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新课程理念下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以新课改的理念审视当前高师的教育实习,分析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课改对高师教育实习提出的挑战,提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建立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职业生涯导航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型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审视当前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对建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高师教育实习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高师教育实习现状的审视

以新课改的理念审视当前高师的教育实习工作,不难发现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

(一)重技术,轻观念

新课改强调,一个师范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经历“理论一实践一反思珲论一再实践”的过程。而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将教育实习窄化成了一个理论一实践的模式。这种体验式的实习,只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了解和简单应用,对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简单模仿。

(二)时间短

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实习时间过少。本科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在6—10周左右,专科在4—8周左右。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例如,美国是模拟实习、现场实习和教学实习,时间普遍在15周以上;英国是重负荷教学训练,时间一般在20周以上;法国是教育实习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每个学年都有教育实习;德国是任教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连个阶段,时间12周以上。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实习时间显然过少。

(三)实习基地不稳定

我国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但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校缺乏长期的合作,关系普遍疏远。由于接受学生实习会给实习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和干扰,因此,基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实习学校“不欢迎”或拒绝实习生。造成高师院校“年年实习年年难”,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

(四)管理松懈

受就业率压力的影响,一些高师院校放开了学生的实习时间,但这种提前接触社会不叫“教育实习”,而称为“顶岗实习”。有的院校默认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年离校,到自己联系好的单位“顶岗实习”,前提是要签署一份就业协议书获取学分。受此“优惠”政策的影响,一些师范生纷纷走向社会,推销自己,寻求就业机会。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了学生就业,却给实习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无法跟踪调查和指导,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实习,只是走过场。

(五)评价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评价问题较多,没有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一些学校只是从宏观上规定实习鉴定从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来衡量,缺乏细化的指标,难以考察实习生全面的素质。其次,实习生评价随意化。实习评价工作应该由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合作完成,但由于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实习评价被束之高阁,这样的实习评价显然已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二、新课程理念对高师教育实习提出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实习过于注重听、讲课的数量,实习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创新,教师角色体现得很狭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实习生必须体验、领悟教师的职业角色,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努力的方向之一,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做法,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未知、勤于动手尝试。所以实习生要学会了解、研究学生的需要,注重个别指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开发者,应该让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权利,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教育实习虽然不是真正的入职工作,但也要培养实习生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实习生应了解所在实习学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状况,也应参与校本研修和课程开发。

(三)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

教师作为反思型实践者的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促使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当前高师的教育实习往往忽视了实习生的反思能力,这不利于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因此,教育实习中应引导实习生写反思日记,促使其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四)教师是心灵塑造者

教师的职业是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是照亮心灵的指路灯!是用自己的学识教人;用自己的品格影响人;用语言去传授知识;用灵魂去感化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职前教师启动自身可持续成长的动机,不断获得广博的通用智能,学会学习;认识并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关注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最新动态,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

三、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高师教育实习的对策

(一)丰富教育实习内涵,重塑现代教育实习观

教育实习是培养、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教育实习要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让师范生全面领悟、体验教师必备的知识和素养,在教育实习的实践中领悟教育的真正内涵。重塑现代教育实习观,使教育实习的目标由“验证与训练”向“理解与建构”转变,培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感受到教育实习是一个验证、发现、经历、反馈、反思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无限潜能、有鲜活生命的个体。

(二)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将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强化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方法、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是有必要的。具体来讲,可将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10周或更多,并将其分散到学业的每一年。例如,第一学年可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维持1—2周的见习,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熟悉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养职业感受;第二学年再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第三学年可配合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法开展试讲尝试,同时聘请中小学校优秀教师、专家到学校讲公开课和示范课;最后一个学年(专科生第六学期,本科生第七学期)进行综合的教育实习。为适应就业需要,后一个学年适当照顾分散实习,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跟踪调查、监督和指导。

(三)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可靠保证。高师院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协调,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学校签定实习基地协议,落实双方应履行的职责,挂牌执行。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在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高师院校也应免费给实习基地的教师进行学科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在校报上优先刊登实习学校教师的文章,必要时还可以接纳个别教师参与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科研课题方面的研究,有效调动实习学校教师的积极性,达到互惠互利。

(四)培养实习生的反思能力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教育实习是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最佳时机。将现行的由理论到简单应用模式扩展为“观摩一领悟一内省—实践一总结”的模式。观摩积累感性认识,通过领悟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内省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在训练中总结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组织实习生反复讨论、分析观摩优秀课、公开课、示范课以及实习生的课堂教学,鼓励实习生坚持写反思日记,善于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中的方方面面,逐渐养成在教育实践中拷问教育理论的意识和习惯。

(五)建立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教育实习评价是实习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需认真对待的一个环节,只有评价科学、合理,教育实习才会有意义,实习生的实习热情才会得以维持。评价的内容可根据实习目标、任务、要求等来确定具体的内容,包括实习纪律,备课、上课,班主任工作,实习期间的教学反思日记,参与实习学校课程开发的情况,教育实习总结各个方面。在反映教育实习评价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状况、教育能力、人际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在全面审视自己实习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使教育实习评价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上来。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走进新课程标准,解读和适应新课程标准,调整自身的课程结构,加大教育实习的指导力度,与中小学校新课程标准接轨,培养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富有实践能力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高师化学专业实习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2]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3]戴建兵,苗培周.顶岗实习:建构主义视域下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张伟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王少非.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来自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5(2).

[7]刘彦波.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简介:江瑜清(1964—),男,壮族,广西南宁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推荐访问:对策 实习 现状分析 高师 新课程理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