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巧选角度,占领立意制高点

作者:jkyxc 浏览数:

常言道: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下。一言蔽之,审题是关乎写作生死的第一步。

所谓审题,就是在材料中寻找其中有价值问题的过程。其间,学生要注意四点:“想得准”,即努力找准材料靶心,寻找核心立意;“想得深”,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材料背后的内涵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能指含意,纵向挖掘;“想得广”,即要求学生想得广,联系平时阅读、写作和积累,横向勾连;“想得巧”,即批判性思维,反弹琵琶,对提供的材料提出独特甚至是相反的见解。

在此,笔者想结合平时思考与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选准思维角度,占领立意制高点,触摸精神高端。

一、往细处看,寻找逻辑链条的断裂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核心内容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而小前提是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即所谓的观点。如果大前提或小前提不成立,那么,结论就不能成立。请看下面一则        材料:

北大校友曾经对北大学生做讲座时指出,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远大无比。

这则材料有两句话,前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指出年轻人需要将理想现实化;后一句则是强调:年轻人是“绩优股”,前程远大,繁荣似锦。前面的句子根据审题“抓关键句”方法,后一个分句显然是关键,由此得出常规性的核心内涵:人生需要努力,前程将会远大无比。如此审题,只是顺杆子往上爬,成了命题人思维的奴隶。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就会发现,其实,这两句话就是完整的一个三段论推理的结构:大前提是“生活将现实‘变现’”,小前提是“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结论是“从白纸起步,前程远大无比”。此处大前提没问题,属于一般性原则,生活可以将理想变成现实,并且材料运用了“如果”一词,属于虚拟性表达,更加凸显表达之严谨。然而,问题出现在小前提上,“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这一句中的“股票”应该是中性词,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股票分为“绩优股”和“烂股”。然而,根据结论我们可以逆推:原话的意思应该是“绩优股”,往好的方面发展。在此,根据三段论,我们发现,此处逻辑链有裂痕,这就为我们的审题与立意提供了空间和维度。

二、往深处看,省视观点中的武断

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介绍了图尔敏论证模式,这种论证分析模式包括“主张、保证、论据、论证、语气和反驳”六个部分。其中,“语气”主要有“也许、似乎、一般而言、可能”等,这在说理中对“主张”起限定作用,保证“主张”的严谨性。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容)

第一句是西方谚语。这句话具有一定的正确性,诚如其言,要想走得很远,这需要体力、物力等多方因素支撑。然而,该谚语用了“只有……才”条件关系逻辑词,将典型性等同于绝对性,这就显得不严密。如果我们将“远”定为空间的“远方”,那么“一群人”真的比一个人走得远吗?要想走远,除了靠综合实力的支撑,还有人心向背问题。如果这群人是乌合之众呢?

那为什么第一句要如此大的思维开合度呢?关键是第一句中“只有……才”的绝对化的表述,很是武断。回过来看席慕容的那句话,我们就能发现,席慕容的话就比西方谚语显得委婉,“有些路”就属于论证中的“语气词”,很婉转,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三、抓住矛盾,将观点引向深刻

对于一些思辨性的名言,学生审题时,很容易在表面打转,缺少深刻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千人一面,很难出彩。正如下面一则审题材料: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细读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两对矛盾:伟大和渺小,跪着与站着。我们先从“伟人与凡人”这对矛盾开始思考。

伟大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题目中说“伟大之所以看起来伟大”?伟大与渺小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渺小能否变成伟大?等等。

关于伟大的内涵,罗曼·罗兰以为,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可见,伟大也有层次性。由此,我们得出的观点是:对待伟人,我们要有理性目光;我们只向心灵伟大的人“下跪”。再者,材料所云“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距离产生美,伟人不一定时时和事事都伟大,正如西方谚语所言:仆人眼里没有英雄。为此,我们可以将中心观点定为:要敢于揭伟人的“皮”。接着,对于“伟大”与“平凡”的关系,二者之间到底可不可以共通?苏教版必修三中“底层的光芒”中专题解读如是说,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再者,根据“站着”与“下跪”的角度,第一则材料指出,面对伟人我们要站着不要跪着,前提预设是伟人都是站着的,凡人都是跪着的。据此,我们也可以指出,伟人为什么不能“跪着”,与我们平视呢?要知道:高而能下方为真伟大。比如丰子恺那种吹向大地的姿态,鲁迅倡导的泥土精神。再者,难道仅仅“站着”就可以呢?能否比伟人站得更高一点,超越仰视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内容。由此,我们也可得出这样的观点:高而能下方为伟人,超越仰视的姿态等等。

四、添加背景,让思维更为严谨

众所周知,公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具有相对性。一般性的名言经验,只要不是公理,都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一般性名言警句要想成立,一般都具备一定的限制性。正如所言:“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比如,下面两则名言材料:

《论语》有经典语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人说,“己之所欲,也要慎施于人”。

这两句话构成互补关系,两句话意在表明:不欲勿施和所欲慎施。一般学生抓住其中一句进行立意,或者究其根本,抓住本质:将心比心,与人为善,行善与尽善,伪善与为善等等。这些立意大致在材料表意范围之内,但不在“靶心”。

这两句话成立,都需要预设前提:万人同心。也就是,你和我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物质追求,为此,“我之所欲”即“你之所欲”。如果没有这背景,那么这句话就不严谨。我们发现:这两句话其实都在强调施于他人,只是角度不同。既然施于他人,如果我们以他人为本,可以立意成:施于他人,与己欲无关等等。

审题仅仅是一种审视,而不是一味地仰视。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是思维的原点而不是结论的终点,是被省视的对象而不是依附的支柱。根据《考试说明》,立意深刻是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要务,而立意深刻就是需要解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此,我们要提醒学生,审题立意,尽量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思考,务必“想得准”,争取“想得深”,努力“想得巧”,争取占领思维制高点,让批判性思维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15000)

推荐访问:立意 制高点 占领 角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