“明清”这四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品和艺术发展。而在北大,我们的“中国美术通史”只开设两个学期。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学习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减少一半,相应地在内容上不会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和与导师见面等方式,进一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时,在学校“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带动下,鼓励高年级本科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开展学术研究。例如,在相关教师指导下,2013级本科生就开展了“明代雅集图叙事方式研究”、2014级本科生开展了“东汉时期与罗马帝国早期石棺的比较研究”等校级课题。通过这些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思考、比对和写作,训练自己的学术研究基本功,为今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做准备。

其六,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开设高质量的讲座,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史发展基本脉络和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艺术史学科的最新动态,包括3D成像等新技术的引入为视觉文化研究所带来的便利等。通过与艺术家等的实地交流,增进学生对于艺术创作和工艺的了解和直观感受。例如,2015年4月我们组织学生前往保定,参观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的定瓷陈列馆及生产车间。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短期海外交流计划的参与,使得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学术态度。近年来短期交流的国际知名大学有英国约克大学、爱丁堡大学,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以及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等。

五、培养目标:有思想有担当的艺术史论人才

通过四年的学习,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有两个层面的培养目标。其一,从实际功用和毕业去向层面来讲,我们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因其较深的人文素养和较广博的知识面,在美术馆、画廊和拍卖行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有志于学术研究者,也可凭借本科阶段打下的坚实专业基础,选择在本院或赴欧美较好的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既有进入国家文化部、国家博物馆、北大出版社等工作单位直接就业的,也有远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

其二,从非功用的和人生长期受益层面来讲,秉承北京大学一贯的宗旨,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不只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而且内心充实、境界高远,有社会担当。引用李松教授在一次受访中所说的话:“人的价值体现和幸福感也和赚钱多少没有太大关系。北大学生应该在物质方面做到超脱,要意识到上北大目的不是为了比别人多挣钱,如果抱着这样的期待来读北大会很失望。北大的优势在于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优势,极端点来讲,‘到北大来不是学有用的东西而是无用的东西’。北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文化抱负和历史责任感”。换言之,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秉持找份高收入、好工作的人生愿景,而是生活态度积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业、精神上富足的人。同时,北京大学自建校以来,就有着关注国计民生的传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对社会事宜、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命运,有着高度的关注和参与感。

除了本专业的本科生,艺术学院从1999年起面向来自学校各个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艺术学双学位和辅修课程,现在已形成每年培养50名学生的规模。同时,艺术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全校本科生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学院20多位教师,每年开设的艺术类通选课、公选课的学生人数平均达到4300人次。通过双学位和通识类课程的开设,我们也期望在拓宽学生艺术史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生境界。

六、结语

随着我國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普通大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艺术毫无疑问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艺术史论相关专业的大学教育,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的艺术史论专业,将自觉以此为己任、抓住机遇,值此北大艺术学科100周年和艺术学院建院(系)20周年之际,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培养具备宽厚艺术史论素养、传承北大人文学科传统、兼具中国思想和国际视野、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而努力。

[责任编辑:陈立民]

推荐访问:史论 之光 绽放 人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