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jkyxc 浏览数: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可以以这部分课程为载体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阐释,可以是补充,还可以替换,甚至是改写.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

以人教版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课为例。这一课是静电场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概念规律非常抽象。也是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讲解为师生共同探究,变教师的一些工作为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提供平台引导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关于“静电现象的认识”中、外史的调查研究;开展现代社会在不同领域关于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危害的调查研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器材验证实验、开发探究演示实验;亲身体验探究、思考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开阔视野,深刻理解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规律,克服思维定势的负移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真正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就发现:现有的教材涉及物理学史部分都是外国的,不禁产生疑问,我们中国的古人对物理就没有贡献吗?而对静电现象的认识自古中外均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关于“静电现象的认识”中、外史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古代中国人关于静电和雷电知识比较详尽:琥珀的静电吸引现象,中国人比古希腊人发现较晚。但中国人从汉代起发现了许多物质的静电性,并在雷电方面有许多极好的认识。先秦时期,人民早已知道:在地域范围上到处都能产生雷,从战国至汉代,人们普遍地以阴阳二气的摩擦与碰撞的激烈程度来解释雷电成因。唐宋时代,人们已认识到雷与电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避雷针的想法和设计思想渊源于中国。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在静电方面中国古代的记述要早于国外几百年,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加上中国历史部分,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更全面真实。

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科技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为此学生还开展了现代社会在不同领域关于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危害的调查研究结果:了解了聚合物产生静电的机理,联系实际介绍了静电现象的危害与利用,提出了防止静电的几种途径。并了解了静电研究近况。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架设一条从知识到生活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物理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同时对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有一定促进作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高,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能力发展上,课前的资料搜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上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科技意识、环境意识等也随之逐步树立.

而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要在头脑中扎根。用好课程资源这一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观念转变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能力 课程 为载体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