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江湖,江湖

作者:jkyxc 浏览数:

江湖在哪里?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有一个虚构的武侠世界被称为“江湖”。那些人飞檐走壁,劫富济贫,来无影,去无踪。最牛的是,他们要么不食人间烟火,要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能够从兜里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银子,可谁也不知道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在农耕社会,人们都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迁徙尚且不易,何谈纵横天下?所以,我们只能把小说家们的描述当作一种成人童话来阅读,人们通过把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但是,江湖一定是有的。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的遗著《江湖丛谈》就是一本江湖素描集锦。这本奇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先是在报纸上开专栏,后结集出版。该书洋洋近四十万字,介绍了清末民初所谓“江湖”上的事。内容丰富,分类繁多,揭露了很多内幕。拿江湖行话来说,里面就有很多说道。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调(音“条”)侃儿”,其实应该念作“调(音“吊”)侃儿”。江湖上,果子行、油行、估衣行以及拉房纤的,骡马市里纤手,各行都有各行的术语,俗话叫做“调侃儿”,江湖艺人管他们所调的侃儿,总称叫做“春点”。比如管男子调侃叫“孙食”,老太太调侃为“仓果”,小偷调侃为“老荣”,当兵的叫“海冷”。江湖上有这样一句话:“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这说明“春点”是个宝贝,非一般人能知晓。不过,因为流行日久,外行人也能耳濡目染地重复几句。今天依然在应用的一些常用语,比如“腕儿(万儿)”、“托儿”、“走穴”等就是来源于江湖行话。他们之所以把行话看得这么重,原因之一大概是谋生太难,资源有限,教会徒弟,就会饿死师傅;此外,将自己的生意神秘化,有利于圈内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对外。

那么,江湖人到底包括哪些呢?《江湖丛谈》中介绍有算命的、点痦子的、打把势卖艺的、摆摊卖估衣的、做小买卖的、卖野药的、变戏法玩杂耍的、坑蒙拐骗的、说相声讲评书的、唱大鼓的等等,五行八作,样样俱全。其实所谓江湖,完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官僚体系之外,只有直接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算主流,其他人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人。他们不想行侠仗义,就是要混口饭吃而已。即使挣到了大钱,也不会被人羡慕。有些人是被生活逼迫,无奈踏入江湖,有些则干脆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江湖丛谈》中用很大篇幅介绍了种种骗术,且摘下一段来:

走在天津的租界或是富庶的区域里,常有一种乞丐,头上没帽子,上身赤着膀背,下身穿条单裤,向人行乞。别人穿着一身棉衣还冻得难受,他那样有多可怜哪!谁瞧见亦得动心,人人能给几个铜子,有阔人瞧见,三元两元的一样周济。可是我这人好奇心盛,遇见了这种乞丐,我豁出冷去在他身后跟着,倒看他们能要多少钱?要完了钱,他去干什么?结果,有个乞丐叫我看了个全始全终。

那天,他不到三个钟头要了四元多钱。他不要了。我以为他是拿着钱买衣服哪,不料他亦有家。回到家中,一会儿出来,亦穿上大棉袍、棉马褂、棉裤、棉鞋,戴上皮帽子出门亦坐洋车。我莫名其妙。他到了第二天又赤着膀背,穿条单裤向人要钱,求人可怜。我最纳闷儿的是那么冷的天,三四个钟头会冻不坏他!其中定有不怕冻的妙法。我把这事记在心里,没事的时候和江湖的朋友闲谈,偶然谈到这假乞丐不怕冻的事儿,有个江湖人某君知道其中的内幕。

某君说:“世上的善人虽多,可是善财难舍。普通要饭的乞丐,怎么说得可怜亦没人注意。这种假乞丐,每逢冬天出去骗财。在未出去之先,他买一斤好烧酒,一块红矾,脱下衣服来,用棉花沾酒,往皮肤上擦红矾,擦完了之后,用极少红矾置于酒中,把酒喝下肚去。工夫不大,红矾与酒性均发了,那身上如火炭般热,再想穿衣服亦穿不住了。他这样弄好后,往街巷里向行人要钱,有个三四个钟头绝冻不坏他。要完钱,回到家中,可得穿上衣服往澡堂子大洗特洗,洗完了吃东西。照这样,干上几个月,那红矾的毒质在皮肤之上,一到了春天就会发作出来,能够像烂桃似的遍体鳞伤,久治不愈……社会里的人都是顾眼前,不管将来。那真聪明的人没这种举动呀。”

骗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盛行,像书中出现的“碰瓷”、“倒页子”等,在今天更是随时可见。时代在变迁,为什么骗术却常用常新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时代怎么变,人心都是肉长的,善良不变,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没变,惧怕恶人的心理也没变,只要人同此心,骗术就总能得逞。年年提防,可还是防不胜防。总体来说,以前的“江湖”虽然显得很深,但受骗者比例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则更甚,骗子无处不在,花样翻新,他们无需“春点”,潜伏在网络聊天室里,混迹于常人中,很难识别。江湖代代出新人啊!

《江湖丛谈》里还介绍了相声和评书等曲艺形式的沿革。比如,唱大鼓书的门户在北方几省为“梅、清、胡、赵”四大门,在黄河南与大江南北,则为“孙、财、杨、张”四大门;张三禄乃相声发始创艺之一,其后相声分为三大派:朱派、阿派、沈派等。人们管这种靠耍嘴皮子挣钱的方式叫做“平地抠饼”。这些纯草根的艺术是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营口洼坑甸等地方露天演出走出来的,如今进入殿堂,也就进入了挣扎的死亡期,所谓“生于民间,死于庙堂”。早年间艺人们普遍没有文化,各种沿革就靠口口相授流传下来,连阔如的记载无疑是宝贵的史料。

说起来,真实的江湖很无奈,经过世态炎凉,尝尽人情冷暖,方为江湖。江湖是旧制度的一个反讽。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应该有死角。

(《江湖丛谈》,连阔如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推荐访问:江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