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北京新航城带动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07年,北京新机场选址工作全面启动。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北京新机场最终落户大兴。2011年11月28日,北京市政府、空军、民航总局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好北京新机场项目,超前规划北京新机场临空产业,2015年前力争建成北京新机场一期主体工程,新增航空旅客吞吐能力4000万人次/年。大兴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配合开展新机场建设,以新机场为核心规划建设新航城。“十二五”时期,新航城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高端临空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国际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年旅客吞吐量大于3000万的机场不仅影响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将对本地区以外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刺激与航空运输业相关服务的增长、带动临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区域工业产值和地方税收等。依据北京新机场一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的规划,不难推断新机场除可拉动北京南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将对相邻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外经验显示,机场与高速铁路网络的衔接将使机场的辐射范围扩展到250公里。由此可见,北京地区便捷的交通系统将大大扩展北京新机场对首都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在首都经济圈建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新机场和新航城建设,必将成为带动北京南部区域和首都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带动相邻跨行政边界区域乃至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临空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指的是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性大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以机场为核心,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临空经济被各国关注和研究,缘于临空经济区这种集聚现象在航空港辐地的不断加强。

1、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特征

临空经济是机场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是在机场客流量和货流量达到一定规模(国际上普遍认为机场年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规模),机场周边区域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之后才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新型规模经济现象,并随着机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发展。

临空经济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产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是临空经济形成阶段。由于机场初期客流量和货运量较小,对产业的辐射能力较弱,产业区的企业不具有临空指向性,主要是以当地现有产业相关联企业为主。临空产业主要为与机场服务有关的航空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相对较弱。

二是临空经济的成长阶段。随着机场客运量的逐步增加,机场影响逐步强化,带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应增强。临空经济区内的航空运输业、“短、小、轻、薄”高附加值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加速发展,临空产业开始在临空经济区占主导地位。

三是临空经济的成熟阶段。随着客运量达到一定规模,临空经济区的临空导向性进一步强化,面向区域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在机场周边集聚,高科技园、商务园区相继产生,与此相伴的是非航空服务业比重增加,大量的会展商贸、休闲娱乐职能开始发展,航空港城雏形逐步形成。

2、临空经济区的概念和结构

临空经济区是指由于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在航空港临近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可达地区出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聚集,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了具有多种性质和功能的经济区域。它以空港为核心,发展与空港产业相关的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围15公里范围内。

依据国际上机场的空间结构模式,可将临空经济区分为四个环形:中心机场环、商业服务环、制造配送环和外围环。

(1)中心机场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公里内。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机构和直接与航空运输业相关的产业,如飞机后勤、旅客服务、航空货运、停车场和航空公司的办事机构。

(2)商业服务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公里至5公里内。主要是商业服务区,为空港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商业服务,例如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生活服务设施等等。

(3)制造配送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5公里至10公里内,或15分钟车程可达范围内。主要是利用机场的交通优势和口岸所发展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如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依靠机场的区位优势发展的物流配送。此外,有时还包括旅游博览、办公会务等第三产业。

(4)外围环:范围在机场周边的10公里至15公里内。随着与中心机场距离的扩大,所受影响力逐渐减弱。

二、临空经济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荷兰史基浦机场、韩国仁川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三个国内外典型机场进行临空经济发展分析。其中,荷兰史基浦航空城是最早按空港城模式打造的临空经济区,对北京新机场发展临空经济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韩国仁川机场作为亚洲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临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功,因其地理位置和发展目标与北京新机场相近,值得关注和研究;北京首都机场与北京新机场同处首都,在未来机场运行和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必然存在更多的分工合作,共同辐射带动首都经济圈的发展。

1、荷兰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

荷兰国家政策特别扶持机场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发展,使史基浦机场成为全球航空运输的枢纽,进而最大限度地增加该机场的客货流量。目前,发展至成熟期的史基浦机场地区的产业类型体现出明显的临空指向性,主要产业类型有航空物流产业、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商务金融产业等,并形成了这几类产业的产业聚集。

史基浦机场物流园区已发展成为欧洲物流集散中心。超过50%的欧美以及亚洲的物流公司将其在欧洲的物流中心设立在荷兰。史基浦机场在荷兰整个物流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基浦机场航空网络的通达性,高水准的货运基础设施服务,临近阿姆斯特丹港口,连接欧洲高铁,以及机场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吸引了大量高水准配送物流公司的聚集。目前,史基浦机场已经将物流的发展定位由单一的依托航空运输转向发展多式联运。

史基浦机场地区已经成为欧洲航空航天产业的聚集地之一。该地区聚集的主要是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企业的欧洲总部、零部件、物流以及维修检测中心,同时还有许多航空航天类的教育和培训机构。目前,荷兰航空航天产业年收入约为110亿美元,带来55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史基浦机场地区占很大比重。

