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多彩多样的春节民俗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结、兴旺。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各民族过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中华特色民俗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扫尘

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祭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要擦拭一新。

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爆竹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挂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各地特色春节民俗

华北地区

北方的春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各地又有多种独特的习俗。例如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的“捏油灯”,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在晚上都要点油灯。乡村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派欢乐景象。又如在南阳镇平一带的“剪春幡”,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此为立春之标志。

华中地区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原地区更是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像是豫西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有的还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作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以镇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又像是流行于安徽歙县地区的“放人丁炮”。农历正月初二,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内集合,由庭长或代表分配爆竹,一般每人三枚。凡有儿子的男子,每人加发小爆竹十挂,一挂一百枚,取百子吉祥之意;无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烧香求子。民间认为,这天是求子的最好日子。

华南地区

温暖的南方让冬季的春节也拥有了诸多夏天特点。像流行于广西灌阳县的“贺年酒”,农历十二月,每户交两斤米给头人酿酒。正月初一,再交猪肉半斤、豆腐两块,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参加酒会,由头人主持。旧年添了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带上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向大家拜年。又像在海南省东方市,如果是年初一至初三发生一些认为不吉利的事情时,例如,拜公时忽然灯火或香烛熄灭、爆竹不响、春联被小孩撕破、吃饭落筷、打破碗碟、做恶梦等等,那就要在元宵节那天重新张贴对联,烧香点烛拜公,在神前做一些逢凶化吉、祈神保佑的祷告,这种情况称为“补年”。还有流行于台湾地区的汉族民间岁时的“吊缝猴”风俗,用布扎成猴子模样或红布缝成猴形图案并在四角缝上扫帚图形,在春节期间,作为饰品挂在屋檐下。因“缝猴”与“封侯”谐音,以图吉利。

江浙地区

过年时节的江浙地区,无论是搡桨弄舟,还是灯火舞龙,都透着甜甜的江南水乡气息。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的“点岁灯”都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一般都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通宵燃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而流行于浙江杭州的“接青龙”活动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分别到大街小巷、富商巨贾家去舞龙灯、开利市,各店家富户遇龙灯到来,竞相迎入以示吉利。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的春节传统有一种大江东去的豪迈。像是“陇县社火”,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会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人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还有陕西西安一带的“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在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西南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春节习俗也具有很多民族特色。如“除夕祭树”,流传于四川省岳池县一带。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家长用盘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带来滚滚财源。祭树后,全家才围着桌子吃年夜饭。又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异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再如流传于桂西一带的“汲新水”习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

春节民俗系列之好吃的

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各种美味,除了桌子上的大鱼大肉,特色节日食品同样不可或缺。在中华民俗中,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在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一带,它已传承了数千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有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与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合家聚坐共进汤圆。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年糕是汉族传统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讲究。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在中国传统的年俗中,很多地方讲究年夜饭的餐桌上必有一道菜是鱼,并且这道菜留着不吃,象征着年年有余,来年有个好生活。

春节民俗系列之好喝的

无论是寓意红红火火的美酒,还是象征平平安安的汤,同样是春节的必备风景。“分岁酒”亦称“分岁饭”、“守岁饭”。大年三十夜,全家团聚,共进晚餐,欢声笑语,通宵达旦,或夜半而止。在喝“分岁酒”时,不仅要在门上贴大红门联,且全家要灯火通明。如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箸,斟满酒,以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预示明年人丁兴旺,这称“添人增口”酒。

“五果汤”是潮汕尤其在陆丰市东海镇,人们最爱的传统宵夜之一。同时也是民间的传统保健食品。潮俗以桂圆、白果、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为甜汤,入秋后多吃,称为五果汤。

春节民俗系列之好玩的

还记得小时候那些小东西吗?虽然今天看来有些落后,却是我们美好的回忆。“吹糖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艺人自己熬制的饴糖(也称转化糖),糖体为咖啡色。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春节民俗系列之好乐的

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逛逛庙会,看看花灯,曾经是节日中最期待的事情。“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因为时代的制约同我们渐渐拉开了距离。但无可否认,这些今天看来也许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编辑 刘小苏)

推荐访问:民俗 多彩 春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