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教育传播学课件(前四章)

作者:jkyxc 浏览数:

 教育传播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左明章 教材: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高蕴琦,林克诚等.教育传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讨论 中国的教育近些年有了些什么变化?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 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

 关于专业理论课 专业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方法:多听、多读、多思考、多讨论、多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对于传播的认识有多种观点:分享说;劝服、影响说 ;刺激反应说

 传播是籍着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送或交换观念与知识。

 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或情感。

 传播是对一系列传递消息的记号所含取向的分享。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共享信息,建立共同意识以及协调行动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传播的简明定义:

 传播是传播者利用传播媒介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社会行为。

 对这一定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即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体。

  2、传播的基本内容是信息,信息与媒体不可分。

  3、传播的基本性质是一种社会行为,并通过这一行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传播的类型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三、传播的功能

 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

 (一)监视环境(二)应付环境(三)传递遗产

 (一)沟通(二)协调 (三)教育 (四)娱乐

  第二节

 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有许多不同点:

  传播的目的

  传播的对象

  传播者

  间接传播与直接传播

  传播的反馈

  传播的内容

 教育传播与其他一般传播活动比较,教育传播的特点主要有:

 1、明确的目的性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3、受者的特定性

 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二要素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材 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与受教育者 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 1.教育者 •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

 •

 包括教师、教材编制者、教育管理者

 •

 承担角色:提供信息;控制传播过程 2. 教育信息 •

 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 •

 信息的彻底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通过媒体传播 3. 教育媒体 •

 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 •

 其作用在于延伸人体器官的功能 •

 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特性与功能 4. 受教育者 •

 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 •

 受教育者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

 二、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传播的演进

 四、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一)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

 (二)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三)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性质

  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教育传播学要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二)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的研究 6、教育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研究

 7、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 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

 9、教育传播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一、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传播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过程与系统:

 过程强调动态性与序列性

 系统强调层次性与结构性 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一)传播者和受传者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中发出信号的一端

  (1)他拥有可以向别人发送的信息 (2)需要把信息转换为信号并传送出去

 受播者处于传播过程中接收信号的终端

  (1)把信号转换为符号,并译成信息意义

 (2)受播者接收信息后,会出现思想与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再反馈给传播者 (二)信息和媒体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事实,而这些内容和事实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然后通过

  某种“媒体”才能传播出去

 媒体是指传送信息符号的有关工具。它包括有发出与接收信号的器官或机器,载送声、光、电信号的空间与线路,以及书籍、报纸、杂志、播音、电话、电影、电视、教学用的教具等

 (三)编码和译码

  传播过程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

  以发送的信号,这一过程称为“编码”

 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

  义则称为“译码”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

  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有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

 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为信宿译码

  (四)噪声

  传播过程中的噪声,是指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干扰和歪曲,噪声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五)反馈

  传播者在传送出信息后,往往可以收到一个反馈的信息

  反馈信息可以从自己传送信息的行为中得到,也可以从受播者接受信息后 的反应行为中获得

 (六)效果

  传播总会产生一定效果,效果可能产生在传播者或受播者一方,或两者都有,也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环境

 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一、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模式的表示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有:(1)语词的形式(2)图解的形式(3)数学的形式 (二)模式的功能 多伊奇对模式功能的解释:构造、解释、启发、预测 (二)模式的功能 组合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测量功能 (三)模式的评价 多伊奇评价模式的几项标准:

 1、模式的创见性 2、模式的简明程度 3、模式的现实性 (四)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二)拉斯韦尔 5W 模式

  (三)香农一韦弗模式

 (四)施拉姆模式(宣伟伯模式)

 (五)贝罗模式

  (六)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2.几个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1)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三、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简述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第一节

 教育传播信息

 一、信息概述 (一)信息的含义 1.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 (1)信息是一种传播的消息 (2)信息是一种能加以运算、加工处理的数据与符号 (3)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信息、消息、信号、知识是不同的概念:

 •

  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 •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

  信息要通过思维的、科学的系统的加工,才能成为科学的知识 2.信息论定义

 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这一定义说明,信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它的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它的主观性、相对性

 信息的这一定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建立起狭义信息的度量关系

 3.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1、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 2、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 3、揭示了信息对物质、能量的依赖性 4、揭示了信息对于物质与能量的独立性 5、信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信息的特征 1.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2.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3.信息可以传输和存储 4.信息可以提取和加工变换 (三)信息的产生与形态 1.信息的产生 (1)信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信息源、信息体 (2)相互作用的方式 (3)作用的痕迹——信息 2.信息的形态 (1)信息体类型: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2)信息的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二、教育信息的来源与特征 (一)教育信息的来源

 1.人类获取事物信息的主要渠道 (1)直接与事物接触去认识事物:实践、实验、参观 (2)从信息体运载的信息去间接认识事物: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2.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二)教育信息的特性 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

  三、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一)机器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1.声像信息的记录与重现 2.声像信息的远距离传送 3.事物特性的数量化显示和定量的研究 4.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 (二)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基于网络的教育系统或平台

  第二节

 教育传播符号

 一、符号概述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变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二)符号的分类 1、语言符号 (1)自然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2)人工语言 2、非语言符号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3)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三)符号的本质 1、符号代表事物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 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二、语言符号及其教育应用 (一)语言的特性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语言具有多层次的结构 3、语言是线性的 4、语言的社会性 (二)语言符号与意义沟通 1、语言意义的象征性理论

 2、语言意义的经验性理论 3、语言意义的使用性理论 4、普通语义学

 语言是静态的,而事实是动态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事物的特征是无限的

 语言是抽象的,而事实是具体的

 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

 死线抽象

 忽视差异

 非此即彼

 主观倾向

 (三)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运用 1、教育传播活动中的语言符号及其作用 (1)教科书(文字教材)中的语言符号 (2)教师语言:教学语言、提问与讨论语、评价语 (3)校园广播语 2、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1)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适当的强化 (4)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5)要有整体性

