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综合研究形态,深入挖掘分析一个较为传统的区域社会的民间文化资源,考察民间生活形态,分析其中的民间生存状态,明确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清理鲜活的民间文化资源,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视野,形成深度的学术研究层次,对于相同区域的民间生活方式的探讨,有着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从关中地区的一个土布生产村庄的调研入手,论证时代的发展必然影响传统手工艺的兴衰,应运而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更新也就有着必然生存的合理性。在当代中国,任何一种民间手工艺的技术应用和推广,都应该是以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切实改善与真实生存状态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关键词:关中;渭南地区;乡村;土布;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文化民生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从2002年起,笔者连续多年不断地到关中渭南地区的乡镇进行调研,分别下乡到蒲城许家庄、贾曲镇;大荔朝邑镇、沙底村、九龙村;华县柳枝镇、王宿村;韩城党家村、柳枝村、西庄镇;合阳灵泉村、合阳村、路井镇等乡村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手工艺织布的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许多情况,也对现实的乡村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笔者在2009年申报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随即将目标确定在蒲城地区,并以蒲城荆姚镇许家庄村以及周围村庄的土布生产为典型,对其间的手工艺土布纺织的调查研究的调查深入,发现许多问题不仅仅是土布生产问题,而且是乡村手工艺生产与发展的矛盾,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文化民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思考。

渭南地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南部秦岭山脉与商洛地区相接,北依黄龙、乔山与延安地区相连,东邻黄河与山西省相望,东南与河南省接壤。是从东到西进入陕西的大门。渭南地区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中部有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中间最低部分是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是粮、棉、油料生产基地。南北地区的台原,土质松厚肥沃,适宜垦耕,是关中重要的农业区。棉花是渭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集中于大荔、渭南、蒲城、富平、合阳等县市。每年平均播种面积150万亩以上,占陕西省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年提供商品棉70万担以上,也占陕西收购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像西瓜、花生、红枣、黄花菜、烤烟等经济作物也非常发达,构成了当地的特色农业。

从地方志上看,蒲城县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万亩,东临大荔、澄城;西接富平,距古都两安市110公里;北依白水、铜川,全县75万人(2004年),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度,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适宜农、林、农副土特产品的发展。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我最初对蒲城荆姚镇许家庄村手工艺土布纺织的调查研究的起因,是因为调查土布的生产而专访许家庄。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对许家庄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现象的个案,产生了新的认识,以至超越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土布生产本身,当然土布的手工艺生产意义也包含在其中。

最初我从西安乘长途班车去寻访蒲城一个名叫“许家庄”的村庄生产土布的情况。长途汽车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颠簸,在一个空旷的路口停顿时,我下了车,左顾右盼地看到了一家小店,打听后得知许家庄离此还有10余公里。终于拦了一辆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的出租车,司机也不甚熟悉,于是一边询问一边前行,不巧在一个名叫“贾曲”的小镇上抛锚。后来我得知贾曲是离许家庄最近的一个镇子,但是还有5公里多的距离。

贾曲的集市上有不少卖布的商贩,我走近询问,商贩对许家庄的土布生产不了解。商贩是外地的商贩,一般是流动作业,逢集叫卖,却生意萧条。而布摊上的花花绿绿的布匹,却是从两安文艺路的布匹市场批发来的。问及原凶,商贩说农民喜欢城市,也喜欢城里人的东西,花花绿绿的细“洋”布,又柔义软,又结实不腿色,当时感觉社会民众对土布的认识有着较大的差距。司机驾着继续在乡间的道路上斜斜歪歪地行驶着,道路上铺晒着早割的大麦秸杆,金黄灿灿的麦秸将道路变得软茸茸的,汽车轮子在上面滑过,不停地发出清脆的沙沙响声。

终于到了许家庄,已经接近中午。司机善意征询我的意见,以为此地太过偏远,返程不便,他可以等我一会。但是,当我走进许家庄的土布作坊,与办公室人员交谈了数语后,立即出去让司机先走,因为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手工艺研究人员重视的问题。

许家庄在蒲城县西南一个距县城20公里的地方,当时隶属甜水井乡。后来问起地名的来由时,村人们苦笑地说,甜水井亦称泉水井,在古时这里曾是湖底,于是地下便是苦碱水,人畜无法饮用。甜水井便是一种心里的祈求。

在1993年出版的《蒲城县志》上,记载该地区属于地质土壤中的“盐化粘质潮土、“卤泊滩”,由于“该土壤由于地下水位高,在1.5米以内,有夜潮现象,不怕旱,但质地粘重,通透性差,耕作困难,土温低,捉苗困难,发老苗不发小苗,因受盐化影响,作物有程度不等的缺苗现象”。而在一幅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绘制的《<蒲城县新志>的县境全图》中,看到甜水井乡地区有“卤泊滩”的字样。

但是在许家庄呆了片刻,就感到了另外一种惊奇,因为在这个关中平原腹地的村庄中,我正在用关中方言与村人们访谈时,发现他们之问却用一种河南山东混合的方言流畅地在叙述着其他事物。而且他们的语音转换非常自然,无论是男人或女人,长者或幼者,与我交谈时却是非常地道关中方言,与关中其他的村庄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语境的转换,使我恍惚身置于两个不同的区域。而随着我对土布生产的深入调查,其疑惑也随之得以解释。

大约在晚清的时候,从山东莱芜因逃难而迁徙来了一户许姓的人家。在漫漫的长途跋涉中,发现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为首的正好叫“许青槐”,当地也有一片槐树,槐花飘香,清风阵阵。于是,最初的许家庄又称“青槐庄”。于是,随后从河南濮阳等地陆续迁移了许多户人家。这种迁移是与20世纪许多回合的灾难相伴随,不断地有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逃难到这里定居,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从经济水平上看,这个村庄在1995年之前。一直是非常贫困的地方,长期依赖政府的救济款度过难关。但是,这个村子却有着一个传统的手工艺习惯——手工织布。当初许姓人家从山东迁徙时,就带来了山东的土布织法。因此,许家庄的土布纺织是世代相传,以至村中的上了年纪的男人都会织布,常常

推荐访问:蒲城 关中 土布 纺织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