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雁荡山:神奇的地质旅行

作者:jkyxc 浏览数: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子2005年2月12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它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

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区型火山带中白垩纪(距今约一亿年)破火山的杰出代表,是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一山一石记录了一座白垩纪复活型破火山的演化历史。中生代巨厚流纹质火山岩在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叠嶂、锐峰、柱峰、方山、石门、岩洞等组合,有别于我国花岗岩岩石地貌(如黄山)、碳酸岩岩石地貌(如桂林山水)和砂砾岩岩石地貌(如丹霞山、福建泰字地质公园),这类流纹岩岩石地貌以雁荡山最为典型和完整,因而称为雁荡山地貌。

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08月,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2004年底,雁荡山以最高分通过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推荐评审会的评审,同时也接待了国内外地质专家投票前的实地考察,并被推荐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来雁荡山考察,留下了这样的评语:雁荡山是一部由岩石、流水、生命组成的交响曲,是世界的一大奇观。他对雁荡山赞赏有加,当时就表示将全力支持雁荡山申报,让全世界都能了解和分享雁荡山的美景。各方的肯定和努力使雁荡山一路凯歌,北京时间2005年2月12日,喜讯从法国巴黎传来,以“天然的破火山立体模型”著称的雁荡山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

目前世界地质公园中,还没有一座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的火山。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154处自然遗产中,虽然有22处是火山,但都属于新生代时期的火山,在年代上都要比雁荡山晚1亿多年。雁荡山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并且争取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志在为浙江树立第一个世界级的品牌,使雁荡山成为独一无二的集山水美学、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于一体的华夏名山。

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World Geopark)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正式通过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和“世界遗产”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特定区域走向国际舞台。世界地质公园的评选是首次,每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重新评估。至今,全球已选出有48家世界地质公园,我国数量已达18家。浙江雁荡山为2005年第二批新增的世界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目的,“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加强环境友好教育、科普教育;三是要推进旅游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取得国际社会对全球性重要地质遗产价值的承认和支持的最好方式。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强调要利用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全国性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构成的特定地区。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场所。

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已增至138处,类型齐全,已拥有丹霞、火山、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层构造、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貌。2003年,浙江雁荡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水火雁荡——雁荡山的身世之谜

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是世界罕见的早白垩纪复活型破火山,流纹质火山岩在外动力作用下形成叠嶂、锐峰、柱峰、方山、石门、岩洞等组合,称为雁荡山地貌,有别于我国花岗岩岩石地貌(如黄山)、碳酸岩岩石地貌(如桂林山水)和砂砾岩岩石地貌(如丹霞山、福建泰宁地质公园)。

雁荡山是位于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火山带中的一座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破火山,具有典型性。抬升、剥蚀、切割,导致火山根部天然裸露成多方位立体断面模型。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为人类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献。雁荡山破火山经断裂切割与抬升,大自然力量解剖了这座破火山内部构造要素,成为一个天然的破火山立体模型和研究白垩纪破火山的野外实验室。

雁荡山是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

雁荡山破火山是酸性岩浆经爆发、喷溢、侵出及侵入形成的。其产物涵盖了不同岩相的岩石,包括地面涌流堆积、火山碎屑流堆积、空落堆积、基底涌流堆积和流纹质熔岩、岩穹、次火山岩等。岩石地层单元、岩相剖面、岩流单元及岩石结构均十分典型。它几乎包括了岩石学专著中所描述的流纹岩类各种岩石。因而,人们称雁荡山为流纹质火山岩天然博物馆。

雁荡山是板块作用的火山学、岩石学纪录。

雁荡山地质公园地处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的南部—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在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低角度斜向俯冲,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雁荡山白垩纪破火山,即在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构造背景下形成。

雁荡山是中国燕山运动火山岩浆大爆发的典型地区。

雁荡山破火山是中国燕山运动中惊天动地岩浆大爆发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形成于燕山期,该岩带以酸性岩浆的爆发占主导地位,大面积的火山碎屑流堆积,包括未熔结、熔结凝灰岩,其岩浆爆发的体积约48万立方公里。其规模可与俄罗斯锡霍特—阿林、澳大利亚东北部、美国西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相比。雁荡山破火山四期火山活动中有三期为火山爆发,可作为燕山期火山岩浆大爆发的一个典型区,这对于研究中国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在东南沿海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雁荡山是流纹岩地貌模式地。

