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发展适应长江经济带的内河运输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为使内河运输发展适应长江经济带战略,基于对长江经济带水运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战略的相关要求,归结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内河运输发展提出的的新要求:安全运输需求日益提高;更加关注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提高内河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适应国家经济战略新需要。为促使长江经济带内河航运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鼓励江海直达船型、三峡船型、LNG动力船等的发展;深入推进船舶标准化,提高船舶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长期稳定的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内河运输;黄金水道;绿色发展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长江水系沿江经济结构、产业分布、港口布局产生重大影响。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各区域对资源的需求必将带动内河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港口布局优化升级以及沿海和沿江的双向开放等,不仅对内河运输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对内河船舶船型的发展和运输组织方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 长江经济带水运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价格的高位徘徊、土地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水运建设投资明显加大,水资源丰富的长江经济带地区依托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优势,水路货运量快速增长。2000―2010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12.2%,2010―2014年年均增长12.6%。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完成水路货运量39.24亿t,比上年增长5.4%;完成货物周转量亿t€穔m,比上年增长7.2%;平均运距 km。

近年来,内河船舶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仍在向大型化发展,二是出现绿色船型和高效船型。

在市场需求与船型标准化补贴政策的共同推动下,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突显。2014年底,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拥有货运船舶(包括驳船)数量及其载质量分别为艘和万t,同比减少3.4%和增加7.9%,其中:内河货运船舶数量和载质量分别为105 384艘和万t,同比减少3.9%和增加8.7%;货运船舶平均载质量为 t,同比增加11.7%;内河货运船舶平均载质量为,同比增加13.1%。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载质量达到 t,三峡库区货运船舶平均载质量达到 t,同比分别增加7.7%和8.4%。

绿色船型和高效船型的出现是内河船舶发展的新趋势。绿色船型包括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太阳能船、电力推动船等使用清洁能源的新型船,其中目前具备发展条件且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是LNG动力船。LNG动力船发展受政策带动,相关船舶发动机生产商加大对适应内河船舶特点的气体发动机及相关产品的研发,LNG动力船环保性能大幅提高。

高效船型以江海直达船型为代表。根据对长江沿线规模以上港口航线分析,2013年航行于长江武汉以下港口至洋山港区的江海直达型集装箱船约52艘,运力总计为 TEU,其中:武汉港至洋山港区的江海直达集装箱船16艘,运力总计为 TEU,最小船型载箱量为252 TEU,最大船型载箱量为536 TEU,平均箱位311 TEU;南京以下港口至洋山港区的江海直达集装箱船36艘,最小船型载箱量为180 TEU,最大船型载箱量为626 TEU,平均箱位340 TEU。船型从前几年载箱量约100~200 TEU为主,发展到目前的300~400 TEU为主,最大船型载箱量已突破600 TEU,船舶大型化趋势非常明显。

2 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内河运输发展的新要求

2.1 安全运输需求日益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内河船舶运量快速增长,通航密度不断扩大,但安全监管和搜救能力的增强,使得内河船舶事故呈现不断降低趋势。由于内河船舶利用江河湖泊等水资源进行运输,载货量大、旅客集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直接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内河危险品船舶运输,若船舶发生液体危险品泄漏、爆炸事故,将直接造成水域环境和生态污染,严重影响沿江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劳动能力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环境价值越来越高,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环境代价将明显提高,相应地对内河运输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求政府应完善相关安全技术标准,加强资质准入管理、安全执法和监督检查,不断提高从业者水平,提高本质安全;加强对老旧运输船舶,尤其是对单壳油船和运输危险货物船舶的重点监管;加快形成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为安全运营提供支持保障;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对安全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将造成的危害或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在航运市场低迷、企业经营困难时期,企业应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则,更应注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和培训;政府应制定严格的安全监督处罚条例,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2.2 更加关注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保护优先”“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新理念。我国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为全国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沿江经济带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和岸线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发展绿色水运要求内河运输船舶大幅降低单位能耗,降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因此,要求内河运输推广绿色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利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创新内河运输工具污染防治手段,提高污染防治效率,改善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2.3 提高内河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适应国家 经济战略新需要

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是世界级内河经济带的宏伟战略,不单单是重化工业沿江转移对内河提高传统大宗物资运输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是发挥内河运输服务的引导性、适应性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要求。因此,国家经济战略对内河运输的可靠性、可预期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等服务质量提出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同时,内河运输作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一环,应适应现代物流发展对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1)日益提高可靠性和可预期性。现代生产和物流体系要求按照确定的时间、数量和成本将货物送达,这就意味着必须提高船舶到港的可预期性和班轮的准班率。港口尽可能有效地进行货物装卸,集疏运系统的运行应顺畅、高效。尤其对可靠性和可预期性要求高的集装箱货物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对于普通散货来说,一般通过一定的库存来对冲运输时间差。内河运输服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运输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因而要提高可靠性需要减少运输环节和货物转运次数,保证航道和船闸畅通。

