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新课改形式下学生学习方式探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我校位于重庆市国家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石山上,黑石广布,绿树成荫。其中浑圆形的黑石远近闻名,这就是教材上要学的一种典型的球状风化地貌。除此外,黑石山上机械风化、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也非常显著。距学校500米处还有一处学生比较熟悉的高洞河瀑布。我结合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我让学生预习学案,熟习本节教材内容,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并进行分工。课堂时间安排大致是,5分钟预习(课前已布置预习),5分钟教师进行知识简要提要,学生探究学习20分钟(室外),最后10分钟回教室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总结。具体分工如下:

小组一:河流地貌探究

探究内容: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流速变化特点、瀑布的形成原因

探究方式:观察高洞河瀑布的特点、利用自制模具探究

小组二:球状风化地貌探究

探究内容:黑石山黑石形成原因、球状风化地貌成因

探究方式:在校园内观察、分析,并拍回图片

小组三:机械风化地貌探究

探究内容:我校的黑石机械风化也很明显,其中外界温度变化和生物作用尤为显著,请找出部分机械风化地貌并拍回图片,探索其成因。

探究方式:在校园内观察、分析,并拍回图片

小组四:移动沙丘形状探究(知识延伸)

探究内容:风是干旱地区一种常见的外力作用,常年在风的吹拂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请同学们探索在盛行风作用下的沙丘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探索方式:利用教室外沙堆和电风扇(模拟盛行风)进行实验

20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进行成果展示。

小组一:

探究发现一: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等。河流在上游地区往往落差大水流急,下游地区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河流在中上游地区多以侵蚀、搬运为主,形成一些沟谷、山麓冲积扇等地貌,中下游多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探究发现二:瀑布形成原因是多样的,但一般瀑布形成的位置,岩层软硬不同,上面岩层较坚硬不易侵蚀,下面岩层较松软易被侵蚀,从而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

小组二:

探究发现:由于裂隙交汇及棱角处岩块的表面积较大,风化作用的强度相对也大,这些地方更易被风化侵蚀,以后岩石层层风化剥离,从而使岩块内部未受风化的部分呈球形。

小组三:

探究发现: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会对岩石起风化破坏作用。

小组四:

探究发现:迎风面的沙子在风力推动下,不断的越过沙丘项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成为移动沙丘。沙丘两侧移动较快,中间较慢,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如新月形。迎风面坡度较缓,背风面坡度较陡。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习中,积极认真,效果很好。

通过探究学习,我们了解了外力作用的一些表现形式,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中,以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最为典型。流水作用强大而普遍,坡面流水冲刷地面,形成沟谷。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在风的搬运途中常形成一些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一些细小颗粒被风挟带到更远地方形成黄土堆积,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世界。

(作者单位:重庆市聚奎中学)

(责任编校:蓉莞)

推荐访问:学生学习 探究 新课改 形式 方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