雁荡山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巨厚的流纹质火山岩层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叠嶂、方山、石门、柱峰、岩洞、天生桥和峡谷、瀑潭、涧溪和河湖等岩石地貌或风景地貌。它在形态、成因、审美学意义上均有别于砂砾岩地貌、碳酸盐地貌和花岗岩地貌。它的形成记录了地壳抬升、断裂切割、重力崩塌、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过程。雁荡山的景观呈层圈带分布格架,反映了环形火山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叠加作用。雁荡山流纹岩地貌不仅是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流纹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而且在东亚亚热带地区的流纹岩地貌中也具有典型性。因而雁荡山地质公园是人们了解地质作用过程的一个典型研究区,它是一部流纹岩地貌的天然丛书。

雁荡山是中国东部火山岩带经典科考区。

雁荡山地质地貌启智功能早在11世纪就对我国科学家产生作用。雁荡山是沈括流水侵蚀学术思想的源地。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基于对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地质与岩石学研究,认为

雁荡山为白垩纪破火山与流纹质火山岩的典型地区,已成为我国这一学科的教学基地,自1996年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专家考察以来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成为考察研究中国东部火山岩带的经典地区。

早在1074年的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就得出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开中国乃至世界地质学、地形学理论之先,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流水侵蚀是雁荡山形成的外力条件。雁荡山面海背山,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2000毫升左右,以5至9月份降水量较多,属于浙江降雨最多的地区。由于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受台风影响十分频繁,故常以暴雨形式降落;加上雁荡山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东南坡正好与湿润的夏季风直交,故从乐清湾上来的东南风容易被抬升,形成地形雨。

大量降雨不但为雁荡山带来稳定水源和茂盛植被,形成绝顶有雁湖的奇景,还留下了高山流水飞瀑流泉。流水搬运量与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即当流速增加一倍时,流水移动沙石的重量可增加64倍。因此,雁荡山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十分强烈。流水的强烈侵蚀,使山峰挺拔、坡麓陡峭、谷地平缓,并形成游山不爬山、平地观山景的优良条件,使游客有充足的场地左右环向,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尽情地欣赏山景的变幻。

但是沈括并没有发现雁荡山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的真正原因。火山地质才是雁荡山的根本,为流水这把刻刀提供了最佳素材

雁荡山处在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是全球巨型火山(岩)带上具代表性的古火山,具有时空独特性,还蕴涵着全球大陆板块运动过程的重要信息。大约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垩纪,古太平洋板块冲撞亚洲大陆板块,受到挤压后亚洲大陆板块边缘深部的岩浆上冲,形成一座座火山。太平洋西部中生代火山岩带又称流纹岩带,北自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朝鲜半岛南端、日本西南部,到中国东南沿海。雁荡山在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带中最具代表性。

雁荡山历经四期火山喷发,其喷发年代比环太平洋安第斯火山带、美国西部火山带、俄罗斯远东火山带更古老。火山爆发造就了雁荡山雄奇壮丽的景观,各类岩石叠置成巨厚的火山岩层,构成了由下而上的四个岩石地层单元。最终形成了雁荡山的叠嶂、方山、石门、柱峰、岩洞、天生桥和峡谷、瀑潭、涧溪、河湖等被誉为“天下奇秀”的地貌景观。

温暖潮湿、水草肥美的世界突然天摇地动,火光冲天,火红的岩浆犹如一条条火龙滚滚流动,从地下溢出地表……

火山第一期猛烈爆发,形成了沿着地面快速流动的高温火山碎屑流,随后便堆积为低硅熔结凝灰岩,属于第一岩石地层单元,分布在雁荡山西起燕尾瀑,东到响岭头等风景区。这里的地貌特点是,地形为缓坡低山区,海拔小于500米,处于雁荡山外围,构成抵御海水入侵和台风的天然屏障,掩蔽和保护了雁荡美景,所以沈括才说“自岭外望之皆无所见”。

第一期大爆发使地下的岩浆被大量排空,从而导致火山发生塌陷。此后火山便进入了休眠期。大约又过了700年左右,雁荡山又喷发,岩浆平静溢流和侵出形成流纹岩层和流纹岩穹——这就是雁荡山第二岩石地层单元。这期间的流纹岩保存了大量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现象:分布于岩流顶部的流纹构造、岩流中部的斑状结构、岩流中上部和中下部的球泡构造和岩流下部的角砾状结构,几乎包括岩石学图谱中流纹岩类的各种以岩石,并且在景区随处可以看出,尤其以大龙湫沿线流纹状岩石和球形气泡最明显,雁荡山也就有了“流纹岩博物馆”的称号。