(2)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运输需求方总是希望得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内河运输服务。内河运输企业在面对提高职工收入、资源价格上涨等成本上升的压力时,应做精主业、创新服务、发展船舶大型化、提高港口功能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等以适应客户的需求。

(3)货物损坏最小化。损坏最小化越来越成为货物运输的焦点。随着货物价值的普遍提高,运输需求方对准时运输和零库存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对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货物损坏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因在于货物运输经营活动只能维持最低库存规模,而损害的货物可能对整个生产线产生影响。

(4)融入全程物流链服务。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运输需求方对全程物流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货物承运者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和货物状态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内河货物承运人融入全程供应链服务中,成为提供“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的一环。为适应这一需求,内河运输须以现代物流为理念,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内河港口物流园区优势,形成综合运输体系,提高集疏运换装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全面改善信息服务水平,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

3 促进长江经济带内河航运发展的 政策建议

3.1 鼓励江海直达船型、三峡船型、LNG动力船的发展

江海直达运输方式可避免货物在河口港中转倒载,有利于减轻河口港的疏港压力,加快货物周转,减少货损货差,降低运输成本。煤、矿石等大宗散货通过此种运输方式能明显减少对江水及环境的污染,针对油品、化学品等液货危险品可减少倒载使运输更加安全、可靠。江海直达运输相对于众多的运输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运输的缺点,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物流需求,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运输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广三峡船型是释放三峡船闸通航潜力的重要措施。与目前过闸标准船型相比较,三峡船型具有载货量大、阻力性能优、营运成本低等特点。

采用LNG作为燃料,是改善船舶用能结构、促进节能减排、进一步发挥水运比较优势的需要。同时,当前LNG燃料动力技术基本可行,安全基本可控,有较大节能减排潜力,加气等配套设施基本可以保障。尽管其经济性不明显,但社会效益突出,船舶推广应用LNG燃料非常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采用经济、技术或行政手段鼓励新建江海直达船型、三峡船型、LNG动力船等先进船舶,提高内河运输效率。

3.2 深入推进船舶标准化,提高船舶绿色发展水平

(1)加快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整合、修订。整合现有内河船舶的各种安全技术、装备配置、污染排放、能耗和相关装备等标准,并将所有技术标准和要求统一为不可突破的强制性检验规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船舶风险水平,分类型、分阶段提高安全技术标准和应急装备配置标准;切实提高船舶排放标准控制水平,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方面按照不劣于同期公路运输方式相关标准的目标,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

(2)加强标准规范执行,健全执法和监督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船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通过船检、海事、运政、航道等部门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对新建船舶的检验,健全执法和监督机制,坚决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新建船舶进入运输市场,把好准入关,从根本上堵住“后门”。

(3)加快现有运力调整。结合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现有运力进行简统选优,开展标准船型认定工作,向全社会发布绿色先进船型的技术方案和设计图纸,并加以推广。对于不符合新标准的船舶,采取经济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限期淘汰。

(4)引导发展绿色船舶。采取经济、技术或行政等手段鼓励新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示范船,选取重点货种、航线和区域进行示范化建造运营,发挥示范效应。

3.3 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1)优化运输市场规模结构,促进有效竞争。我国内河运输以矿建材料货种为主,推进集中经营难度较大。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对煤炭、矿石、油品等大宗干散货或者集装箱等需求比较集中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通过引进我国全球码头运营商、沿海优秀码头企业和国际海运企业,利用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采取“挤压式发展”的方式迅速提高内河运输市场集中度。同时,制定必要的财税鼓励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兼并重组或采用联营的方式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在允许船舶所有人分散化的同时,实现经营集中化,形成规模化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这样才能稳定内河运输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促进服务能力和质量快速提高。

(2)转变内河港口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内河港口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在规划中注重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构建区域物流枢纽,走大节点和综合节点的发展模式。推动内河港口资源整合,鼓励以市场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上下游港口间、区域内港口间、内河与沿海港口间的港口经营资源整合,构建内河港口物流链。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地主港”模式。促进内河港口企业转型发展,发挥内河港口集散枢纽功能,提升物流、金融、贸易等高附加值服务功能,向贸易、运输、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提高投资回报。

(3)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以运输市场规模结构调整和港口资源整合为契机,引进优秀的金融、船舶设计和制造、港口机械设备制造等企业,采取共同设立内河造船基金、港口基金、内河发展基金等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整合运输需求为突破,创新合作共赢模式,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模式。

3.4 构建长期稳定的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促进内河可持续发展

基于内河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保障国防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发挥内河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按照内河运输特点,调整制定相关经济和技术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全社会对内河运输认识的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河运输运能大、占地少和环境友好的隐性优势不断显现,对此需构建合理、预期明确的经济政策体系,将各种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价值量化,并通过经济鼓励政策或一些市场交易机制使内河运输成本相对下降,使环境友好优势显性化。

切实按照《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要求,结合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长期、稳定的技术和经济政策,逐步提高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采用先进的水路运输设备和技术,保障运输安全,促进能源节约,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荐访问:内河 长江 运输 发展 经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