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纪连海“最另类名嘴”的读书生活

作者:jkyxc 浏览数:

继阎崇年、刘心武之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继续着“造星运动”,易中天、于丹等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也通过此栏目迅速窜红。他们的“粉丝”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疯狂的“粉丝”队伍对自己的命名更为有趣——阎崇年的“粉丝”被称作“年糕”、易中天的“粉丝”被称作“乙醚”、于丹的“粉丝”被称作“鱼丸”等等。其貌不扬、今年42岁的纪连海,也凭借在“百家讲坛”中的精彩讲演,从一位中学教师一跃成为观众和媒体追捧的名人,他的“粉丝”自称为“海飞丝”,着实有趣。

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始“正说和珅”。随后,他就创造了“百家讲坛”的两个第一:第一个敢于用评书风格正说历史的人;第一个登上“百家讲坛”的在职中学老师。而他主讲的节目也一举创下了“百家讲坛”开播5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还被网友列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号称“最另类名嘴”。他的讲述完全不同于其他专家学者,独特的风格像是在说评书,他的演讲总是激情澎湃,既是在评述历史,又是在演绎生活,很好地把古人全面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有网友留言说,纪连海一个人的讲述比一部恢宏的历史剧还要精彩磅礴。

精湛讲演的背后是深厚的知识积累,这一切无疑得益于日常大量的阅读。“最另类名嘴”纪连海平时的阅读状况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走进“百家讲坛”的呢?他给学生上课也像说评书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纪连海的阅读世界。

为求读书“走后门”

纪连海出生在北京昌平区的农村,在记忆中,他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长篇小说了。那时候家里不富裕,一本哥哥、姐姐用过的很旧的老版《新华字典》,却成了纪连海爱不释手的珍宝。纪连海回忆,自己小学和中学看书有时候是向别人借,有时是借已经工作了的姐姐的书,但主要还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但当时图书馆只是对老师开放,怎么办呢?纪连海便变着法儿央求着在学校当老师的亲戚,请他们去图书馆借书,能借什么就借什么,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这让他受益匪浅,喜爱看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了许多小说,其中许多你说了上句,我能给你接出下句来。我的眼睛就是那个时候看小说看坏的。”那时,纪连海的近视已经达到了1000度,他在高考志愿表上只填写了北京师范学院(即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由于分数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他以为被录取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了,可万万没有料到,因为视力不好,北京师范学院没有录取他。万分沮丧的纪连海只好回到家里干农活。

不久,他意外地接到了高中年级主任林兆泉老师的电话,原来,林老师一直在为这位全公社惟一一个能考上大学而没有被录取的孩子奔波。

林老师问他:“你想上学吗?”纪连海说:“想,做梦都想。”林老师说:“那你明天过来一趟吧。”纪连海说:“不,我马上过去。”林老师让他写了一个保证书,大概内容是如在大学四年期间眼睛出了任何问题,均由本人负责,学校概不负责。这样,在林老师的帮助下,在学校已经开学整整7个星期的时候,纪连海终于如愿以偿到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报到了。

大学期间,学校每月给学生33块钱的生活补助,纪连海把其中一半都用来买书,遇到好书又没钱买的时候,就会把书整个抄一遍。“我抄过一本《中国殖民史》,大概两百多页,我压缩到了80页的笔记本上。笔记本的每一行我都抄两行字,密密麻麻的。”每天他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不管借到的书有多厚,他都是今天借明天还。四年的大学生活,纪连海读书无数,他的博学多才和惊人的记忆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求知若渴的历史教员

从北京师范学院走出后,纪连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家乡的昌平四中做历史老师,对于这样一个没什么教学经验的新老师,刚开始学生们很不买账,他们时常会在纪连海的课上呼呼睡去。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纪连海的心里就会非常难受,他暗自想:我的课怎么就吸引不了他们呢?为了让自己的课充满魅力,他买来很多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仔细揣摩,同时还买来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官场斗》的磁带,反复听,从中找自己值得借鉴的地方。逐渐地,学生们开始喜欢这个讲课像说相声、讲评书的历史老师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纪连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故事吸引学生听讲。

2001年,纪连海来到了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并任教至今。刚来到北师大二附中时,一次,班上有个学生写了篇论文《论汉代名人之死》,让纪连海指点一下。这篇文章把纪连海给震住了,这个学生是通读《汉书》之后写的,更让他吃惊的是,这个学生还是学理科的。面对这样的文章,他意识到北师大二附中的学生是多么优秀,在他们面前,自己简直就是无知。纪连海意识到,光靠嘴皮子讲课已经不行了,自己要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教授这批优秀的孩子。他又开始了广泛的阅读,高中历史课一共5本教材,只要是书中出现过的人物、事件、地点等,他都要以此为线索,查阅能够找到的典籍以及相关图书,将其所有的关联知识全部掌握。