 (四)专业符号语言与计算机语言 自然语言的局限性:、语词的多义性、语法不够严格、缺乏模式化 1、专业符号语言

  专业符号语言是为了解决专门化的科学任务和适应于描述一定的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工语言,它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专门设计的一套专业属于符号或公式。

  专业符号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涵义之间,只存在唯一的确定关系,不存在语义模糊和多义性的问题。

  专业符号语言能通过表达式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用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

 2、计算机与程序语言

  计算机程序语言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对自然语言进行定量研究、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新时代。

 三、非语言符号及其教育应用 (一)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1.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适应性动作、情绪性动作、象征性动作、调节性动作、解说性动作)

  体语:姿态、眼神、面部表情

  运动画面:电影、电视、动画

  时间与空间:行动时间、人际距离 空间距离类别与特性

 (2)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象征符号:国旗、国徽、商标、地图、曲线

  实义符号:烽火、路标、交通灯、信号旗

  环境:物件、摆设

  静态图片:照片、图画、幻灯片 2.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类语言

  • 声音要素——有声的强度、语调、共振、速率、节奏等 • 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泣声、打哈欠、悲叹等

 (2)其他声音符号 • 自然音响 • 信号音响 • 音乐 3. 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 传播态度与情绪

 2. 补充与强化语词

 3. 代替语词

 (三)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1. 普遍性

 2. 形象性 3. 多维性

 4. 整体性

  (四)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运用 1、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象征性非语言符号、说明性非语言符号、表露性非语言符号、体调性非语言符号、空间的非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 (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

  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插图、挂图与简画;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3)教育传播环境

  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教室布置、学术气氛、校风班风、家庭关系、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法律道德

 2、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 (1)辅助性(2)准确性 (3)适宜性(4)稳定性 (5)情感性 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作用

 (1)形象直观地传播教学信息、提供具体经验

 (2)改善情绪与态度

 (3)传播反馈信息

 (4)调控教学活动

 四、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互动原理 1、编码、译码与符号互动

  教育传播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不断进行编码和译码的过程。编码与译码是符号互动的过程。

 2、共同经验与符号互动

  超出经验范围,编码或译码都会出现困难。符号互动必须保持在师生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内进行。

 五、教育活动中的多符号传播系统 1、教育传播的多符号系统的特性

  多符号性

  整体性

  互补性 2、多符号教育传播系统的应用

  电子教材系统

  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

  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

  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第一节

  教育传播通道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 (一)传播通道 传播通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传播通道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编码 2、译码 3、信道:

 空间信道:空间直接传送,电磁信号空间传送

 线路信道:有线网络系统 面对面通道

 中间有媒体的通道 (二)教育传播通道 教育传播通道是指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

 1、学生—教师通道 2、学生—媒体通道 3、学生—实际事物通道 4、学生—家庭通道 5、学生—学生通道

 二、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一)来自信源的干扰 (二)来自编码的干扰 (三)来自信道的干扰 (四)来自译码的干扰

 三、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通畅 (一)让校园充满信息 (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节

  教育传播媒体 一、教育传播媒体概述 (一)教育传播媒体的概念 1.媒体

 媒体(medium)又称传播媒体、传播媒介,意思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 媒体是载有信息的物体 •

 媒体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媒体习惯上被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 2.教育传播媒体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 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育传播媒体。

 •

 媒体能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发展为教育传播媒体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类型 1.按教学媒体发展的先后分类 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 2.按教学媒体的印刷与否分类

  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 3.按感官分类

 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视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4.按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

 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 5.按技术特点分类

 数字教学媒体、、非数字媒体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一)麦克鲁汉的媒体观 •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

  媒体即信息 •

  媒体有“冷”、“热”之分 •

  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二)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三)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 发展,要形成概念。

 (四)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 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

 (五)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 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 制,弥补其它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六)过分看重直接经验是否危险?

 人们还没有做到教学应有的具体程度。

  (三)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一般功能:

 传递信息

 存储信息

 控制学习 教育传播媒体在教学中的一般作用

  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优化教学、教育过程

  三、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与特点 1、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

 呈现力、重现力、传送能力、可控性、参与性 2、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

 视觉媒体的特点

 听觉媒体的特点

 视听觉媒体的特点

 交互媒体的特点

 综合媒体的特点

 第三节

 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利用 一、教育传播媒体选择利用的一些观点 1.克拉克的观点:

  教学效果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传递方式。

 2.安东尼贝茨的观点

  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

  每种媒体都有期内在的规律

  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 3.布鲁纳的观点:

  媒体在传送知识方面的功能是相近的,几乎毫无差别,而在发展技能方面是独特的,各个不同。

 4.斯拉姆的观点

 我们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

 我们向经验学习,媒体怕不上用场

 我们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地学习

 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

 有一种媒体对某种教学工作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

 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

 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的学习效果好

 混合使用媒体来配合教学十分复杂,很难做到理想

 将媒体与教学程序作适当配合的困难很大

 二、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选择模型 • 学习类型 •

 媒体所需费用 •

 媒体所能达到的效能 •

 学习类型与媒体效能关系 •

 媒体最优选择范围

 三、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教学策略 • 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 •

 自主学习 •

 协作学习 •

 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 •

 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

 研究性学习 •

 综合学习 •

 创新学习

 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http://it.ccnu.edu.cn/aspblog/ 研究性学习小组:4-5 人 研究性学习探究主题 1.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3.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与人的关系 4.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与信息的关系 5.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 6.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 7.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开发 8.教育传播的技术化环境建设

推荐访问:传播学 课件 前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