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关联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本文从产业关联角度考察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发现二者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现代制造业可以为第三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提供有效的支持;而当区域经济发展受挫,第三产业出现泡沫或萎缩时,现代制造业则成为支撑区域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主要力量。现代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结果。而现代制造业既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又能有效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是今后北京重点发展的领域。因此,研究现阶段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作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计算整理,利用服务投入率、服务需求率等指标,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北京市二者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服务投入率是指现代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的需求占该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中间产出的比重;服务需求率是指现代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使用占该现代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反映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其支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将现代制造业四大部门看成一个整体,重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产业(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及科技服务)对现代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对现代制造业的投入占其中间产出的比重表现参差不齐。其中,流通服务中间产出的21.56%都分配给了现代制造业,说明现代制造业是流通服务的一大重要需求来源。而现代制造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只占其产出的1.52%,对信息服务不会构成重要影响。另外,对金融、商务和科技服务的需求比重分别为4.31%、6.43%和7.14%,是三种服务业比较重要的需求方。因此,在制造业内部来看,现代制造业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需求因素,这也证明了现代制造业能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另外,从总体的发展情况看,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的主要投入对象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说明北京整体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支持生产者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针对信息服务对现代制造业投入比重的严重不足,具体分析一下信息服务的供给对象。信息服务对象基本集中在服务业,占据了96.61%,其中,对其自身的投入达到42.95%,而第二产业的需求只占3.39%,其中制造业为2.77%。现代制造业对信息服务需求比重低,和信息服务本身的行业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传输业务、计算机业务和软件业,属于高度专业的行业,对它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自身领域。

随着一些大型信息实体制造企业的产品逐渐软化,经营领域逐渐向研发、售后延伸,制造业被进一步弱化。除此之外,造成这种现象和强调发展的服务业是分不开的。北京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对来说,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就显得相对地迟缓。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投入不合理

将生产性服务业看作一个整体,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结构,判断生产性服务业对哪些现代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显著。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电子类制造业投入比重最大,服务需求率为7.29%;剩余依次是交通类、机电类和医药类,分别占2.25%、2.18%和0.81%。这说明,在现代制造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也出现较大差别。相对于其他三类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利用程度偏低,而生产性服务业对电子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较为明显。

总体来看,除流通服务外,现代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的需求偏低,且需求结构分布不甚合理。其中,电子类制造业表现出了对流通服务的严重依赖,占对生产性服务业总体需求的86%,远高于总体水平。机电类和交通类制造部门需求结构相近,最大差异体现在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的需求比重上。而医药制造业除对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比重偏低外,分别只有3.50%和2.70%,对其余三个部门需求水平相对差别不大。

四大现代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结构有以下两个共同点:一是均表现了对流通服务的高度依赖;二是对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均明显偏低,与总体呈现一致的趋势。这说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的活跃性远高于现代服务业。高端的现代服务还没有完全融入对现代制造业的扶持中来,未能发挥其带动优势。

医药制造业对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需求比重较高,分别为38.59%和18.55%。同时,医药制造业在研发设计、技术孵化、企业管理、财务分析、法律咨询、职业中介等诸多领域均需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支撑,也需要金融业所提供的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此外,机电类和交通类制造业对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的需求均高于10%。这说明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生产流程优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多方面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法律、税收、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支撑作用也日益加强。与此同时,企业的自主品牌培育、市场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医药制造业。但相比较对物流、仓储、批发等流通业的投入,软件、银行、商务等投入还是偏低。

从电子类制造业内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占整体需求的比重可以看到,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对5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需求占电子类服务投入整体的比重较大,而雷达广播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等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只有很小的比重。可以看出,电子类制造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差异较大。机电类制造业包括较多小类,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分布没有一致的规律性。其中对流通、信息和金融服务需求最大的均是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而对商务服务的需求比例各部门分布较为均衡,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对研发、科技交流等科技服务需求比重最大。另外,交通设备制造业的服务投入主要表现为汽车制造业的服务投入。

由此可知,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余三部门现代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组成较为相似。但是,各部门内部的各行业的服务投入相差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对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投入。

三、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第三产业,这和服务业的快速、重点发展密切相关,但同时面临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与服务业脱轨的问题。

第二,相对于传统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优势突出,这也符合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初衷,即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自身产业结构。

第三,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虽然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总体来说,服务业投入率仍偏低,主要反映在对医药制造业的支撑上。另外,虽然医药制造业的专业投入较低,但其服务结构表现合理,具体体现为高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相反,尽管电子制造业、机电及交通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相对较高,但需求结构极度不合理,即极高的流通服务,极低的信息、金融等其他服务。

第四,电子类、机电类及交通类制造业内各部门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发展极不平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集中在少数几个部门之中,其他部门服务投入较低。

参考文献:

①郑德权,冯英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模式与制约因素.学术交流,2010,4(4):97-102

②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 中国工业经济,2006(8):13-24

③纪春礼,李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未来与发展,2010(1):40-44

④严任远. 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 华东经济管理,2010(8):11-14

⑤蒋希,李锦飞.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改革与战略,2010(1)

(沈蕾,1974年生,云南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经济。朱培培,1988年生,浙江人,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经济)

推荐访问:北京 服务业 关联 制造业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