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清末民初铁路交通与安徽经济发展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清末民初铁路交通和安徽铁路的筹建工作进展迅速。自1905年商办安徽铁路公司成立后,安徽境内陆续筹建起多条铁路,有效推动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本文将针对清末民初铁路交通与安徽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清末民初;铁路交通;安徽经济

一、前言

铁路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先进交通工具,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意义与发展价值。清末民初时期安徽绅商所创办的商办铁路公司拉开安徽铁路筹建工作的序幕,在我国安徽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二、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的筹建工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进一步在中国掠夺铁路修筑权,各阶层人民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经济瓜分”的收回权利的爱国运动。1905年,商办安徽铁路公司建立。该公司对安徽地区为中心的铁路干线进行统一规划,并开展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筹建工作,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清末芜广铁路修建工作收效甚微。此时,由清政府接用外债所修建的津浦铁路成为经过安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可见,铁路本是西方工业革命产物。19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之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向全世界各地快速拓展,并成为了控文明的标志。

(一)清末商办安徽铁路

铁路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对外扩张,于鸦片战争后流入我国,1881年我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即“唐胥铁路”。因晚清政府内部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再加上资金筹措工作开展困难,当时所建成的铁路少之又少,且每条铁路的长度相对比较短,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达成统一共识,1895年针对铁路修建工作设立专门的铁路公司,以外债为途径籌备铁路的修建资金。

1905年后,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绅民由美国合兴公司手中收回了粤汉路权,收回利权运动进入至高潮。此运动成功挽回一部分铁路利权,激发起了民众投资铁路积极性,各地铁路公司也开始成立。由1903-1910年,国内十五个省,有18家铁路公司起家,商办安徽铁路公司也由这时成立。

商办安徽铁路公司创立与清政府铁路主管部门在铁路行业的发展政策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政府充分认识到借债修建铁路的弊端,特在京师创建矿务铁路总局,对路矿行业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并出台《矿务铁路章程》,将路矿分成三种创建形式,即官办、商办和官商联办,为商办安徽铁路公司的创建提供有力发展要素。

自商办安徽铁路公司成立后,以安徽地区为中心,对周边的铁路线路进行合理规划。清末时期,安徽铁路线路主要有四条,铁路干线以常见为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在规划安徽铁路干线的过程,充分考虑到铁路所具备的运输功能,将发展安徽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各条铁路干线进行合理规划,有效打破安徽地区闭塞的状态,有效加强安徽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交流,使安徽铁路干线成为发展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

在当时的条件之下,路矿总局、商部对商办铁路提倡以及保护是安徽商办铁路公司成立及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并无其他政策方面的支持。安徽商办铁路公司设立,和清政府铁路主管部门的路矿总局以及商部推行铁路政策关系极为密切,且也是安徽各界人士对地方事务关注和推进的结果。当时,在安徽的境内,虽然并无借外债筑成铁路,但是英国一下对浦信铁路大部分穿越至安徽北部虎视眈眈,其路权可能会被帝国主义所占领。为了保护路权,安徽各界,特别是在北京的宫安徽籍的官员及留学生出力最多。

(二)芜广铁路重建工作

安徽铁路的修建需要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支撑。因芜广铁路修建前安徽地区正处于财政不足时期,民间资本十分有限,且绝大多数的民间资本均未被投入到铁路修建工作中,同时还不允许外资投入。后在李经方的提议下,以股金的形式在社会中吸收资金,由皖路公司实施筹款工作,妥善处理好铁路修建资金问题,同时开始着手芜广铁路的修建工作。但是在芜广铁路的后期修建过程中,频繁遇到经费不足问题,导致芜广铁路的修建始终无法正常开展,自辛亥革命发起后,芜广铁路再次面临停工的命运。安徽绅民在清末自办铁路这一事宜方面,一共筹集了经费一百五十万元左右,加上债款大约有两百万元左右,但不及预定修建芜广路所需要的经费四百万两的一半。仅仅是因为经费不足,就注定了皖路公司的筑路无法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因清政府所提出的“干路国有”政策对广大股东的利益带来严重侵害,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从而引发保路运动,不仅致使“干路国有”政策失败,更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三)民国初期安徽铁路收归国有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延续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安徽铁路公司解散,铁路建设停滞。当时,安徽商办铁路建成的有长江南岸专运铁矿的轻便铁路。官办铁路没有进展。

安徽铁路之所以收归国有,不仅因为商办安徽公路不得人心,呈现一种官绅联合把持状态,公司内部纠纷众多,还因为安徽资自办铁路工作缺乏充足的建设资金,没有强有力的后盾为其提供支持。后芜广线路、芜屯线路纳入宁缃铁路线路体系,也是民初安徽铁路发展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民国初期安徽铁路收归国有工作是在拒外债、保路权的背景下所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安徽地区人民想要振兴商业、发展经济的美好寄愿展现出来。

