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我国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物流产业涉及面广,实施低碳发展模式面临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以及发展现状的困扰。应采取制定政策、建立和完善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实施科学规划、开展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物流;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1)09-0135-03

一、我国物流企业实施低碳模式的现状

当前,在低碳经济对产业经济结构、投资与生产、生活消费的影响下,部分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节能减排等低碳措施的实际操作上来。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在物流园区规划、交通工具改造、仓储设施更新等方面进行尝试,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作出了表率。然而,相对于我国仅有的2%大中型物流企业,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在实施低碳物流过程中,普遍面临观念更新以及成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对“低碳”的深化成为另一个转型的压力。由于碳排放量和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没有直接挂钩,一些物流企业在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之间选择时会有所偏重,认为降低成本是最核心的。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一些物流企业做出的是不顾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如资源利用短期化等。如何兼顾效益与低碳排放是困扰企业的主要难题。大部分物流企业实施低碳物流模式也主要集中在能直接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成本方面。我国向“低碳物流”全面转型的物流企业较少,还没有形成多方位发展“低碳物流”的氛围。

二、物流产业实施低碳模式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产生的锁定效应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依赖非低碳技术形成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这些设施设备的使用存在着很多不利于低碳的现象。大部分现有仓库缺乏绿化设计,设施设备陈旧。一些新规划的物流园区由于缺乏节能低碳标准和规范要求,在水循环、仓库结构、照明用电、包装、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没有全面推广以太阳能为主、其他绿色能源为辅的现代节能及环保技术。又如叉车,我国正在使用的内燃叉车达到近8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不超过50%。这些不节能不环保的设施设备普遍存在使用年限长的特点,也不大可能轻易废弃,由此将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如果在低碳技术设备和转让方面没有取得突出进展,就更加容易形成锁定效应。

(二)低碳物流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不成熟

长期以来,国内物流企业的考核基本都是围绕“粗放型”概念,以销售额、利润额等直接营业数据为标准,大部分物流企业对节能降耗实施低碳化没有足够的认识。物流产业的管理部门涉及交通运输部、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港口以及物流行业协会,管理的环节多、差异性大、执法的宽严尺度不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行业间的统筹协调,使得我国物流管理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性较差,相关政策和行规标准不成熟,企业在建设诸如“低碳物流仓库”等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难以把能耗与营业额结合起来考核。

(三)配送资源缺乏科学合理配置,配送组织效率不高

随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的迅猛发展,配送业得到快速发展。而不合理的配送系统则会造成运输时间价值的损失和更多的污染物排放等。一是配送设施的建设对其未来吞吐量缺乏充足估计,造成资源闲置。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调查,国内配送物流中心平均空置率为60%。二是配送中心建设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缺乏对配送系统外部性的考察,没能形成很好的配送规模,线路的有效规划和车辆的满载率很难得到保证,出现迂回运输等不合理运输。三是配送组织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城市配送一般都集中在中心区,而配送通道区域的设置只是简单地按照城市中心区与非中心區的划分来标定路段,限制运货卡车通行,造成供货商改用面包车来配送,原来一辆卡车可以完成的配送量,现在需要几辆面包车来完成,造成在大型商业聚集区出现配送拥堵现象。

(四)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资金投入的制约

物流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低碳意识。在对待低碳问题上,人们关注的是节能减耗与自己的业绩挂钩情况。而物流行业的复杂性使得节能减排工作还难以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真正从全局的、长远的、社会的角度考虑低碳经济模式的从业人员少之又少。

资金是推动物流企业发展低碳模式的主要动力。物流企业普遍认为在有效益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更多资金投入来实施低碳物流。企业投入的节能改造资金越大,所获得的节能效益也愈加明显。如果投入不产出,很多物流企业就可能望而却步。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抗风险能力低,从仓库、装卸工具到货车、货船档次都不高。不少物流企业面临生存困难,发展“低碳物流”意味着这些企业必须为“低碳”付出较大成本。因此,在短时期内让企业的硬件淘汰升级,没有数额巨大的资金难以实现。同时,企业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缺乏金融、税收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使得能全面向“低碳”转型的物流企业不多。

(五)冷链发展滞后,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

冷链作为耗能大户,一方面,冷链设施、设备消耗大量的能源,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另一方面,冷链运输过程中管理水平落后导致易腐产品损耗大,使得易腐产品的物流费用占到易腐产品总成本的70%。而国际标准则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冷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造成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使冷链行业出现不规范运作,导致冷链供应链出现断点。在当前国家对生鲜、速冻等食品安全严格监控的背景下,不仅需要完备的冷链设施,更需要节能环保的冷链系统。因此,冷链物流转型低碳的要求形成更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诸如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工作滞后、包装制品回收渠道混乱、以及公路运输还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等综合因素对环境的扰动影响很大,不利于低碳物流模式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发展物流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物流企业低碳转型

