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印痕”是如何“烙”下的

作者:jkyxc 浏览数:

2011年9月是杭州知青赴内蒙古上山下乡、支援边疆40周年纪念的重要日子,笔者作为一名上山下乡的亲历者,应邀制作一部名为《青春的印痕》的专题片,来纪念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0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老知青和兵团战友近800名齐聚杭州。开场音乐一起,整个剧场一片寂静;片子一结束,全场立刻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兵团连队的硬汉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虽然可以说这部专题片成功了,但笔者认为有一些重要的“点”需要总结,也可作为制作此类专题片的一个借鉴。

首先,音乐节奏确定基调。音乐是不用说话的语言,它以一种强有力的感染力抚慰着人们的心灵,音乐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片子的感染力。一般像带有回忆性质的专题片,音乐大多选择节奏比较缓慢的。在《青春的印痕》片子中,笔者选用的是内蒙古经典歌曲《鸿雁》《天边》等带有内蒙古民族风情的音乐。以大提琴为主的乐器奏出的旋律,节奏缓慢、深沉、大气、庄严、高亢,较好地表达了整个专题片的基调与情感,与片子的主题内容也非常契合。特别是歌曲《鸿雁》,它贴切地表达了具有内蒙古风情的寓意,从而使专题片《青春的印痕》更加的融于生活,源于主题。

其次,画面节奏营造悬念。在《青春的印痕》中有一段画面的处理是笔者精心设计的,在前面一段篇章结束以后,接着介绍杭州各学校赴内蒙古知青的人数与概况。笔者首先用简短的黑场,大概是一两秒钟,然后是以粉红色大理石般的电视动态背景为主体,几秒钟后杭州各学校赴内蒙古知青人数与学校名称的字幕缓缓地出现,再加上内蒙古经典歌曲《鸿雁》的音乐徐徐奏响。这时给人以激昂向上、怦然心动的强烈感觉,使兵团战友马上回想起当年的景象。这样的电视画面节奏容易让人在视觉上有所期待,当电视动态背景图像出现时,字幕还没有拉出,给人造成一种到底下面会出现什么画面的悬念。

第三,效果声与画面的结合形成心理冲击。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激动场面,笔者想到了蒸汽机火车的画面。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前面的画面段落结束,黑场一两秒钟后,让急促的蒸汽机火车汽笛的呼叫声,由远而近地呼啸而来。这时画面上突然出现了蒸汽机火车风驰电掣而过,整个过程是先黑场再是火车汽笛声然后是火车的画面,出现声音然后才是画面,声音抢先于电视画面。这样的电视画面处理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让人有一种被人不断地推动向前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加快节奏的感受。

第四,用富含情感的配音打动观众。带有回忆性质的电视专题片必须运用口语解释的形式来表达,越近于生活越好,千万不要有太高的腔调,要把声音沉下来,就像一个老友细细叙述,娓娓道来。文稿的语言应尽量口语化。从技巧上来说,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是基础,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一定要有连贯的音节,从而把整个的节奏充分把握好,恰到好处。在片子的结尾,运用低沉而又昂扬的音调来收尾,因为调子高了,太假;轻了,又压不住结尾。其实,整个专题片语调的根本是情感,情感就来源于个人的体会与亲身经历。作为亲历者,笔者充分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也正是有了这段特殊的亲身经历,才使笔者对文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找到了那种感觉。

最后,老歌与资料片的合理运用。《青春的印痕》的片长只有13分钟,为了把观众迅速带到过去的年代,片头一过,笔者立即用老歌《大海航行靠舵手》齐唱加上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祖国各地的资料片,营造声势浩大场面的气氛,从而加深了观众对当年的深刻印象。这个时间只有15秒钟,虽然时间不长,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电视画面来说,照片是较枯燥的东西。为了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把一百多张老照片做了电脑处理,把每张照片用软叠形式放大或缩小,再去掉照片的旧边,取主要的重点部分,使它更加接近于电视画面。总之,让每一张照片都有动的感觉,结果证明这样的处理效果确实好多了。

总之,要做好一部回忆性质的电视专题片,编导必须有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的感觉,至少也要亲自深入采访,尽可能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只有那样才能做出好的电视节目来打动观众的心。同样在日常的专题片制作中,导演只有充分融入生活,付出情感,才能做出感人的片子。只有自己被打动了,才能打动观众。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本文责编:陈道生

推荐访问:印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