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涉农部门合作机制探讨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服务现状,认为从服务渠道、服务内容、形式与农业服务需求均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气象信息资源没有广泛有效直接地用于农业生产服务。从气象如何加强与涉农相关部门紧密合作。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提出一些探讨,以期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农业气象 基层台站 服务现状 探讨

中图分类号 P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421(2009)08-171-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为农业服务。为此,中国气象局专门下发《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等。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势必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基层气象台站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提高认识,创新服务理念,大力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把农业气象服务做强做实做活。

1 目前基层台站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就目前而言,基层台站侧重于公益服务、决策服务、专业服务,农业气象服务还不尽如人意。农业气象服务只是季节性的,如春播、午收、秋收秋种等。就安庆而言,8个基层站只有2个农气站,由于没有专职农气人员,大多兼职,因此,服务基本仅限于业务规定的几个方面,主要是应付考核。因此,服务单调、缺乏特色和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预报服务人员还参与开展了农业气象服务。当前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而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更多地是影响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群体,进而影响粮食安全问题。

2 桐城气候及农业产品概况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国土面积1644km2,耕地面积3.5万hm2,其中水田3.1万hm2,旱地0.35万hm2,湖泊水面1.1万hm2。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鱼米之乡。桐城是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市(县),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强市(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市(县),自然环境优越,无污染源。而得天独厚的土质、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少品质优良的农作物,主产粮油棉。2007年,桐城市继荣获“国家水稻免耕栽培示范基地”之后,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市(县)”称号。21067hm2优质米生产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因此,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也大有可为。

3 加强涉农部门间密切合作。提高为农服务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对象、条件、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农业气象科研与信息服务业务水平,为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农业服务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在不太发达的县级城市,目前的现状是: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来临时。各个部门间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能力,各行其是的多,重复劳动的多,协调能力不够,信息传递不够快捷,信息发布渠道不够畅通等,因此降低了农业抗灾减灾效率。如果气象与农业、植保、农机、农资、粮食等部门联合开展全程服务,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新型服务体系,就会产生更为有效的服务效果,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气象信息服务直通田间地头的步伐,同时还节约了资源和服务成本。

3.1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集约化农业生产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在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最需要的就是效率。在涉农部门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各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加快部门间信息传递,减少多余的中间环节、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情、墒情、雨情、灾情及农业气象条件评价、作物病虫害等信息的实时共享。气象部门提供各类气候资源信息,短期、中期、长期以及转折性、关键性、重要性天气及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各类气象信息,农作物系列化农气服务材料(适播期预报、作物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作物生产形势分析等)以及遥感监测服务产品等。农业、植保部门提供农作物种植结构、地理分布、作物产量、播种面积、病虫害发生及预测防治信息,农业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分布等方面的信息。搜集整理农业气象资料,建立农业气象数据库,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主要包括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土壤墒情预报等;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农业气候资源评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利用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包括利用卫星遥感等方法对灾害进行监测,进行灾害发生发展状况分析和农业损失评估,桐城市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渍涝、暴雨冰雹、霜冻、低温阴雨冷害、大风、干热风、雪灾冻害等。另外,还应建立全市种植大户信息子系统,掌握他们的种植种类、联系方式和服务需求信息,也应收集起来,因为现在农村种植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据调查,目前,桐城市耕种1.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就有200余个,他们是重点服务对象。

3.2 开展部门间合作研究,合力提升服务科技含量根据农业发展需要,明确合作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把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发生规律、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关键农时主要气象灾害、气候变化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等作为研究重点,为农业减灾和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实现农民增收提供服务。同时对农业产品生产、保鲜、储运等方面与环境气象条件关系开展研究,合作开发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和方法,粮食作物高产、优质的气象保障技术,建立作物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气象评价指标,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应变对策等。合作开展农作物发育期最佳适宜气象条件研究、病虫害与气象条

件的关系等,建立稻飞虱、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等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指标等。以提醒农业生产者提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避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确保作物高产稳产。

3.3 建立部门间联合会商制度,提高服务整体效益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气象、农业、植保等部门联合开展服务,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田间管理离不开气象,病虫害防治离不开气象条件,若让气象、农业、植保等涉农部门共同把脉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系统连续管理,有机地融合气象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实行全面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服务农业,其科学性、时效性、实效性及服务效果显然获得提高。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对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提出相应的农事建议、田间管理措施以及对病虫害做出预报和防范措施等。共同诊断、加工成综合服务信息,对农户联合开展服务,这样会更受他们欢迎,对指导农户农业生产实用性更好。在本地农作物生长关键季节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多发期,加强农情、特别是重大病虫害、农业干旱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利用多种方式实现的农情和气象信息交流会商制度,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互派专家参加各自的气象、农情、灾情分析会商会。综合分析预测灾害发生机率和级别,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分类指导建议,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

3.4 拓展信息传播领域,共同打造信息发布平台解决信息传递问题至关重要,气象应与涉农部门设法拓展信息传播领域,共同打造信息发布平台。

3.4.1 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为农服务的功能。电视等公共媒体是农村获取信息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与公共信息传播媒体的沟通,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为农服务的功能,联合建立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构成的信息发布渠道。

3.4.2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争取政府支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力争启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掌上气象台、乡镇信息终端、农村气象直播系统,建立农村气象预警电子屏等,将各种农业服务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送达农业生产第一线。

3.4.3 组建乡镇村气象农情信息监测及服务队伍。整合基层民政管理人员资源,组建乡镇村气象农情信息监测服务队伍,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实际效益。以村镇气象农情应急联系人、志愿者(或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为主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及农情信息队伍,承担信息上传下达的任务,气象农情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把各类服务信息下达到生产前线,同时将各地农情信息、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时反馈到农业、植保、气象等部门,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服务链条。

参考文献

[1]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72-2773,2782。

推荐访问:最大化 气象 涉农 效益 探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