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川东南-湘鄂西地区构造演化分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川东南-湘鄂西地区处于上扬子地块,该地区是中国南方页岩气有利区,分析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对该地区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思。本文通过地震剖面逐层的分析,将川东南—湘鄂西地区的构造运动划分为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指出其构造运动的特点。

【关键词】上扬子?构造?演化

川东南-湘鄂西地区所处的上扬子地块的形成和演化是在元古代晋宁事件形成的前震旦系变质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对沉积盆地的演化,总体概括为两大演化阶段——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及强烈变形演化阶段。沉积盆地经历的主要构造运动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经历了这些构造运动后,地层发生了强烈的冲断、褶皱变形和后期的拉张变形改造。

1 海西-印支期的构造演化

海西早、中期,中上扬子地区基本继承了加里东期的构造面貌。川东南-湘鄂西地区总体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缺失泥盆系、石炭系沉积,早二叠世含煤碎屑沉积假整合于志留系之上。

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中国南方构造格局和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结束了海相沉积环境,整个地区出现海陆相转换,全区抬升为陆。同时,在印支运动的作用下,中上扬子版亦形成大型隆起、坳陷,川东南地区则处于泸州隆起的东侧斜坡上。綦江幅地质图表现为中三叠统与上部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关系,显示出川东南地区没有出现明显的褶皱(图1)。印支运动同样使湘鄂西地区整体抬升,结束海侵历史,中三叠统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图2)。

2 燕山期的构造演化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因受库拉、太平洋板块NNW向快速向亚洲及我国东部大陆之下俯冲的影响,该时期中国东部地区表现为强烈的冲断构造和左旋走滑。四川盆地及扬子西缘,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压性构造环境,产生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燕山期构造改造的期次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趋势,以齐岳山断裂为界中上侏罗统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分带性。在齐岳山断裂以东的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湘鄂西地区发生强烈的断褶作用(图3)。而上扬子区主要表现为上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齐岳山断裂以西主要发生隆坳作用与冲断(从已有的地震及地质资料看,冲断作用至少至下白垩))表现为假整合并且缺失下白垩。

对于湘鄂西地区,印支期后研究区进入构造运动活跃时期,经历了三次大的构造转换作用,即侏罗纪末期早燕山运动主幕产生的强挤压褶皱作用(图4),晚白垩-早第三纪的晚燕山弱拉张改造作用,以及喜山期的弱挤压隆升作用。

3 喜山期的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环境总体是挤压、地壳收缩的环境,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早期形变基础上,进一步褶皱及冲断变形,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川东南隔档式(高陡背斜)褶皱带以及川西、川中地区的低缓背斜圈闭。

在湘鄂西地区由于利川、黔江等地白垩系地层平缓,喜山期构造作用不明显的褶皱运动,亦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构造形迹,喜山晚期,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其产生的强烈挤压应力越过龙门山经过四川盆地弱波及本区,叠加在早燕山期先形成的构造上,使早期构造在强度上得到一定的强化。喜山期最主要的构造事件在区内表现为垂直隆升作用,并且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鄂西渝东不同地区导致了差异性的剥蚀作用(图5)。

综上所述:川东南-湘鄂西地区总体构造格局以北东-北东东向为主,局部出现东西向的构造,从西往东由北东-北东东向过渡到东西向,明显反映了受到江南古陆的作用,由南往北逐步呈弧形分布。

川东南-湘鄂西区块构造格局形成时期主要时期为印支期,但主要变形期在燕山早期。印支期以前在沉降为主的构造环境下,形成下古生界台地,为基本的构造形成时期;印支期的差异升降奠定了本区区域构造的基本格架;晚印支—早燕山运动以来,本区主要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水平挤压构造运动,燕山运动表现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存在本区最大的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在湖南石门等地可见,此时大量的NE—NNE向逆冲割沉积盖层;晚燕山—喜山期构造环境由挤压成为拉张,表现为地壳差异性隆升的同时,出现零星分布的白垩纪断陷盆地发育,如恩施盆地,以及南部一些拉张性断层的发育。

参考文献

[1] 张金川,聂海宽,徐波,等.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天然气工业,2008,28(2);151-156

[2] 王清晨,严德天,李双建.中国南方志留系底

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一环境模式.地质学报,2008,82(3);289-297

[3] 陈波.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气资源潜力.中国石油勘探.2009,(3)

作者简介

魏三妹(1982-),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师地震构造解释及储层反演研究工作。

推荐访问:演化 构造 川东 地区 分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