三、铁路对安徽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铁路工程项目的修建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效加强地域之间的联系,打破各个地区相互封闭的格局,同时对铁路周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枢纽城市的兴起

当商品经济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后,在交通运输线路的作用下,“城市”这一社会形态由此产生。交通运输线路不仅是城市商品的集散中心,还是交易主体出入城市地区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线路成为连接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命脉,但凡交通运输线路发生变化城市地区也随之发生改变。清末民初时期我国铁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有效推动我国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铁路运输线路所经过的地区,均形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在安徽境内,蚌埠市和淮南市就是铁路交通行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1908年到1911年间在修建津浦铁路的过程,在蚌埠地区不仅修建了津浦铁路,还修建了蚌埠淮河大桥,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蚌埠地区建立蚌埠火车站,自此蚌埠地区成为淮河与津浦铁路的重要水陆枢纽,以蚌埠地区为中心周围的小集镇快速发展起来,不少农民工沿着淮河两岸开始建造房屋,逐步形成一条街道,同时加快该地区商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的规模的城市。因此,津浦铁路的修建与投运有效推动蚌埠市的形成与发展。

淮南市是铁路行业和淮矿产业开发后所形成的一个新兴城市。相关史料记载,淮南在铁路行业和煤矿行业开发之前,这里只是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僻之地,正是源于铁路行业、矿产行业的发展,这个地方才得以兴盛。。淮南铁路投运后有效提升农产品和工况产品的周转速率,极大程度上提升商品流通量和商品的流通范围,不仅推动工矿产业的兴起,还促使沿线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虽然淮南铁路起初是一条运煤专线,并没有投入到人力资源、其他物品的运输活动中,但是这条线路在后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步演变成为连接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主要交通干线,促使安徽地区交通网络结构的改变。

(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蚌埠市因津浦线与淮河交汇而形成。它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出现的被“铁路拉出来的”单纯商贸型城市,受传统经济影响有限,新型金融业务得以推行,并富有特色。因而,经济发展与交通之间的关联性在蚌埠这样一座新兴城市是比较显性的。这种显性也表现在落后的铁路运输制度和低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淮南是在淮矿以及铁路开发建成之后,慢慢发展而成的一个新兴城市。淮南煤矿在地舜耕山附近,根据淮南近代经济史料的记载,清末时,这里一片人口少,土地也较为贫瘠,农业生产非常不发达。淮南铁路终点,即田家庵,不过只是淮河南岸的一个渡口而已,在附近并没有人家,只有一人以摆渡为生,此生姓田,吃住在此,所以称之为田家庵。九龙岗附近住户只是种地为生的周姓农民。大通在淮南铁路通车之前,只是一个稀疏的村落,交通十分不便。全区连一家商店都没有,通讯非常不发达。淮南煤矿于1930年起正式营业,特别是在淮南铁路建设之后解决了煤矿运输问题,淮南煤矿的产量以及销量都大大增加,淮矿得到了极快发展。1936年,淮南、大通两矿出煤炭共达81万吨,是当时黄河以南最大煤矿,对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民族工商业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巨大的推进作用。铁路通车后,为安徽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清末民初时期,铁路运输是一种最高端的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法远远优于其他运输方式,不仅速度快、运量大,而且受气候影响小。铁路的建设解决了淮南地区煤矿资源对外运输问题,加快淮南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短暂的时间内使该地区成为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矿开采点,有效推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促进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之间商品流通速度。同时,还促进了沿海、内地商品的流通,宁波、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工业产品、洋货,可以批量进入到淮南地区,淮南地区和安徽西部的土特产,如竹器、山货、六安茶叶等从这里运输到外面,这让当时的九龙岗、大通、田家庵变得繁荣起来,一时间商人云集,淮南也开始有了工矿城市的基本形态。

(三)淮南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淮路成功表现在通过后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铁路运输以及其他运输部门比较,运输的速度快、不会太受季节影响、运量比较大等优势。铁路事业发展快速,大大提升农产品、矿产品的商品率,其流通量、范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以此促进铁路沿线商业贸易的发展及矿业的兴趣。虽然,淮南铁路一开始只是专门用了运输煤矿的,但因为其功能不只局限于此,慢慢成为安徽境内沟通长江、淮河流域的交通枢纽,让安徽的交通网络格局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淮路建成通车,最开始解决的就是淮煤的外运问题,这让能源可以不断运输至北京、上海等地,对这些地区的能源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淮路建成了之后,每天可以发11列运煤车,到裕溪口卸下,再通过其他的交通工具,在3-5天內就可以达到汉口、九江、上海等地。大大节约了运输的时间并且降低了运输的费用。同时,淮路在通车之后,1936年和之前一年相比,淮煤运送到浦口、上海、无锡三地的费用,降低了20.4%、31%、23%,运输时间得到了大大的减少,而且费用也降低了很多,这让淮煤销售价格下降,淮煤上海的销售价格也从1935年的11元/吨,下降至1936年只需9元/吨。而且铁路开通后,使得淮有了较为独立的销售渠道,竞争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对外增加了销售量。

