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爱因斯坦传,大脑袋的孩子

作者:jkyxc 浏览数:

1879年3 月14日,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诞生在德国南部乌尔姆小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城里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地工作着和生活着,用他们多带“儿”音的话语唱歌般地交谈着。谁也没有想到,海尔曼.爱因斯坦家族里这个“哇哇”喊叫着来到世上的小家伙,将来会成为开创物理学新时代的大科学家。

这个小家伙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他的后脑勺向外突着,整个头颅有着明显的棱角。母亲波林抱着她的头生儿子,不禁露出了担心的神情。他的祖母低头看着,嘴里也禁不住喃喃地说“太重了,太重了!”那么弱小的身躯怎么能支撑起这么大的头颅呢?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带棱角的大大的脑袋里,孕育并诞生了天才的相对论思想

海尔曼家的忙乱很快过去。全家人都喜欢这个大脑袋的孩子,黑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时常吮动的小嘴里时不时地发出“咿咿呀呀”的话语。家里的人们都争着抱他逗他。

乌尔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四世纪就有了雏形,到了十六世纪,它成了著名的战斗要塞。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它因马克的奥地利军队在此被击溃而获得盛名。乌尔姆也是风光秀丽的城市,窄窄的街道弯弯曲曲,成排的楼房带着高高的尖顶。十五世纪建造的哥特式教堂宏伟高大,160 米高的塔楼耸立在城市上空。爬到塔楼上极目四望,蓝色的多瑙河从城市右边缓缓流过,辽阔的平原一直伸向遥远的天际,和霭霭的瑞士山脉融为一体。脚下的城市以及城里的市政厅、广场、铸造厂和纺织厂,更是像油画般地清晰美丽。城里住着三万多居民,大多是当地土著,他们有的造酒,有的制衣,有的做家俱,乌尔姆的烟斗曾是当时的名产呢!爱因斯坦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和他的弟弟雅各布•爱因斯坦也在城里合开了一个电器商行。爱因斯坦家在乌尔姆定居十来年,他们在这里有许多的朋友和亲戚。像后来成为爱因斯坦妻子的爱尔莎一家,也就住在离乌尔姆25公里的海明根。爱尔莎的父亲叫鲁道夫•爱因斯坦,他是海尔曼的堂弟。若按母系血统来说,他们是更近的亲戚,爱尔莎的母亲是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赫的胞妹,照中国的称谓习惯,爱因斯坦该称爱尔莎的母亲为姨呢!

乌尔姆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就在爱因斯坦一岁的时候,一家人移居慕尼黑,在这里开了一家电器作坊。仍是弟兄俩合开,哥哥管帐搞管理,弟弟管生产搞发明。

雅各布有很好的创造才能,他发明了很多电器用品,甚至还发明过最早的测量电流的安培计。海尔曼有着很高的数学天赋,但在生意场里却才能平平。他生性喜欢说说笑笑、快快乐乐打发日子。每天晚上,在他的面前,明亮灯光照耀下的常常是德国诗人海涅和席勒的作品,而不是商店里的帐本。海尔曼忘情地朗读着,每到精彩的段落,他就禁不住停下来,对着妻子波林大声地叫着:

“听,波林,多美呀!”说过,就更加兴奋地读下去。

波林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人,又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性情温和,喜爱文学,尤其是音乐。她能弹一手漂亮的钢琴,最喜欢的音乐家是德国的贝多芬和莫扎特。常常,她坐在钢琴前,双手轻轻地一抚琴键,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便像潺潺的溪水,从她的手指流出去。应该说,具有天才的数学才能和卓越的音乐素养的爱因斯坦,正是他父亲和母亲优秀血液的结合。

1881年,他的妹妹玛娅在慕尼黑出生了。这年,爱因斯坦两岁。

爱因斯坦终日不语,两三岁的时候还不怎样会说话。可他对音乐有着天然的痴迷。有一次,妈妈正投入地弹着钢琴,忽然觉得背后有什么,一回头,才发现是她心爱的儿子小爱因斯坦正歪着头专注地听。年轻的妈妈乐了,说:

“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哎,我的孩子,你怎么不说话呀?”

