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大数据语境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探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大数据时代,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提高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成为重要教改课题。文章从信息化时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分析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为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艺术学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由静态信息设计向动态、多维发展,艺术设计课堂讲授方式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学生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方式变成了网络与数据,大数据应用改变了艺术设计教育的一切。

1 大数据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学特点

1.1 教学内容跨学科化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内容进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动态视频、交互信息等都成为新的教学的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新模式,将设计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设计表达、设计呈现、设计成果已不是一个学科就可以解决的,多学科、多工种的协调配合才能使设计成为现实。因此,学生仅仅具有艺术层面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信息技术、交互技术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范畴,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跨学科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猛烈。

1.2 教学方式互动化

大数据时代,网络成为基本普及的技术手段,艺术设计教育从课堂讲授模式自然向互动教学模式转换。在原有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PPT、教案等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地在学习,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通过网络寻找相关数字资料,自己主动学习,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或通过数字手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相应答疑解惑,教学不再被动;在数字化模式下,教学资源全部数字化,教师讲授的内容、资料全部数字化后传上网络,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学生可共同使用,师生互动的内容更多。

1.3 教学手段数字化

大数据时代,“未来课堂”被提上了现代教育议事日程。所谓未来课堂,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将多媒体、交互电子白板、四室合一的多媒体互动微格教室等投入教学,重构课堂结构,将移动终端变成新型教具,融入师生互动中。新型数字终端的进入,让教学变得高效。通过移动终端,及时交换信息资源,现代数字手段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改革目标成为现实;新型教学设备使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教学分组,还是教学指导,都将实现得毫无阻碍;最重要的是,未来课堂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可进行针对性教育,实现教育方式个性化。

2 大数据语境下设计基础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2.1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需专业能力,设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

面对数字信息化时代中飞速更新的知识,交互融合的学科,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如何激发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成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培养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科技的发展,将设计思维从技术制约中慢慢解放出来,使设计成为一种高度心智活动的过程,科技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必定要求学生对科技有足够的了解,成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的能力模块:核心专业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技术能力。[1]核心专业能力是学生专业素质的体现,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普适性能力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的掌握。创意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真正理解设计的重要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未知领域,摆脱思维束缚,自由徜徉在设计领域。相关技术能力是对专业能力、创意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补充,在科技与艺术已不能完全剥离的信息化时代,了解现代科技,掌握部分技术手段,成为设计的重要助力,这一类型课程在原有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中相对较弱。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按能力模块设置课程,可以更容易进行学科融合,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立的必须。

2.2 根据能力模块设置主体课程

依据学生能力模块的划分,可以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例如,专业核心能力包括造型能力、形态解析能力、视觉表达能力,就可针对这三种能力分别开设相应课程;想要加强创意思维能力,则采用不同创意思维训练课程;需要相关技术辅助则开设相应技术基础课程,或到其他相关学院辅修所需课程。

2.3 设置相应辅助课程

数字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通识知识能力要求更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除“设计”本身的能力外,还应具有文理融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品位,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社会生活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如果学生们能通过通识教育,在充分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了解一些社会与人文、历史与哲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生态等学科的知识,将有助于他们解决多种知识需求之间潜在的矛盾,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艺术,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对象。”[2]因此,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基础通识课程也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能力模块课程的基础上,可增加人文素质辅助课程,如大学艺术、文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同时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辅修课,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加大基础课程中信息化教学内容,增加数字化教学课程,把课程内容从二维向三维甚至四维发展,向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方向发展,是现代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 侯文辉.以核心能力為中心重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12-17.

[3] 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2):005-009.

作者简介:唐湘晖(1974—),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专业教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环艺设计相关教学工作。

推荐访问:探析 语境 艺术设计 课程设置 基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