淮路纵穿了皖北,连接了江淮,这让安徽经济发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意义。在拟建时,就有专家称此路一开始,就可以让淮煤的运费降低,让廉价的燃料分配皖北各县,以此促进式了工业的发展。虽然当时铁路只是允许此路用只能用来运煤。但1935年初,矿全段开通了营业后,除了每一天1500t的运煤量外,还加上客货车,输磅沿线的商品及乘客。且淮路让你经过的地区是安徽农茶汇集的地区,沿线地区利用铁路输出农产品外,还和沿线水运结合起来,货物联运,方便了安徽北部以及中部的货物向外输出的能力。

还有最重新的一点,淮南铁路通车对于改善安徽两个重要城市,即合肥、芜湖间的贸易。合肥历史有两千多年,原就起着连接长江、淮河流域物资水陆的转动工作。但在隋唐后,大运河开通 让合肥中转作用降低,只有本地的商品通过水路运输至芜湖,而且在冬天是无法开通的,只能在夏天运输。而津浦铁路开通后,合肥的商业仍是较衰弱的。但自淮南铁路通车之后,合肥到长江间的运输能力得以加强。在对芜湖来说,淮南铁路及同时开通的江南铁路,让其成为了真正意义的水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淮煤对外销售量也成为了最多的地区,从1936年起,芜湖就是淮煤的最大中转站,占到了总量的41%左右,而1937年则占到了62%左右。淮煤由芜湖运至上海、南京、无锡等地,成为了这些地区燃料的主要来源地。而且淮南铁路在修通运营时,加大了芜湖产业工人团队,当时其某纱工厂,员工最多时达到七百多人,某面粉厂也有二百人。但铁路工人能达到了数千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淮路作用不只是运输煤矿那么简单,其效益也越来越明显,对经济作用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四)江南铁路带来的经济价值

江南铁路是一条从南京通往宣城孙家埠的铁路,全线长二百多公里,在我国铁路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江南各省通往南京的重要渠道,是南北开展交通活动的重要枢纽。自国民政府在南京驻扎后,铁路工程将南京为中心,快速向四周蔓延,有效带动江南地区铁路行业的发展。民国初期所建立的铁路均以直达线路为主,这种建设方式为安徽地区带来发展优势,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发展性弊端。一是,杭江铁路轨道相对比较轻薄,并不是所有的车辆均能够从这里通行;二是,路线迥绕,存在绕弯现象,缺乏经济性。江南铁路的修建能够实现全线贯通,有效弥补杭江等铁路交通线路在实际运行中所存在的弊端。

江南铁路投入使用后有效促进安徽南部地区农副产品的发展。在江南铁路的作用下,可以将安徽南部地区农副产品运输到其他地方,打破传统地域贸易的局限性,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安徽南部地区作为差茶叶、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自江南铁路投入使用后,安徽南部地区所生产的茶叶、水稻被运输到外地。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加快物资运转的同时降低物资销售价格,进一步提升安徽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铁路和社会经济本身就存在着相互需求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铁路为其进一步发展而创造条件,而铁路建设、运输发展,也需要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为只有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才可为铁路运输创造出更多的客源及货源。

四、總结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铁路交通行业的修建工作有效推动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安徽地区产业格局,打破安徽地区对闭塞的状态,将安徽地区矿产资源、农业资源陆续运输到我国其他地区,加快货物的周转速率,降低货物的运输经费,提升商品交易率,加强交通运输质量。通过对安徽地区清末民初经济发展落后局势进行分析,从中我们能发现,清末民初时期安徽地区市场经济发展落后与该地区铁路行业发展缓慢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是导致安徽铁路无法持续顺利修建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第28辑[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

[2] 安徽省档案馆编.安徽概览[M].安徽省档案馆印,1944.

[3] 曾鲲化.中国铁路史[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

[4] 张娟.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 马陵合.铁路交通对近代蚌埠金融业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332-341.

[6] 张明艳.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与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J].中国市场,2010,(32):138-140.

[7] 朱从兵.甲午战前京津铁路线的筹议述论——兼议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起步的动力选择[J].历史档案,2009,(2):60-71,103.

推荐访问:民初 清末 安徽 经济发展 铁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