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规范科技名词是一项扎根性的工作

作者:jkyxc 浏览数: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陈泰然教授,1945年生于台中县,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理学院,197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大气科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大学负责学术工作的副校长,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做名词就是做学问

记者:作为气象学知名学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参与名词工作的?

陈泰然(以下简称陈):其实我做名词比较早。我从美国留学回来就被邀请参加第二版台湾《气象学名词》编订,直至1998年出版的第四版和今天的网络版。我现在是两岸气象科技名词工作委员会在台的召集人。

我一生只专注于教书和做学问。在学校里教书是我的基本职责。我一边教书,一边写书,就这样一路走过来。

现今虽为台湾大学副校长,但也是主抓学术的。当年校长找我谈话拟聘我为副校长时,我说,台大有200多位教授,学问都做得好,能力都很强,如两个月后您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我就试试看吧。我喜欢教书,也愿意为学术研究做些工作,哪怕是服务性工作。

名词里蕴涵着很多学问,这也是我非常愿意做这件事的原因。我们专家在讨论名词时,谁能说出一番道理来,就听谁的。做名词就是做学问。

名词编订公布后,各界就应该规范使用。我花了很多时间为小学、初中、高中拟订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在审查教材中发现有使用比较混乱的名词,就要求改正,并且向有关教育机构提醒,要求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最典型的就是clockwise,记得以前都叫“顺时钟”,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叫成“顺时针”了,这显然是不对的,clock指的是“钟”不是“针”。于是,我从小学教材一直改到高中教材,终于给改过来了。在台湾,虽然现在还是有人习惯用“顺时针”,但毕竟用的人少了。在大陆,clockwise译为顺时针。——编者注

名词很重要,如果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使之规范,将来会产生教育上的问题,在学术交流上也是如此。名词工作是一项扎根性的工作。

两岸文脉相通,气象名词不应各说各的

记者:在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和统一方面,大气科学名词的两岸交流活动开展得最为频繁,迄今已开展了连续五届的学术研讨,您不仅非常重视,而且也一直积极投身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有什么感想促使您这样做?

陈:台湾和大陆同用一种语言,可以说,几乎在同一片云下生活,但两岸气象名词不一致,造成不少困扰。例如,我们说“喷射气流”(简称“喷流”),大陆称为“急流”;我们称“豪雨”,大陆称“暴雨”;尤其是台风名词,两岸翻译不同,常使台湾民众听广播时,误以为有两个台风同时来袭扰。

两岸文脉相通,气象名词不应各说各的。因此,我始终赞成两岸开展气象名词学术上的交流。1993年1月,应章基嘉先生之邀,我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江苏、福建进行参访并举行学术报告及座谈。1994年3月,大陆代表团13人由陶诗言教授率领来台。同年10月,我也率团去北京参加学术交流。在10月的北京会上,我们确定了交流的四大范畴:即学术、技术、名词、资料。

两岸气象名词交流工作,大陆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推动下,台湾在气象学会的组织下,一直没有中断过,没有被政治所干扰。两岸气象学者多次交流,2002年4月,最终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以下简称《对照本》),据说是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中第一本对照本,这是两岸大气学者共同努力的学术成果。

在台的气象界学者热情参与两岸名词交流且寄予期望

记者:作为在台召集人,对参与两岸大气名词交流工作的委员人选有什么要求?

陈:两岸开展名词对照交流,首先要各自确定一个用来对照的版本,不能各说各的。1996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向社会公布了第二版加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1800余条。而台湾气象学界的专家也于1998年编审完成《气象学名词》(第四版),有8000多条,由教育主管机构公布。1999年3月,第一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随后,根据会议精神,两岸成立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由两岸各出9名代表(含各自推选的召集人1名)组成。

由于这是学术问题,就是要体现出功能性来。我们对委员名单很在意,认为要有代表性和功能性。换句话说,就是两岸委员一定要能代表各自的学科领域,说话要有权威,要说了算。而且应该保持相对稳定,我们的专家队伍自成立以来,除了个别的有所调整,基本上都是稳定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无论什么理由,如三次未到会,都将被自动除名。当然,最重要的是台湾学者对这件事都有热情,都很重视,每次讨论都没有委员缺席。比如这次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上,收到大陆专家们2008年1月和8月两次讨论的结果后,委员们用了将近一个星期的下午时间先行进行了内部讨论,先实现了内部意见的一致。

两岸学术交流是消除名词分歧的重要途径

记者:您认为这次学术研讨会有哪些实质性成果?

陈:两岸气象界学者经过多次学术交流,在大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推动下,于2002年编订并出版的《对照本》,是在两岸各自公布名词的基础上加以增补修订而成,共收词约6000条。囊括了大气、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学等内容。对照本中,由于两岸有各自习惯叫法,6000条词中未受基础学科绑定、暂时不能达成一致的有1001条名词。这次会议就是着重深入研讨这1001条名词中,两岸有没有能够达成一致的,我称之为“异中求同”。这次会议因时间紧,我们只对其中448条名词进行重点研讨,结果有284条达成一致。也就是说,经过这次会议努力,《对照本》中两岸气象名词一致率又有所提高。这是“异中求同”的重要成果。

记者:两岸大气名词还有部分不一致,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两岸气象名词交流工作,已有了显著成果。第一阶段出版了对照本,现已走到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就是进一步对不一致的名词进行讨论。由于气象学是应用科学,是从基础科学中分离出来的,有些名词被基础科学绑定了,对这些名词我们就没办法了,基础科学名词已经定好名的,我们要遵从他们。但如果是气象学科特有的名词,我们就可以提出各自的推荐名,然后讨论谁定得好就用谁的。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名词是常用的、重要的、没有被绑定的,看能不能寻求一致。

两岸大气名词有部分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各自习惯用法问题。如定名上,音译跟意译能结合最好,如“Coriolis force”,大陆叫“科里奥利力”,我们称“科氏力”。有些词,如果音译,我们觉得字数太长了,不像学术名词,所以我们音译简化一下。如radiosonde,我们音译成“雷送”,大陆完全意译。boundary layer radiosonde,大陆就称“边界层探空仪”,我们称“边界层雷送”;rabal,我们音译成“雷保”,大陆完全意译为“无线电探空”,于是comparative rabal,大陆称“比较无线电探空”,我们称“比较雷保”。再如:BruntVaisala frequency,我们称“布维频率”,而不称“布伦特-维赛拉频率”。可以看出,在定名上,我们力求简练一些。

老名词异中求同,新名词及时统一

记者:您认为今后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陈:两岸因长期隔离,导致各自有各自的习惯用法。对于过去的名词,不一致的部分,我们只能对照和讨论交流,尽量达成一致。但是对于刚出来的新名词、新事物和新现象,我们总应该将他们叫成一样的名字吧。因此,我们在一边整理过去的名词,一边对新出来的名词及时讨论,不能再各叫各的了,像气候、中尺度等专业领域,近十年来产生的名词就比较多。对老名词异中求同,对新名词及时统一,应该是今后两岸气象名词交流的方向。这次两岸名词交流会,我们台湾专家收集了新词100多条,并给出了中文译名,由于会议时间紧,留待下次会议讨论了。

推荐访问:扎根 名词 规范 是一项 工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