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必修课之一。为了上好这门新课,应该就如何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高校和中学的相关课程的关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7)10-0061-04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渐趋于更科学、更合理。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除了教学内容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外,从教学技术层面来说还应该尽量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大学其他相关课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区别与衔接等关系。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来说,最新通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上述问题有所回应和改进,但仍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改革。笔者就自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试点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教学技术层面探讨一下如何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几种关系,以推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完善。

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程与作为历史专业教育的历史课程的关系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规范与要求,同一门课程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规范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课程名称来看,“纲要”毫无疑问是一门历史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又有某些独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所以,在这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中,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明确将“纲要”规定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因此可以说,这门课程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说,既可以把它当作一门历史专业的历史课来上,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来上。正因为这门课程的双重属性,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就必须给它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这门课程要么可能被上成一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毫不相干的历史专业课,要么可能成为没有历史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的政治说教。这些做法都不符合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的两种属性中,应该把它明确定位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程。也就是说,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历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既然“纲要”课具有这种双重属性,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这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程与作为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的关系。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必须符合历史教学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应该承认,“纲要”首先是一门历史课程。作为一门历史课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基本的历史知识,进而学会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这门课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但决不能因为这个目的和功能,不顾历史教学的一般规范和要求,只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烟海中,断章取义地搜寻一些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政治说教,更不能像“文革”时期那样,以影射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方式来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这样,既有损于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与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同时也达不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历史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

其次,“纲要”课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它与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教学,无论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还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作为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该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进行全景式的历史扫描和深入的专业研究,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纲要”课的教学则是在概要地介绍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专题式的历史聚焦。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探讨,侧重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必要的国情、社情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知识,而且能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文化,科学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三个选择”的必然性,更好地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虽然这门课程也具有历史课程的一般特征和要素,但决不能把它等同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否则就会削弱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

二、大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在中学教育阶段已普遍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大学开设“纲要”课必然与中学开设的同类课程存在重复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既然中学教育阶段已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大学还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吗?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中学虽然开设了类似的历史课程,但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层面上,尚未上升到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的高度来学习和认识历史。仅仅掌握一点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对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与其它课程相比,历史学有着十分独特而又丰富的咨政育人的功能和资源,需要人们不断地温故而知新。同时,它又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教育课程之一。事实上,一些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开设本国的历史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课程。当然,他们并不是简单重复开设历史课程,而是根据青少年成长阶段及不同的认知能力开设不同要求的历史课程。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针对中学已经开设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课程,大学开设的“纲要”课一定要注意与中学开设的同类课程的区别与衔接。这种区别与衔接既反映在教学内容上,也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说中学的历史课程传授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的话,那么大学的历史课程就应该从更深层次上探讨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探讨历史理论和历史现象,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那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已经较为全面系统介绍过的历史背景、历史线索,在大学历史教学中就应该从简从略,而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则应该进行深入探讨,以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如果说中学的历史教学因为学

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较低和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度较浅,比较适合单向的知识传授的话,那么,大学的历史教学就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双向的学术交流与理论探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既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像中学历史教学那样过多地渲染历史故事和轶闻趣事,也不能为了突出历史理论的探讨而把这门课变成深奥的大学历史专业的学术研究。“纲要”毕竟是一门大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对象来自文、理、工、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还是培养目标来看,在教学上都要避免上述两种现象。而作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课教学,除了坚持其思想性和学理性外,还要注意加强其科学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大纲及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学大纲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从“纲要”教学大纲及教材来看,其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很长,知识容量很大,从1840年中国近代历史开篇一直到现在,一切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的历史过程、主要的思想理论全部囊括其中。因此,要在很少的课时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完成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其难度是相当大的。面对教学内容如此之多,而教学课时又比较少的突出矛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及教材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关系,这门课程的改革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在不容乐观。

在对待教学大纲及教材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关系上,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在教学大纲及教材中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十分必要的。内容完整、系统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和复习考试的重要依据与条件。但另一方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完全囿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如果完全照搬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只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简单重复中学的历史课教学。这样做既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上也没有足够的课时完成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诸多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不能大幅度地压缩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或增加课时的情况下,采取专题式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方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选择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作为专题,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研讨。进行专题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科学地选择和确定专题。专题式教学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课时,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突出大学的历史教学与中学的历史教学的区别与衔接。因此,专题的选择不能太偏太窄,所涵盖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所选择和确立的专题应既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又要紧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题。

此外,在专题式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大学教师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量的科学研究任务。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提炼科研课题,在科研中逐步形成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优势。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是搞好专题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但在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教师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规范与要求,随心所欲地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不适当地强化某些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从而影响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要搞好专题式教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基本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主要内容,适当兼顾教师个人的研究兴趣与领域,两者不能偏废,更不能以后者取代前者。

四、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正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与变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一般主要是由教师就某一个理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理论阐释与灌输,并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讲稿、黑板和粉笔。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的优势是利用教师多年教学研究的积累,对课程中的理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述,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与交流,以达到使学生从理论认知上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思想性、理论性很强,入情入理的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其弊端是教学手段比较陈旧落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是由教师利用课件、网站、博客、QQ及电子邮件等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表格、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及电子辅助设备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是利用各种图像、声音和色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能力,以达到使学生从情绪感知上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大大拓宽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互动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时不足和资源有限等问题。但其弊端是形象思维有余,而理论思维不足。

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这些优势与弊端,因此,在“纲要”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部分老教师囿于长期理论教学的经验,一味地强调“纲要”课程的理论教育功能,再加上不太熟悉和适应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制作与应用,因而固守着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青年教师则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方法,比较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因而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一味地求新求变,大量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却不太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纲要”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其实,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非此即彼的选择。“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出理论教育的功能。而要突出理论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论探讨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教师在授课中传达出来的人格魅力、政治激情与理论思维方法不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达到或取代的。同时,“纲要”作为一门公共政治课,又不能简单地进行强制性理论灌输,而必须依靠生动形象的案例与资料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在这方面,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有限的课时里过多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从而削弱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统理论教学方式释疑解惑的优势,同时适当吸收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长处,从而将“纲要”课上得有声有色、情理交融,并使之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几种 纲要 中国 正确处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