第二岩石地层单叠置在第一岩石地层单元之上,分布于火山内环,西至大龙湫,经灵岩、灵峰,转向东部的五峰山下、七星洞,再转向北部仙桥、仙姑洞等景区。这层巨厚流纹岩是雁荡山风景地貌的主要发育地带。雁荡山的嶂、洞、瀑等景观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十分壮观。

第三岩石地层单元即为火山第三期喷发, 它的代表性岩石有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并夹有流纹岩。现在可以看到的是灵峰底座、方洞至沙帽峰与仰天斗的下部。最典型的岩石还显露在方洞外公路两侧等处。

第四层岩石地层单元,即第四期喷发,这是雁荡山经受的又一次猛烈的火山喷发,留下主要是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这一岩层都处于最高处,多发育成小型嶂林,柱峰和高处的锐峰。

今天的地质专家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研究,揭示了这座古火山从爆发、塌陷,到复活、隆起的完整过程。随着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雁荡山也就获得了“天然的破火山立体模型”美称,为人类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献。

层层叠置的巨型流纹岩经过一亿多年的地壳抬升、断裂切割,重刀崩塌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锐峰叠嶂穹岩巨谷的“造型地貌博物馆”——雁荡山。

从古火山学上是垒球性中生代复活型破火山天然模型;岩石岩相学上最研究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大地构造掌上是记录板块相互作用和火山岩浆活动的天然深钻;地貌学上还是海滨流纹岩山岳代表——这些足以令雁荡山傲然立于世界地质奇观。

峰嶂洞瀑门——雁荡山的地质旅行

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游雁荡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改变。现在游雁荡,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了解到一座山峰、一块岩石的前世今生、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可以探寻火山生命的秘密,读一段难得的地球故事。

纵观雁荡景观之美,可谓以丰富多样的峰、嶂、洞、瀑、门为特色,统一在流纹岩特有的造型地貌上,构成完美统一的奇观。

雁荡山最突出的形象美是奇。雁荡山奇在流纹岩特有的造型上,奇在峰、嶂、洞、瀑、门的奇特形态及其有机组合,构成变幻无穷,气势逼人的景观形象。此外,雁湖岗、龙湫背之雄伟,方洞栈道之险,仙溪、清江山水之秀,洞穴景观之幽奥,百岗尖的高旷,乐清湾海滨的平旷景观,构成了雁荡山景观形象的统一与完美。

沈括在《雁荡山》一文中称雁荡山“天下奇秀、不类他山”。不类他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呈环状分布、厚度在五百米以上的流纹岩层系形成的雁荡山叠嶂,显然有别于其他名山的断崖绝壁。

“嶂”者方展如屏,陡崖直耸云霄,在地质学上称为断崖。对雁荡山的嶂使用“叠”字,十分贴切,其含义是由一层一层流纹岩叠置而成的。从美学意义上,雁荡山叠嶂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层层相叠;嶂面宽阔,连续展开,气势非凡;嶂体内纵橫纹理或直或弯,或刚或柔;植被沿“层”、“缝”点翠着墨。叠嶂美学个性是奇、雄、秀并蓄。于谷地,环视之嶂壁回会:平视之如城如墙;仰视之回嶂通天,非中午、子夜不见日月,振撼心灵;于高处俯视之,顶齐等高,排列分明,时断时续,展布有序。

雁荡山有名的叠嶂有23座,从灵峰的倚天嶂到大龙湫的连云嶂,断续纵贯整个风景区形成雁荡山雄浑壮观、磅礴气势。铁城嶂、游丝嶂、化成嶂、倚天嶂、屏霞嶂、紫微嶂、连台嶂、朝阳嶂、板嶂岩等。诸嶂中以铁城嶂最为著名。净名坑的铁城嶂高160米,长220米,“色皆紫黑如铁,势若长城”,与游丝嶂对峙,如雄关天险,天空仅露二三十米,于谷口仰望,于宰加薪日,去灵岩路上可以见到方洞景区两列岩嶂入云端,奇险无比的方洞栈道就是利用山体中部岩层相接的位置开凿的。