爱因斯坦仍然歪着头,他静静地看着妈妈,一声不响。但他那双明亮的棕色的大眼睛里,却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妈妈对他一笑,转过身,又忘情地弹下去。爱因斯坦站着,看着,听着,美妙的音乐一下子就把他淹没了,美丽,和谐,崇高,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音乐世界无穷的魅力。

爱因斯坦六岁时,开始练习拉小提琴。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拉,竟拉了一辈子。音乐,成了他生命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爱因斯坦非常认真地苦练了七年,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堂而皇之的参加家庭演奏会了。爱因斯坦的音乐有很深的造诣,他能准确地演奏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等大家的作品,细致入微地体现作品中博大的内涵。有人曾以两幅漫画来概括爱因斯坦的形象,一幅是,把爱因斯坦的脸画成一把小提琴,四根琴弦上写着他的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公式:E=MC 。另一幅是爱因斯坦正在抄写他自己的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以便拍卖手稿为某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爱因斯坦认为,音乐能给他带来美妙的和谐,达到灵魂上的共鸣。他不仅在家里常拉,就是外出访问和讲学时也要带着小提琴,以便闲暇时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演奏。音乐不仅给了爱因斯坦一个安宁的精神乐园,而且也给了他无限的想象力和惊人的灵感。很难说,他在科学的满是泥泞的崎岖道路上跋涉,没有音乐的伴随,他能否到达那光辉的顶点。1931年,他在《论科学》一文中论述了音乐和科学的关系: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相互补充着。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末,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象,使我们在那里面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是幸运的,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根基,在物理学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在音乐和物理学中确信了自己生活方式的理想性。音乐是水,物理学是船,而爱因斯坦,若是仅从音乐和物理给他带来的幸福而言,则是在水上划船的游乐人。

惊 奇

慕尼黑是德国南方的第一重镇,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城里有宽阔的广场,古老的教堂和藏着很多古董的博物馆。慕尼黑人善于调制美味的香肠,可口的糕点,他们酿造的上等啤酒世界闻名。

爱因斯坦家的生意还算兴旺。生性快乐的海尔曼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全家到郊外去玩。澄碧的蓝天,美丽的田园。蓝天上高翔着快活的小鸟,田园里飞舞着翩翩的蝴蝶。每到这时,小爱因斯坦的眼里就流露出无限的快意。他喜欢这种惬意的郊游,大自然让他感受到世界的美妙与和谐。此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可他仍然不怎么会说话。就是在全家郊游的时候,他也常常一声不响。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玛娅,一路上叽叽喳喳地说着,就更显出哥哥的沉静来。

对小爱因斯坦的沉静,全家人都有点儿着急。邻居们甚至都怀疑他是不是一个低能儿了。当然,最着急的还是妈妈波林,她总是在爱因斯坦和妹妹玛娅一起玩耍的时候,悄悄地在旁边观察他。她发现,小爱因斯坦虽然不吭声,可是玩得很好很专心。别的男孩子喜欢疯跑乱追,喜欢舞枪弄棒,小爱因斯坦则常常独自一人玩“建房子”的游戏,他把许多薄薄的小纸片儿垒在一起,塌了再垒,一点儿也不着急,直到把房子垒成了,才直起身来,对着妹妹笑。他的清澈的大眼睛,他的天真的快乐劲,处处透出的都是聪明和智慧,怎么能想象他是个智力低能的孩子呢?但是,家里人还是给他请来了医生。医生的诊断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不爱说话就是不爱说话,不爱说话是不能算作病的。

有一次,小爱因斯坦真的病了,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爸爸海尔曼从外边进来了,看到儿子生病,就从兜里掏出一个圆圆的小玩艺儿来,“看!”他把那东西高高地举了一下,就送到了小爱因斯坦面前。

小家伙接过来看着。这是一个圆圆的罗盘,里边有一个会动的指针,奇怪地是,不管你把罗盘怎样放,里边的指针总是指着北方!爱因斯坦把罗盘使劲转了几圈,然后放在床上,那指针仍指向北方。他从床上爬下来,把罗盘抱在胸前,原地不动地转了几圈,又把罗盘放床上,里边那个细细的小针还是颤颤地指向了北方。爱因斯坦惊呆了,他把罗盘颠回来倒过去地看着,外边并没有什么能让指针永远指向北方的东西呀!“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它的背后!”爱因斯坦大睁着双眼想。

他把自己的惊奇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这个东西叫罗盘,是帮助旅行者确定方位的仪器。如果你把北方确定了,那么东、西、南三方自然也就知道了。

“罗盘怎么知道北方在哪里呢?”爱因斯坦瞪大双眼。

爸爸说,地球好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被它周围看不见的磁场包围着。指针指向北方,其实就是被那看不见的磁力吸引的结果。

“罗盘在什么地方都能准确地指向北方吗?哪一个罗盘都能永远找到北方而从不出错吗?”爱因斯坦又问。

“是的是的。”爸爸很肯定。

太奇怪了!地球外边有一个看不见的磁场,人看不见它但它却存在着。那么,有很多东西是人不能看见的了。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左右着许多看得见的东西。真奇怪!磁场,磁力,那是什么东西呢?我能不能看看呢?

这件事情确实深深地刺激着爱因斯坦,在他七十岁那年,他还牢牢地记着这个罗盘故事,并说,他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惊奇”。正是这种“惊奇”,给爱因斯坦灵魂深处的科学幼芽浇了第一茬水。

推荐访问:爱因斯坦 脑袋 孩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