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探索

作者:jkyxc 浏览数: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各校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区域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学校在尊重本校师生独特性和本校环境差异性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禀赋专门开发并付诸实施的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或侧重主体,或侧重场所,或侧重方式,或侧重要求,或侧重过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难有作为,“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1]是重要的原因。为此,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应着力加强区域校本课程(本文所称“区域”特指我国的县(市、区)行政区域;本文所指“校本课程”特指适用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下文同此)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克服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不失为推进该行政区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战略策略。

一、重庆市南岸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下文简称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南岸区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任各中小学校自发地开发校本课程而拉大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还是将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起来开发校本课程而促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和谐发展?南岸区选择了后者。

1.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南岸区于2003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困难重重的清醒认识,该区的教育业务指导部门——集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职能于一体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前策划,未雨绸缪。

(1)主体确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2月牵头组建了区域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子项目工作小组,其领导小组由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10个子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的学科教研员与有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构成,分别负责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2)方案优化。2003年2月,南岸区的各中小学校在收到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公文后,根据各自的条件,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愿意参加的学校,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领导小组申报方案,其内容包括科目、主题、本校参加人员等。然后,领导小组对各校报送的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该校特色,是否与其他学校申报的方案雷同,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则提出调整意见,以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最优。

(3)资金筹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年初向南岸区财政申请到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专项资金,再向愿意参加区域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9所中小学筹集约3万元资金(各校的资金仅用于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自此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得以克服。

(4)职责分解。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双场地、两段式开发模式:全体开发人员于2003年5月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各子项目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此即为共同开发;其后,各子项目工作小组回到各项目学校进行具体的开发、试教和修改工作,此即为分散开发。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其开发成果通过专家组和出版社的评审为止。

2.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首先,自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南岸区全新开发了10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与其匹配的10套校本教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其次,第一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激发了许多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第一批区域校本课程联合开发工作的学校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自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南岸区按相同模式又新开发了14套校本课程,与之对应的14套校本教材也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南岸区组织学科教研员和相关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共471人次,历时两年,耗资10余万元,前后两批共开发出24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这24套校本课程,关涉不同的层次与学科。从课程层次看,小学17门、初中3门、普通高中2门、职业高中1门、特殊学校1门。从学科看,品德与生活1门、艺术6门、科学3门、英语2门、历史与社会2门、综合实践9门、体育1门。

二、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

自南岸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笔者姑且称之为“南岸模式”。该模式即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牵头策划、吸收具有参与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积极性的中小学校参加并结成合作共同体、联合设计、共同开发、系统推出、确保质量的开发模式。

1.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策划

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主要指该行政区具有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院),有的地区也称之为“教研室”或其他名称。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具有自身的业务优势,能够在该行政区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克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最优、效率最高。

2.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与相关学校合作并结成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和基层学校的“双场地”模式: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共同完成方案的规划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基层学校,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有关学科教研员还要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相关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并收集反馈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专家学者也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分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3.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直接参与开发实施

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教研员等专家学者一方面开展项目培训和专业引领工作,以提升当地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试用的现场,直接参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修订工作,这就保证了高效率地开发出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三、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南岸模式”的功能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南岸模式”具有强大的功能:该模式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方案最优、效率最高,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生动形象、品质优良。除了对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直接功能外,该模式突出的间接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因为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反复试验,还因为面向社区、面向学校、面向学生,其开发出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技能、小组工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策划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持续学习技能、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敢于梦想、巧于计划、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科学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形成平等、勤劳、服务、奉献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类、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能够促进区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认识到,教材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乃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上面”的事情而是“自己”份内之事。在教学方式更新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习惯于“讲授式教学”外,也更加习惯于“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开始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创作、试教及修正等专业技能了。

2.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在小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和平小学通过《小巧手》(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勤于动手、心灵手巧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通过《校园特色助成长》(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象棋人才、足球人才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山小学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通过《小学英语万花筒》(英语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一小学通过《乡间的童画》(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热爱乡村、敢担重任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二小学通过《学习·实践·成长》(综合实践类)和《生态·人文·生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关爱生态、亲近自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通过《沃土·阳光》(品德与生活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上浩小学通过《消防雏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综合素质高、生存能力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初级中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滨江实验学校(9年制)通过《社区文化与育人环境》(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知恩图报、热爱家乡的学生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九中学通过《中学科普园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和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珊瑚初级中学通过《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胸怀大志、积极探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广益中学通过《浩然文峰·百年广益》(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两院院士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中学通过《传承·探究·实践》(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爱校爱国、负重自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高中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窍角沱职业高中通过《我游戏·我健康》(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身心健康和善于合作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特殊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市肓人学校通过《盲校美工》(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一技之长、身残志坚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3.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在“南岸模式”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区域教育事业一校一品、特色兴教、和谐发展的过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校本教材,相关学校必须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广大家长对此热烈欢迎,这样,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中,一些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友好协商也可以酌情选用本区域的校本教材,因此,一些明星学校借此输出了优质品牌,区域教育联盟得以自然孕育,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得以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增加,这既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 张晓瑜,郑丹.非难为怕不为:一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2009(4).

[作者:刘会贵(1964-),男,四川威远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推荐访问:校本课程 探索 实践 区域 开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