雁荡山之叠嶂均为巨厚的流纹岩层,从叠层次数可考察有多少次火山岩浆的溢流。其中横纹、曲纹均为岩浆流动的标记,纵纹为垂直岩层的柱状节理(缝)。巨厚流纹岩层最大厚度可达500~600米,现在嶂的高度一般在300米左右,巨厚流纹岩层绕雁荡山主峰呈环状分布,所以从火山学上讲,雁荡山之叠嶂,代表雁荡山火山早期大爆发之后,火山岩浆又一次比较平静的溢流。

环状分布的岩嶂又形成箱形峡谷,称为嶂谷;嶂谷口往往形成石门。石门是雁荡山的又一奇观。

石门又称门阙,门阙者,两岩屹立对峙如门,雄奇险峻,景色绝佳。如显胜门、石柱门、南天门、响岩门、战剑门、龙虎门、双岩门、化成门、小岩门、东蛲阙、西蛲阙、连云蛲等。雁荡山有20多座门,其中以显胜门最为奇伟。显胜门位于山谷坑底,对峙两岩高200米,相隔仅6-16米,“非中午、夜分不见曰月”,门前抬头仰望,天空仅现一线天,门内仰望,天空几乎为峭壁摭蔽。

徐霞客考察雁荡山所作游记中,雁荡山有百二峰皆峭拔挺秀。有锐峰、枯峰。将峰描述为:“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峭拔挺秀的峰峦。

“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从地质上说,这是因为灵峰多锐峰深洞,而灵岩多柱峰叠嶂。

“锐峰”是雁荡山的一大特色,徐霞客所谓“危峰乱叠,如削如撥”,在灵峰,万洞等景区尤其明显。锐峰是由火山爆发的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构成的山峰,山脊尖狭而高耸,代表就是观音峰。观音峰峰顶高905米,从观音峰顶到观音峰“身形”再到“莲花座”为雁荡山火山构成叠嶂的巨厚流纹岩层形成之后,火山又一次爆发而成的凝灰岩层和巨厚熔结凝灰岩层。这种熔结凝灰岩在高温下冷却发生柱状节理,后又经断裂、壁理作用、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山体峭天耸立、峰顶尖棱、内部线条以直立为主的锐峰。叠嶂一般高度为200-300米,而锐锋高度为400-900米左右,

柱峰是雁荡山山体地貌景观中又一特点。因为在巨厚流纹岩上出现一组平行断裂或者节理切割,并且经过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形成柱状山峰。雁荡独柱孤峰甚多,诸如天柱峰、一帆峰、卓笔峰、独秀峰、新娘峰、新郎峰等等,以灵岩景区的天柱峰为代表。天柱峰平地挺立260米,四壁几乎垂直,为当地特色表演悬崖飞渡提供了极好条件。

柱峰在叠嶂、锐峰间更为突出,起到活跃山体景观的作用。徐霞客游记中亦有多处描述:“孤峰插天,忽裂为二, 自顶至踵,仅离咫尺,中含一园石如珠,尤其绝”(含珠峰)。袁牧对孤峰之一的卓笔峰作诗曰:“孤峰卓越立久离群,四面风云自有神,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倚傍是何人?”灵岩寺南侧天柱峰亦为一柱峰。清代方尚惠有诗曰:“矗矗高何极,孤标挂九天,柱头悬日月,柱脚带山川。”这些诗文道出了柱峰的形态与美学特点。

古人说:“古洞奇穴遍雁荡”,“无岩不洞,无洞不怪”。雁荡山洞穴,奇在数量多、形态怪、秀丽幽奥,成因独特、洞景配置和谐。名洞28个,大洞数以百计,小洞不计其数。

雁荡山洞穴成因与总体形态有多种类型。

火山喷溢的岩流,其上、中、下各部位岩石结构有差异:下部含角砾和不规则的裂缝,岩流下部的岩石由于结构不均一,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重力崩坍,出现大小不一的洞穴。所以,凡是巨厚流纹岩层内一个岩流单元的下部均可能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坍洞穴,雁荡山“无岩不洞”言之有理。这种平卧式巨厚流纹岩层内崩塌洞主要发生在流纹岩流单元的内部,其形态一般为平卧穹状。洞体与洞壁的形态极不规则,上下左右延伸不等。雁荡山诸洞中,多数洞的成因属于这一类,如古竹洞、北斗洞、将军洞、云霞洞、维摩洞、餐霞洞、朝阳洞、雪洞等等。

