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浅析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现今视错觉的应用很广泛,文章重点分析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对视错觉的定义,视错觉的类型进行分析。若在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视错觉现象,使可景观设计更符合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需求。

关键词:视错觉;景观设计;应用

如今,视觉环境的好与坏已成为衡量景观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准,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视错觉是普遍客观存在却又无法避免的现象,然而却容易被景观设计者或观赏者忽视或误解。目前,市场上很多设计过分强调并追求景观构图效果,往往出现图纸十分漂亮,施工后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这是由于很多设计者在绘制景观图时,一味地追求图纸效果,却对景观视觉上的考虑不周,在视觉上缺少一个科学的分析。因此,研究视错觉原理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视错觉的定义

视错觉就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视觉感受,当人观察物体时,由于不当的参照或经验主义形成的错误的感知和判断。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看到某一事物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所产生的第一反应。

2 视错觉类型

2.1形体错觉

2.1.1 尺度错觉。在人对物体观察后产生的错觉中最常见的是尺度错觉,如对事物的长短、远近、高低、面积大小、角度大小、横竖产生错觉等(见表1)。

2.1.2 立体错觉。立体错觉中的有些图形本身就具有多重性,人在观看时容易在它的多重形态间徘徊,这就容易在视觉上产生多种图形经常交替出现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图形只能出现在平面上,但是可以表现出立体效果,但这种效果不符合建筑力学、物理学等科学的原理,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形成视错觉的一种典型手法叫矛盾空间,其典型代表是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如(图1.10)是他设计的海报,在一个长方形的二维空间中,它将一个由线条组成的平面空间上,巧妙地安置上相同的两个人,使一个平面空间变成一个三维空间。单看每个人,似乎是一个合理空间,然而,一旦整体地观察图形,却又发觉这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空间——矛盾空间。两个人共用同一平面却又不隶属于同一个空间,在视觉上离得很近的人,其实根本就是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

设计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图形设计“鲁宾之杯”。它是一个图底翻转图形(如图1.11)。如若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两边白色部分时,就会将其感觉到相对的两张脸;如若再把我们的视线集中在中间黑色部分时,就会看成是杯子的图形,这就是所谓的两可错觉。 2.2色彩错觉

色彩错觉也是视错觉的一种,包括光渗错觉、重量错觉、温度错觉、残像错觉等,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3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3.1产生镜像

根据“面积大小的错觉”规律,较亮的空间,会让人感到这种空间范围更大。设计师常用一种设计手段——“镜像”。就是在墙上装一面镜子或者用如金属板等亮色的材料,让进入空间的人们乍看之下以为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游览,同时镜子能够反射太阳光线,以此提高空间的亮度。如网狮园的月到风来亭内就安放了一面镜子,反射着园内无尽的风光,游人隔着水面遥望亭内的镜子,遐想着亭子另边的美丽风景,感叹园内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无边无际,早已经忘记了园外城市的喧嚣。

3.2延展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有的时候充分利用“视角错觉”也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顶部拥有全球最大的空中室外无边际游泳池。设计师巧妙地把游泳池的外沿面设计得低于水平面,远远望去就如同没有边际一样,仿佛瀑布一样远处高楼大厦的景致溶为一体,在视觉上感觉很危险,可是安全又浪漫。 所谓“无边游泳池”其实是有边界的,只是设计师利用抬高游泳池的位置,使其形成高差,让人们在游泳池游泳的时候会一望无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有海水,而池水、海水连成一片就形成了“无边游泳池”的效果,这个其实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设计师利用视错觉

把借景加以发挥,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4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纠正

4.1线条纠正

以线形形态为例,人在视觉上容易受到外来线形的干扰,这些线条来自多个方向,在其干扰下,人的视觉会感受到它们的影响,从而对原有事物造成歪曲的视觉印象。因此,从人的视角来看,不论是水平还是垂直的线形物,线形不会像在几何学中那样准确。尤其是视平线以上的,而且线形又较长的水平线,在视觉上会比实际的要低一些。如在构筑物中,如果屋面的下沿是水平方向的线,让人产生一种下压感,要解决这种视错觉的方法就是在屋顶的两端改用微微上翘的线条。所以这也是景观建筑中大部分的楼、亭、屋角会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做夸张处理。

圣彼得大教堂前的罗马教廷梯形广场,用来从事大型宗敦活动。它坐落在台泊河西岸,以广场正面的圣彼得教堂而得名。圣彼得大教堂体量较大,可以容纳50万人进行宗教活动。然而广场面积是有限的,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便将广场设计为倒梯形,并且在广场前面铺有一条灰石线来意为国界线,这样弥补了人由透视而产生的视错觉,从而使得圣彼得大教堂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4.2比例纠正

根据“尺度错觉”原理,由于人眼视野的限制和透视现象的存在,人对于景观实体的尺度会产生视错觉,如早在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就常运用堆山置亭的布景方式。但是这种修建在假山上的亭子的竖向尺度比平地的亭子要小一些,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人的视错觉。同时,私家园林的整体面积偏小,要对整个园林的竖向尺度加以控制,正因为如此,假山上的亭子的高度也要适度降低了。

又如一栋高和宽相等的建筑,人站在其下时会觉得高比宽的尺度大。这在我国古代的工匠有所运用,如远望乐山大佛,会觉得他的头部占全身的比例偏大,但是站在佛像脚下观看时却觉得其比例十分协调。其主要原因是乐山大佛的尺度特别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通高71m,仅头部就高14 .7m。设计师巧妙地放大了其头部的实际尺寸,从而避免人在大佛下端膜拜的时候,会因视错觉原理而觉得大佛的头部偏小,纠正了人的尺度错觉。

5 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视觉因素已渗入到景观设计的各个地方,希望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多地能从一个“游人”的角度进行创作,弥补常规的景观设计的不足,这样创作出的景观在建成以后,才能经得住人们审视。优秀的景观设计应该要与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相契合。本文只列举了部分视错觉在景观设计的应用实例,希望能够为在景观设计中的人们,更好的利用视错觉提供一些思路,也借本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应用作进一步的探讨。(收稿:2012-02-16)

参考文献

[1]杨公伙.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3]颐人庆.设计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6

推荐访问:浅析 错觉 景观设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