除了广泛地阅读图书,纪连海还经常去北京西城教研中心听课来提高自己,每次听课他都会坐第一排,“因为我是高度近视啊”,他笑着说。每次听课他都全身心地投入,“我知道知识的可贵。哪怕听了半天就听到一两句自己没听过的见解,我也会觉得很满意。每次听完后我都会跟讲课的老师表示感谢,有时候我也会带着一些问题来请教。”浑身充满动力的纪连海越来越自信,课也讲得越来越神采飞扬,在一次访谈中,纪连海这样形容自己另类的讲课风格:“讲到动情处常跺脚、拍桌子,甚至双手颤抖、呼吸困难。”“我在生活中就爱激动,我平时跟学生讲课比在电视上要激动100倍,我20多年来都是用这种地动山摇的方式讲课。我嗓门儿也大,我在教室上课,你站在对面的宿舍楼都可以听见。知道的是我在上课,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在干架呢。”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课上经常“得意忘形”的历史老师,纪老师的名号越传越远。

一不留神“火”了

由于阎崇年、刘心武等名家的助阵,“百家讲坛”收视率连创新高,声誉日隆。2005年栏目组面向全国征聘优秀中学教师演讲,先后征集到将近100个人选,纪连海也是其中一个。而平时对电视不怎么“感冒”的纪连海之所以入选,却与阎崇年有极大的关系。当时,阎崇年正在“百家讲坛”录制节目,他的儿子阎天有时候会陪着他到录制现场。节目编导找阎天打听有没有老师可以推荐,阎天当场就推荐了自己的“另类老师”——纪连海。当栏目组联系他时,他说自己知道这个节目,但确实没看过。上了节目以后,有人对他说,等讲完和珅、刘墉、纪晓岚就会“火”了。“我当时还特不屑一顾地说火什么火,谁看电视啊,我上了节目自己都不看。当时,我就觉得别人都和我差不多,不怎么看电视。但后来证明,我对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完全没有估计对。”

纪连海主讲的节目都是“正说”,“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刘墉”等等,他说要以此区别于“戏说”。要根据史书中的几十个字讲整整两节课时间,需要补充大量的细节,纪连海将这些补充内容定性为“合理推断”,他在准备一次节目前,不仅要查阅大量的史料,还要参考很多人的家谱——这都是些确凿的史实,再根据这些确凿的史实进行合理推论。

纪连海真的“火”了,不但观众欢迎,媒体采访不断,各类电视节目也争相请他出任嘉宾,署有他名字的图书也有了9本之多。这9部书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在“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包括《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多尔衮》、《历史上的刘墉》、《历史上的纪晓岚》(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一部分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讲稿结集的《说孝庄》、《说康熙》、《说雍正》(上海辞书出版社),此外还有《纪连海品读康乾名臣》(商务国际出版公司)和《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世界知识出版社)。

成名之后的纪连海觉得自己变化比较大,首先就是非常忙,其次是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但同时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现在虽然忙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一是要给学生推荐,二是电视要约什么节目,我就要关注相应的图书。”

生活中的纪连海

“我这个人性格特别外向,还特阳光,挺“大男孩”的,我的网名叫‘晴间少云’,这就能看出来,我很少阴天。”说到这儿纪连海止不住地笑。

“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成名?”“没有。”纪连海的回答很干脆。谈到自己曾经的梦想,他笑着说:“那简直太简单太幼稚了,我刚开始教初中的时候,教务主任是历史老师,那时他的岁数已很大了,我就想,10年后他退休了,我就接他的班,也当教务主任,我当老师以前就有过这样一个梦想。”“不过到现在也只是个普通老师,也没当上官。”纪连海笑说,“现在的理想是不当官了,只想脚踏实地地走,当好一名老师。如果‘百家讲坛’,‘文化中国’这种节目需要我,我会继续去做节目。如果有精力就再做一些不同类型的节目,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耽误我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的。”

纪连海自认为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也与他当语文老师的夫人是分不开的。他们平时在工作上交流很多,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和她的课,学生都挺爱听的,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共同探讨。她的学生我可能对不上号,但是说起一个学生的名字,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一些特点,我一定都知道,而且是非常了解。我爱人对我的学生也是一样,这样我们相互之间就有个了解,可以很好地促进。”他跟自己的爱人是怎样相识的呢?“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在1986年底买了一架钢琴,花了3500块。那时候我们工资才六七十块钱,攒点钱不容易,我借给他600块钱买钢琴。后来,我知道他老给别人介绍‘朋友’,我就开玩笑地跟他说,你给这个介绍,给那个介绍,怎么就不给我介绍一个,真是太过分了。后来他就和我爱人学校的音乐老师——他们算是师徒关系——说了这事。那个音乐老师当时正好和我爱人住同一个宿舍,再后来,我和我爱人就认识了。”这么简单?可一点都不像电视上那个口若悬河的主讲人,也许,他还要“且听下回分解”?

推荐访问:名嘴 另类 读书 生活 纪连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