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就目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择等问题进行小结,为今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方法;进展

1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基础[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养育、承载、环境、仓储等重要功能。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存在,使得人口增长、环境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逐步展开,并成为了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得的重要手段。

2 基本内涵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必须以对土地相关概念的理解为基础,并在概念明晰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而言,必须明确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2.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由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地质、地貌等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自然历史综合体[2],它既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又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通过养育、承载、仓储等功能满足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通过由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价值来体现。

2.2 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其核心在于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系统反映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一定土地单元和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3]。

2.3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由美国罗戴莱研究所最初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和由于土地而产生的“人—人”之间的关系。总结目前各方的研究观点,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是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等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土地可持续利用既要实现在在空间上的可持续,也应实现在时间上的可持续。

3 研究区域

土地资源是具有空间差异性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差异性,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因此,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必须从不同的尺度着手。

从行政区的角度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主要分为省、市、县、村镇和地块五级研究尺度。在这五大尺度外,还出现了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土地可持续

从自然区划的角度来看,土地可持续评价还对农产品生产区、大兴安岭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矿粮复合区、塔里木盆地、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等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展开了研究。

4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也是获得正确评价结果的重要保证。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的指标体系、基于“P-S-R”模式的指标体系和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的指标体系。

4.1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指标体系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指标体系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土地资源综合价值出发,构建了组成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的生态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三级指标体系。生态可持续是实现土地可持续的基础,因此生态指标包括对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条件的评价。经济指标主要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或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来表现。社会指标则主要用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承受能力、社会保障水平和公众参与度等具体指标来反映[3]、[4]。在此指标体系下,刘广成建立了基于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三级指标体系[2];鄢然等构建了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级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5];周国富在“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了由土地投入、土地产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行了研究[6];李植斌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社会-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管理调控四级指标体系对温州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体现了管理和宏观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7]。

4.2基于“P-S-R”模式的指标体系

基于“P-S-R”模式的指标体系以经济、社会、生态为基础,通过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来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该模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而为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1]。

4.3 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的指标体系

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的指标体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更细微和更具体的角度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目前该指标体系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周国富以贵州省沿河县为研究对象构建的包括生产稳定性、资源安全性、生态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五级指标体系[6],王枫叶以酒泉绿洲为研究对象提出的包括公平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土地生产力指数、耕地资源保护指数、生产稳定性指数和协调度指数的六级指标体系[8]。

5 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

在指标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指标权重并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5.1 指标权重

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主观的权重分析法主要包括层析分析法[2]、德尔菲法等基本方法[1]。客观的权重确定方法则主要表现为熵权法[5]。主观和客观的权重赋值法在实际利用中各有优缺点,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客观的权重赋值法因其客观性和量化性将是土地评价中权重确定的主要方法。

5.2 评价方法

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法、生态足迹法、物元模型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空间决策系统构建等方法。

协调度模型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常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度及土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协调度来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利用协调度模型来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首先要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变量和变量值建立功效函数,当系统有序趋势增加时为正功效,反之为负功效。在求得功效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现行加权法将每个变量的功效系数与权重值相乘并求和得出各指标的协调度值,并判断土地可持续利用所处的协调阶段[7]。该方法不仅简单且易于计算,同时能够对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协调度及其具体因子进行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有效的建议。

灰色关联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方法,用于描述因素间关系强弱、大小和次序,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做发展态势的分析,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基于具有正功效指标的最大值和负功效指标的最小值建立最有指标参考值,并进行指标体系分数值和关联度值的计算。其中分数值和关联度值越大则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越高。该方法可以定量反映评价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5]。

生态足迹法是根据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从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角度,以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相当于占用的土地空间面积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生态足迹方法作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在应用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时虽然能反映土地利用的趋势,但由于难于和土地利用的具体特征相结合,因此只能提出异性定性的发展建议[9]。

物元模型法可以建立事物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质量评定模型,并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从而能够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事物质量的综合水平。在土地可持续性评价中,物元模型能够在众多的指标数据中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并保证数据信息不被丢失。同时该模型可以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反映众多的变量信息,找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是一种有效且简便的评价方法[10]。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最早是应用于生态评价的方法,并逐步引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这种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同时该方法具有算简单、可视化效果好、可观性强等优势,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11]。

空间决策系统是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该系统从目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涉及的问题出发,利用组件式GIS平台,通过GIS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该系统包括五大模块:其中空间数据引擎提供对空间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支持,GIS组件提供空间分析功能,两者共同组成空间支持模块。决策模型管理模块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管理评价决策模型,并提供评价分析方法。评价数据管理模块定义空间数据的访问接口,管理非空间数据。评价知识管理模块实现对辅助评价所需知识的管理,如评价参考标准等。人机交互界面引导用户完成评价分析的过程。该系统除了能够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度和障碍度分析以外,还能提供土地空间结构分析功能,即以专题制图的方式,对各类土地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以弥补指标体系中空间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综合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决策、土地规划等提供更好的参考。

6 总结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作为综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等的综合性评价,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未来的研究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在当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更加合理可行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考虑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的结合,提高权重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三是结合GIS技术,完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具可信性和综合性,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易等.基于改进PSR模型的恩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4):209-214

[2]刘光成等.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2):23-26

[3]傅伯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院,1997,12(2):113-118

[4] 田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90-92

[5]鄢然等.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54-158

[6]周国富. 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贵州沿河县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31-34

[7]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68-73

[8]王枫叶等.酒泉绿洲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干旱区研究,2009,26(6):779-785

[9]刘艳中等.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1): 80-84

[10]陈鹏等.物元分析模型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260-262

[11] 余光英.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46-52

作者简介:李谋(1989--),男,汉族,四川南充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土地 评价 可持续利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