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吆喝》教案

作者:jkyxc 浏览数:

 《吆喝》教案 案 陆美成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 每人模仿一 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的。

 3、熟读课文,预习字词。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先放吆喝音频片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展示教学目标。

 3、作者简介。

 4、预习检测。

 给下面加黑字注音

 招 徕(lái)

 钳(qián)

 铁 铉(xuàn)

 囿(yòu)

 隔 阂(hé)

 饽(bō)

 秫秸(shú jiē)

 钹(bō)

 雪花 酪(lào)

 荸荠(bí qí)

 荞麦皮(qiáo)

 合 辙押韵(zhé)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以吆喝为主题,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分别写到了什么?(学生默读,自我思索,整体感知文章)。

 2、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的有条有理,内容上并不显得杂乱无章,为什么? (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 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有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的方法,导的艺术,把问题留给学生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脉络,从而梳理出板书。

 三 、 精读课文,理解内涵。

 (想一想)

 1.作者笔下的吆喝声涉及到哪些物品,哪些行业?最多的是哪一个行业? 2.在这些吆喝中,我们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怎样的北京城? (师:市井风情)

 (学一学)

 1.文中的那一句吆喝声最能触动你的味蕾,让你直流口水?(品读语言,充分感受文中浓郁的京味儿语言)

 2.这些吆喝声是-------(读,唱)出来的? (师:声乐艺术)

 (说一说)

 1.作者笔下这些“民间艺术家”是什么身份? 2.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跳读课文,勾划相关文句)

 (师:生活状况)

 (悟一悟)

 1. 他们既不是处在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作家,也不是璀璨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艺术家,可他们一样会赢得我们敬重的目光,是因为从他们的吆喝声中我们读懂了____。(结合课文内容,自选词语填空)

 2.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领悟感情,把握主旨)

 四 、 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1、趣读陕西方言。

 2、展示我们身边的各种吆喝声。(学生自行评价,从语气、语速、语调的方面衡量。)

 五 、 作业布置。

 1、在课前搜集的基础上整理我们身边的各种吆喝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2、写作片段训练。

 (附)板书设计

 1 1 、

 市井风情

 声乐艺术

 生活状况

 人生境界

 2 2 、

 器乐 (引入)

 早上(5 5- -7 7 )

 从早到晚(5 5- -9 9 )

 晚上(8 8- -9 9 )

 《吆喝》 声乐 --- 吆喝

 春天

 到夏天

 一年四季( 10 )

 秋天

 到冬天

 吆喝的内容

  吆喝的声调 吆喝的音韵节奏 《吆喝》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 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 时 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推荐访问:吆喝 教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