史基浦机场商务区被誉为“欧洲商业界的神经中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吸引超过1500家国际公司入驻,多数公司都将其在荷兰或欧洲的总部、营销部门、训练中心、零件中心(后备)、共享服务及研发中心等布局在机场商务园区。此区域形成了典型的总部经济,并形成了多个多功能特色园区。

2、韩国仁川机场临空经济

仁川机场于2001年启用,2006年货邮吞吐量全球排名便上升到了第二位,仁川机场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亚洲物流枢纽,强劲的转运能力和发达的娱乐休闲服务是仁川机场成功的主要因素。

物流系统发达,转运能力强劲。仁川机场的货邮吞吐量里超过50%都是转运货物,强劲的转运能力是仁川机场成功的主要因素,也是枢纽机场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仁川机场强劲的转运能力主要归结于: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实力强大的基地航空公司、便捷的机场设施以及立体的交通体系。仁川机场具有便捷、多元化的场内外综合交通体系,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双优快速铁路、快船码头形成了集海、陆、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

娱乐休闲服务发达。仁川机场航空城核心区娱乐休闲服务发达,吸引了大量中转旅客进行消费,如水上公园、奇幻世界、时尚岛、购物中心、高尔夫球场、韩国文化区、博物馆等。由于具备如此丰富的娱乐设施,仁川机场连续六年被国际机场协会(ACI)评为“全球服务最佳机场”的第一名。

3、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

北京首都机场是首都北京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往窗口,是国内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大型国际航空港。

强调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目前处于成长期中的较高阶段,正在向成熟期快速演进,同时还呈现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特殊形态。首先,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依托当地镇级二、三产业就业基地建设,主要发展航空食品产业、花卉产业、优质籽种产业、绿色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其次,依托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发展,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第二产业主要有航空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市工业和基础工业。最后,借助第三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服务、特色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生活性服务等产业。

注重产业功能空间层级的划分。根据北京市顺义区产业发展“一核、两轴、两带、多点”的空间格局,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明确划分为临空型综合服务集聚区、临空型现代制造业集聚区、临空产业发展新区三个产业功能空间层级。根据临空型综合服务集聚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着力优化航空枢纽服务、综合保税、航空物流、国际商贸、高新技术、国际商务、国际会展、科技金融八大空间功能板块,加快完善产业功能体系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的有机结合。

以上案例分析对北京新机场发展临空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政府引导和重视非常重要。在速度经济时代,机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认识,而机场临空经济发展及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政府的重视和提供的优惠条件。其次,要注重长期的科学规划。机场的建设周期都很长,需要在建设前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机场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带动。再次,要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发展多式联运。国内外临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地区,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物流体系,注重空运与公路、铁路运输等的无缝连接。

三、北京新航城建设的产业体系构建

1、产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1)机场的功能定位。机场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机场的规模、辐射范围、跑道、候机楼等设施硬件条件和航线资源等软件条件,进而影响到临空经济的范围、机场周边产业的吸引力和土地使用功能的布局。

(2)机场的交通可达性。通常情况下,区位及交通条件较好的空港,其紧邻地区对商业办公、物流及工业的吸引力较大,而交通可达性差、区位条件一般的空港,对商业办公、物流及工业的吸引力会降低。

(3)临空经济区内产业的关联性。临空经济具有外向型、高端性的特点,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在产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形成合理的产业群和产业链。

(4)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机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应基于当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形成一定的关联度,这样更有利于临空经济产业的发展。

(5)规划和政策导向。机场所在城市和区域的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以及城市和区域发展相关的政策意见和文件等,对机场临空经济产业选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2、北京新航城产业体系构建

北京新机场定位为世界级的大型枢纽机场,起讫客流量大、货运年吞吐量设计能力也较高,尤其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首都经济圈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下,依托北京新机场建设的新航城应按照建设世界级空港城的要求,充分发挥国际商务、办公、住宿及餐饮等服务功能。

北京新机场位于京津塘和京保石两个重要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具有有利的区位条件。新机场周边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可以使新机场迅速融入北京现有综合交通体系;城际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拉近北京与津冀及周边省市区的距离,实现京津冀快速交通联络。新航城建设依托良好的交通通达性,适合规划较大规模的物流及商业等产业。

从临空经济的产业特征来看,航空制造维修业、航空服务业是与机场服务密切相关的产业,产业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全球分工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新航城建设发展上述产业符合世界级大型枢纽机场建设的内在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新机场所在区域产业现状来看,大兴新区(包括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壮大,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增强,而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范围以及与临空经济区接壤的河北廊坊、固安等地的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因此,新航城建设初期主要依托航空运输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

