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师范类物理学专业《数理方法》课程评价方式改进之初探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i6 #]7+,^|m5M_]駏}}�BAZ汇报人提问,汇报人需要做出解释,并在教师参与讨论后对知识点作修改,最终由教师统筹,将知识点汇总。

第二步:试题的精选。试卷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且要考虑到同学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同学只专注部分内容,第二步实现过程中以另外一种分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让同学更加全面的掌握课本知识,也可以避免考试题目出现极端的情形。仍然将全班同学分组:I、II、III、IV、V、VI……,将统筹好的知识点分到每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按照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相关性和作为准教师对于课程的把握选择合适的题目,题型、难度每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讨论商定,要求按照编制八套试卷的题量出题。同样最终需要答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答辩,答辩的内容包括本小组负责的每个知识点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重要性,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相关性,每个知识点适合作为考试内容的题型作简单的介绍;再将本小组所选择的题目归类,就“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为什么选择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题目的难易程度、解题的思路、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做简单介绍,然后全班同学就汇报内容提问,或提出自己的想法、异议,汇报完成后每个小组与教师作深入的讨论,确定最终选择的题目。

第三步:试卷的组成。同学们已经建立起“试题库”,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组成考试试卷。由于同学在选择试题上对题目的难易、同学间的差异性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组卷时需要统筹好,合理安排每份试卷的题目,知识点的分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知识点考查题目的类型、难易,对于本课程还特别需要注意计算量的大小,有些需要给出必要的提示公式、结果等。

3.3 评价结果的确定

本课程学业成绩的计算,包括四个部分:①平时成绩,占本课程学业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得来依然依据到课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与思考;②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学业时间的50%;③知识点提炼部分小组成绩,这对于同一个小组的成员是得分是相同的,依据知识点的提炼结果和答辩的表现,由全班同学和教师共同打分,该部分成绩占学业成绩的10%;④试题选择部分的小组成绩,占学业成绩的10%,依据试题作为考试题的质量和答辩成绩。

表一 知识点提炼部分各小组得分(该部分分组时以学号的顺序作为分组依据,小组得分=知识点提炼结果得分×70%+答辩成绩×30%)

[[组别\&A\&B\&C\&D\&E\&F\&\&得分

项目\&知识点提炼结果\&答辩

成绩\&知识点提炼结果\&答辩

成绩\&知识点提炼结果\&答辩

成绩\&知识点提炼结果\&答辩

成绩\&知识点提炼结果\&答辩

成绩\&知识点提炼结果\&答辩

成绩\&得分\&92.8 \&93.0 \&94.1 \&93.3 \&92.3 \&92.9 \&94.8 \&94.6 \&94.7 \&94.6 \&95.0 \&94.7 \&結果\&92.9 \&93.9 \&92.5 \&94.7 \&94.7 \&94.9 \&\&]]

表二 试题选择部分各小组得分(该部分分组时以学号除以6的余数作为分组依据,小组得分=试题选择结果得分×70%+答辩成绩×30%)

[[组别\&I\&II\&III\&IV\&V\&VI\&得分

项目\&试题选择结果\&答辩

成绩\&试题选择结果\&答辩

成绩\&试题选择结果\&答辩

成绩\&试题选择结果\&答辩

成绩\&试题选择结果\&答辩成绩\&试题选择结果\&答辩

成绩\&得分\&93.1 \&94.0 \&93.2 \&93.9 \&93.1 \&94.0 \&93.3 \&93.8 \&92.9 \&93.0 \&93.1 \&94.3 \&结果\&93.4 \&93.4 \&93.4 \&93.5 \&92.9 \&93.5 \&]]

4 教学效果

本次方案在实施后,最终得分表现出如下特征:在知识点提炼这一块得分上,前三组的得分相对较低,这与分组方式有关,因为在知识点提炼部分是按学号顺序分组;而在试题选择部分,改变了分组方式,得分基本趋于平均;考试成绩比较理想。通过评价方式的改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清楚地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点,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共同受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姚端正,梁家宝.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0:1-5.

[2]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3-147.

[3]隆寅.数理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2):44-45.

[4]孙咏萍,萨楚尔夫.数学物理方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65-70.

[5]李君士.略论《数学物理方法》的学习[J].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3(5):66-67.

作者简介:石远美(1982-),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与场论、物理学教育研究,南京晓庄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

陈立安(1981-),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物理学教育和计算凝聚态理论研究,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

推荐访问:数理 初探 物理学 改进 师范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