一条直立的断裂通过巨厚流纹岩岩嶂,层内崩塌作用和断裂作用同时发生,形成高大直立的洞穴。沿垂直方向凡遇层内崩塌处,洞穴变大,而在岩流中部、岩石致密处则洞穴狭小,甚至成一条宽度不大的裂缝,称为“一线天”。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高度远比宽度大。观音洞、仙姑洞和七星洞为此类直立式裂隙——崩塌洞的典型代表。位于灵峰景区的观音洞垂直向上达一百多米,如步步登天。灵岩景区的龙鼻洞内岩石崩落出现鳞片状青色岩脉,留下一条灵异的“青龙”。当年徐霞客三番五次爬树绑绳才到达的灵岩天聪洞如人双目,洞深不可测,却有光从洞底来,鸣声如瓮。

垂直或倾斜的断裂切割嶂岩,使岩石受到挤压力、拉张力或剪切刀的作用发生破裂。这些破碎的岩石碎块经过风化逐渐剥落,从而扩大成洞。这种洞的形态总体上呈直立或呈倾斜,其高度远远大子宽度,洞壁较为规则,称直立或斜立式裂隙洞。雁荡山羊角四洞是由二个方向的断裂发生剪切破裂,顶洞岩块呈扁豆状。

岩块崩塌过程中相互架空堆积也可以形成极不规则的洞穴。灵峰景区的灵峰古洞由七洞组成,总面积达400平方米。

天生桥是两侧通透的洞穴,是两端与山体地面连接而中间悬空,天然形成的桥状地形。雁荡山北部高耸峰嶂之顶有一座天生桥名为仙桥。仙桥处于仙亭山脊之上,连绵山脊突然断缺,形成对峙的两座峭壁,其上横架拱形“桥面”。桥长37米,平均宽度8米,桥孔深20~25多米。紧邻仙桥有北石梁洞(洞高2。米,深35米,宽40米)。从远处观望,仙桥横架子高耸之山脊,给人们奇特之感;从桥上下览,但见万仞峭壁,无摭无拦,流云飘悠,如入仙境。步过桥面,风从桥洞中蓬蓬射出,如击鼓、洪涛之声,险峻之感,油然而生。明代章伦有诗赞曰:“两岩排闼倚天高,上架横空一玉桥,为我广寒宮里客,往来经过在云霄”。

仙桥的形成与相邻的北石梁洞属同一成因,由流纹岩层内崩塌而致。当巨厚流纹岩嶂(峰)的上部两侧为断崖,一旦发生层内崩塌,两侧穿通,洞就成了桥。

舒婷游雁荡,说“游山不如观瀑,观瀑不如听瀑……心静如渊,有回声四起。于狂风雨中听娓娓情话,听紧锣密鼓的喧叙,九曲回肠的咏叹”。静的山与动的水融合,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山水。

雁荡的水景(瀑、溪、涧、潭、海)中,飞瀑为其精华所在。雁荡的瀑有三大特性:数量多,有“千条瀑布,万条涧”之说,有名者计23挂;瀑壁与瀑体形态多样性,瀑体与瀑壁组合多变;水的多少、局部风力的影响、阳光的照射,使同一瀑布会显现瀑水的变幻造型。雁荡山瀑布多悬挂于绝壁、嶂谷间,洒

落在喇叭形的竖洞中,洞瀑结合。或从上覆下凹的穹崖间飞泻。不少悬瀑的单级落差100米以上,终年不枯的瀑布有23条。最高的大龙湫瀑布落差193米,为国内罕见。

西石梁大瀑直泻中沟,大龙湫瀑布气势磅礴,梅雨瀑如霏青雨,小龙湫坦荡贴崖而下,散水瀑溅珠泼玉。一枝分叉的梯云瀑,上下台一的罗带瀑、二泉分流的燕尾瀑,一水三态的三折瀑……真是诸瀑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古今人士无不对雁荡之瀑称绝。

瀑布是因为岩石的抗蚀性不同而形成的。当流水从抗蚀岩石向下冲击下层的弱岩石时,低抗侵蚀性的弱岩石不断被掏空,位置后退下陷形成瀑布。我们在大龙湫下部潭边可以清楚看出岩层下陷后退的痕迹。三折瀑则是流水经过三个岩层单元构成的,侵蚀形成桶状,瀑布深陷,非深入桶底不能见其真面目,以至于虽然三折瀑就藏身在大路边的崖谷中,直至二十世纪初才向世人展露真容。