从规划和政策导向来看,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好北京新机场,超前规划新机场临空产业,提升城南经济实力。由此可见,新航城产业体系的构建,要更多着眼于提升城南产业实力并带动首都经济圈区域的产业发展。大兴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新机场两侧规划发展航空企业总部、空港服务业、空港物流、商务会展、高技术制造等产业。同时,河北廊坊市也在“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提出,要抓住北京新机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

综上所述,北京新航城在未来五到十年可以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制造与服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四大主导产业,并根据新航城建设进展和发展需要配套相关产业。

四、新航城产业发展及对首都经济圈的辐射带动

新航城包含北京大兴和河北廊坊的部分地区,应统筹考虑新航城建设的需求和周边区域的资源承载力,科学规划新航城各功能区。搭建新航城通用共享的平台和政策体系,在航空城范围内各城镇之间合理分工,发展航空相关产业及服务于全国和世界的高端服务业,形成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临空经济中的商务服务业和会展业等,不仅本身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也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产出溢出效应,有利于提升周边地区的发展环境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从而带动首都经济圈产业的整体升级。

1、航空物流业

依托新机场世界级大型枢纽的功能定位及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交通联络,整合京南物流基地和廊坊物流资源,建设大兴—廊坊空港物流基地,为新机场进港、出港及中转的航空货物提供货站、仓库、地勤、航空快递中心、增值服务等物流功能,建成集货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信息服务、仓储、运输、交易、展示展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型空港物流基地。创新商业模式及信息、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务,开辟总部物流及电子商务物流等新模式。服务于新机场周边区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

发挥首都的综合优势,加强协调,推进首都经济圈区域间口岸合作,整合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城市的港口资源,积极探索公、铁、海、空多种方式联合运输的新模式,提升物流基地口岸服务功能,带动首都经济圈物流产业的大力发展。加强新航城向外联系的物流通道建设,在周边地区建立食品、药品、汽车、冷链、烟草等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专业化物流中心及一批城市生活和农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以新航城为核心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

2、航空制造与服务业

以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基础,建设航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利用亦庄开发区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增强航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内航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在航空航天高端材料、关键系统、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形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能力,努力培育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航空发动机整机制造、整体装配及航空维修的完整航空制造业体系。积极吸引航空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落地,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航空制造和维修基地。

在新航城内重点集聚一批直接为航空企业提供科研、培训的高职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产业化基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中关村科学城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紧密联系,积极吸引航空航天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在新航城设立研发中心,培育以航空技术应用、航空培训、航空咨询、航空电子等为主的航空科技服务业,成为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主体,推动航空技术在首都经济圈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机场的应用。

3、商务会展业

打造新航城高端商务服务区,满足新机场周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新媒体产业园和生物医药基地、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对商务服务的需求。鼓励发展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国际贸易等商务服务业态,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交易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促进商务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强新航城商务服务中心与附近产业园区的联系与协作,提供专业化、国际化的交易结算、投资融资、中介顾问、信息咨询等服务。以新航城商务服务区为核心,加快廊坊、保定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提高区域商务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国际会展业,高标准建设新航城国际会展中心,与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亦庄国际汽车展览中心、廊坊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共同构成首都经济圈高水平的国际会展馆群,坚持特色发展,发挥集群优势。依托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良好环境,整合会展资源,吸引国际品牌展会和知名会展企业入驻,争取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的永久会址。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努力形成会展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会展业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相互协作,推动会展旅游业发展,推动会展业与经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

4、旅游休闲业

依托新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在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内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利用新机场临近永定河生态休闲带的优势区位条件,发展滨水生态休闲旅游。加大新航城周边北京城南旅游景区与廊坊市区、涿州、永清固安等旅游板块的建设与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链条,加强旅游与文化、商业、体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休闲产业。随着北京低空空域文化的逐步放开和通用航空的大力发展,以新机场为核心,探索发展低空航空旅游。

以新机场建设为契机,推进首都经济圈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加强北京至廊坊、保定、天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地的旅游交通廊道建设,改善河北省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实现交通设施、信息平台等与北京的对接,推进区域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构筑区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高端旅游市场为重点,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开辟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新机场的枢纽功能,依托大兴、廊坊、保定、张家口等地的温泉旅游资源,建设养老和康体健身基地,发展健康产业。

五、结束语

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首都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新阶段,新机场和新航城的建设将有利于北京对首都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促进首都经济圈城市间的产业合作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2]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4] 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5] 北京市顺义区临空经济办公室:顺义区“十二五”临空经济发展规划[Z].2011.

[6] 姚晏斌:首都机场航空城发展对策分析[N].中国民航报,2012-05-14.

[7] 赵文、刘会:临空经济与首都圈一体化[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2.

[8] 张军扩等:临空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 王春才: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1).

[10] 赵弘: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探析中国中小企业[J].中国中小企业,2009(9).

(责任编辑:胡婉君)

推荐访问:北京 带动 首都 经济圈 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