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地方课程建设路在何方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自政府教育文件首次提出“地方课程”至今25年,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16年,中小学地方课程从无到有,从轰轰烈烈到逐渐有名无实、归于沉寂,其理论价值和实际形势相去甚远,多元原因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单纯教育系统内部自身的变革,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牵绊。课程建设的理论指向与特定国情阶段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应该达成怎样的妥协与平衡,中小学课程建设成效终将接受入职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和评判。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1-0034-07

一、当代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政策进程

1978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改革的“燎原计划”,并把编写乡土教材作为贯彻该计划的系列重要措施。

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决定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实行教材的多样化,开发乡土教材以改变中小学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民族、地区、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情况。

1988年起,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多样化试点,编写适合于这两个地区特点的教材。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重要前奏。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把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六三”制学校地方课程占课时总量的9.3%。我国政府当代教育文件中首次提及“地方课程”一词。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涉及课程领域。

1994年国家教委调整地方课程课时,“六三”制学校占总课时6.9%,“五四”制学校占总课时7.4%。

1995年5月,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积极鼓励和支持单位、团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编写适应中小学教育需要,有较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包括适合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适应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地区所需要的教材,以及乡土教材、劳动课、劳动技术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

1996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首次提出三级课程的概念。

1998年1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0年1月,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地方和学校选修课”总课时340~566节。标志着地方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体系中地位的正式确立。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做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6月7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核准本地区编写地方课程教材的立项申请”。8日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6月11~12日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1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揭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

国家课程一统天下阶段,“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课程管理体制过于强调一致性和标准化,无法兼顾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具体差异,课程的适切性不高。地方习惯于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课程管理,极大地限制了地方、学校及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决策、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也是课程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两省市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形成一定特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决策从中央集权逐步下移和相对分离,由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向三级分权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转变,新世纪的地方课程正式产生。只是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具体指导文件,仅有《教育部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未见官方正式文件发布。

二、地方课程的积极社会价值和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确存在乡土化、实用化的趋势,强调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生产生活的技能。有的国家开设劳动体验、社区学习等地方课程,有的高中实施职业准备教育。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不必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中央政府早在1985年就开始探索国内教育體制的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下放课程权,经过了十几年课程教材多样化试点的审慎准备工作,做了大量的考察论证工作,最终逐步将课程自主权下放到地方。

《教育部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开发地方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学生发展;要强调因地制宜,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地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推荐访问:路在何方 课程建设 地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