雁荡山自然景观中水景类十分丰富,很有特点,溪、泉、涧、潭、瀑、江、河、湖、沼、海等无所不有。如果将山石景观比作雁荡风光的骨骼,那么水景可以看作是它的动脉。潭、涧、溪、湖、海由水联串,并与叠嶂锐峰古洞组成在一起,这才是雁荡风光的整体。

雁荡山涧中有名气者,首推为经行峡一筋竹涧,两者又统称为筋竹涧。筋竹涧位于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南部,从能仁寺东南至东龙门,下入清江。筋竹涧切割雁荡山火山早期爆发的低硅熔结凝灰岩,是火山放射状断裂中的一条断裂基础上发育的。熔结凝灰岩也是多次爆发,成层叠置,每一层顶部和底部岩性有差异,形成了从上到下多级涧与潭的组合。涧壁陡峭险峻,峰峦高低错落,植被茂密,水流清澈,涧中时有悬瀑、急流,时有浅滩、深潭,堪称为雁荡第一涧。

雁荡山风景区有四条重要的溪流:岩溪、仙溪、龙西溪、松坡溪。其中龙西溪两侧自然景观,代表了雁荡山中部风景带。自西向东依次有:溪北的散水瀑、仙岩洞、沓屏锋、会仙峰、仙游洞、百将岩;溪南的显胜门、飞湫、系船岩、南阁等。

雁荡山南有雁湖、芙蓉湖,北有龙湖。其中雁湖属山顶平湖,在雁荡山风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雁荡之名,即与雁湖有关。“上有荡,惟雁宿焉”,荡即湖,是秋雁归宿群居之处。清代方尚惠有诗曰:“一望天连海,湖寒长似秋,空山归宿雁,乱荻映苍洲”这记述了雁湖观海,山顶平湖气候长似秋天,大雁群居,大地茫茫的生态景观。雁湖之有名还在于明代徐霞客于1632年为考证大龙湫之水是否来自雁荡而作了实地考察。雁湖大月萑群居的风光在恢复之中,而雁湖观日出、云海之景依然有独到之处。

雁荡山峰不仅多叠瓦状的断面,而且显示出多棱、多角、多面、多姿、多变的特征,组成苍劲、刚健、挺拔的画面线条。雁荡山已经命名的山峰有一百二十个,分动物、人物、植物等多种造型,像形肖物极为奇妙。尤其特别的是山峰移步换形、昼夜变换,为其他名山所无。移步换形以大龙湫景区剪刀峰为代表。昼夜变换的代表则是灵峰夜景之中著名的合掌峰,有手掌、少女、情侣、雄鹰、双乳诸多变化。

雁荡山岩奇的一个重要审美奇趣在于它的移步换景。杰出的代表为剪刀峰,“百二峰形各不同,此峰变幻更无穷,岂将感乱迷人目,真欲腾挪造化功”(清钱宾王)。清人陈楚明确指出“三峰只一峰,易地三变其形,入则指为剪刀,中立则视为天柱,尽处如展旗”。岩嶂经两个方向断裂崩落,中间留下剪刀状裂缝,不同位置看来有啄木鸟、黑熊、风帆、桅杆多种形态。

雁荡山岩奇最具审美学价值和趣味性的首推灵峰的昼夜变幻造型。白日步入灵峰景区,真如身临大型奇石园,奇峰环拱,怪石林立,合掌、犀牛、金鸡,雕镂百态,罗列眼前。月夜步入灵峰景区则成为“牛眠灵峰静、夫妻月下恋”的另一番新感受。夜间光临灵峰景区,从不同方位(距离、位置、视觉方法),出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境:灵峰花台东侧仰望,为一对紧紧相依相吻的情侣;灵峰饭店屋檐前反身仰望,夫妻峰又成为敛翅蹲坐、钩鼻壮猛的雄鹰——又称雄鹰峰;灵峰饭店西南角仰望,雄鹰峰又变为双乳峰。人说雁荡最妙处,灵峰暮色时,昼夜变幻造型让观光者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而得到美的享受。

本文作者为原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地质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现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负责人

推荐访问:雁荡山 地质 神奇 旅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