明确而完善的政策支撑和管理制度将影响物流企业节能效益衡量和节能持续动力的产生。我国的低碳物流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配套政策支持,以促使产业环境不断完善。在转型初期,政府要在物流产业的规划中把实现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模式融入到政府决策、制度设计中去,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框架,确保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环节科学有序地推动低碳物流,制定并完善物流产业的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标准。通过给予实施低碳物流的企业相应的补贴或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把低碳物流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使企业加大对耗能

大、不利于低碳的设施设备的改造力度,促进物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物流设施,形成和完善对实施低碳物流企业的补偿机制,促进物流企业树立低碳物流的理念。从政府规制的角度,对企业物流活动外部不经济性进行约束与干预,规范企业节能行为等引导物流行业节能升级,形成“低碳物流”倒逼机制。从而促使物流企业更多地从物流管理和技术层面减少碳排放,实现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的统一。

(二)完善物流企业节能减排机制,实施“立体式”管理模式

企业作为实现低碳物流的载体,应通过高效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和包装等物流活动,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具体可通过建立以下机制实施全方位管理。第一,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工作制度,对一些重点耗能物流企业建立上报能耗情况的统计制度和通报制度,督促企业健全内部节能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物流领域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明确节能工作目标和重点;确定运输、仓储等经营活动的减排目标,制定如提升燃油效率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具体标准和要求;推出并实施物流领域低碳建筑节能标准。第三,建立和完善物流企业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如KPI指标体系的核算统计及日常操作规范中更多地考虑低碳效应,做好企业能耗评价工作。第四,通过应用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实现低碳。加强仓储制冷、照明以及冷链运输中的保温与制冷的耗能管理;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抑制过度包装等。同时,加大业务流程改造力度,促进电子沟通交流方式的采用。第五,建立节能精细化考核机制,确定重点耗能部门,实行年度考核,奖优罚劣。

(三)以低碳化的思路规划物流园区

规划物流园区要做好向低碳物流转型的准备。在合理规划大中型物流园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空间布局,以减少运输资源外部性输出的同时,还需规划仓储建筑,尤其是作为耗能大户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仓储建筑作为一介综合体,碳排放要考虑材料、墙体、建筑设计以及房屋的热损失等,使用低碳能源、低碳材料。要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以“低碳模式”开发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建筑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变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利于集中加工和处理各类产品、回收物等,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加工效率。结合流通加工与运输配送,按干线或支线运输合理的要求进行适当加工,提高运输及运输转载水平,促进运输形式的合理化。遵循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施跨区域联合处理废弃物,完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减少因分散处理所造成的泄漏物和废弃物的污染,使回收物流处理物品的效率更高。

(四)完善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实施集约化经营

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剥离低效仓储运输等业务,促进物流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在做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机械化、托盘联营、单元化堆码,自动分拣机械、自动化包装等技术提高效能。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可视化供应链,把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整合成一个物联网体系,建设节能减排的现代物流体系。优化配送路线,减少配送公里数,缓解资源消耗,抑制配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流程再造,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实施共同配送运作模式,提高往返载货率和货物积载率,减少空载率,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五)优先选择低碳运输方式,实施多式联运

铁路与水路运输是典型的“低碳”运输方式。其中铁路运输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国内短途航空的四分之一,水路的油耗只是载货汽车的八分之一。因此,从发展低碳经济的长远效果看,应着力开发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潜力,发挥其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及大宗产品方面运输的独特优势,凸显水路、铁路的替代效应。大力开展水水联运、水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推广甩挂运输,以减少运输次数、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形成低碳减排长效机制。

(六)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

为了避免技术的路径信赖所产生的碳锁定效应,低碳物流业的发展还必须注重选择前瞻性、战略性的技术。对运输T具、仓库设施及商品养护等方面实行节能和减排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物流设备。综合应用节能新技术,逐步采用新能源环保低碳型物流设备和工具。把使用新型清洁能源作为发展低碳物流的直接手段,对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尤其是冷链管理技术方面,以改变制冷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现象。

(七)培养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和行为

物流业从业人员作为主体,其低碳意识和行为对实施低碳物流模式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群体规模较大,但素质普遍较低。在把员工的个人考核与节能减排挂钩的基础上,加强员工对低碳理念的認识,以及节能减排的方式和手段的培训,引导员工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自觉养成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仓储及废弃物有效管理,将低碳物流的要求细化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细化到每一名员工的工作中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量。通过开展节能低碳等主题活动,加强经验交流,促使物流企业对环境保护全方位关注。

四、结束语

低碳物流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共生型的新的物流方式,要求摒弃过分依赖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不顾环境保护的粗放型物流模式,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列为物流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集约化发展模式,通过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系统化、和谐化运作方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物流模式需要依赖制度环境、组织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入,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难博弈中,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物流模式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物流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24-25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3]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

[4]王长琼,绿色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价值研究[J],中国物流经济,2004,(3):12-14

[5]周树勋等,浙江省低碳经济建设思路[J],环境经济,2009,(9):47-49

[责任编辑:汤伟山]

推荐访问:路径 困境 面临 物流 我国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