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特征与文化资源保护探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iLii׮8M|M6m7uw4iiۍ4]4x۝4xI]vN}vNwuwӝ4?思想。

4.1建立统一的区域环境与文化保护框架

文化资源不单包括单个的“名城”、“名镇”、聚落或单个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点状”文化资源,而更加强调面状的自然地貌和本地地域文化,多个文化聚落文化点由其街道、水道河网或古驿道及其依托的自然环境景观连接,共同构成彼此关联的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其整体价值远远大于单个的村、镇“点”。因此人文资源的保护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人工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应保护作为背景要素和环境依托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他们之间的物质或非物质依存联系。建立区域性文化资源保护框架需要打破行政界线的限制,根据文化资源的历史形成因素和保护现状建立保护区域性保护系统才能更进一步合理地确定区域保护工作的空间格局,制定管控措施、明确管理义务,这是地区文化资源的根本,也是基于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4.2建立多元协调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情况中,与历史文化分布相关的边界的管理与实际行政边界往往并不契合,尤其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聚落分散且各民族杂居、混居的情况广泛存在,为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造成了诸多限制和障碍。故而以行政边界划分的文化保护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统一文化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被割裂,从而往往无法发挥和展现完整的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导致文化的断裂或遗失。

因此对西南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必要将保护管理体系脱离现有行政单位“点”状保护管理的限制,围绕该地域文化传承、文化资源形成的特征和渊源建立跨越行政区域的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管理体系。明确省、市、县、镇村四级管理目标工作重点,明晰职责的同时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对文化单元、文化线路、文化板块进行整体的保护规划、管理和监测等。

4.3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原则

文化保持活力需要建立在实际社会效益之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对地区弱势文化只进行纯粹的保护而没有实际社会基础必然使其成为“死文化”。文化的再开发使其和现代社会文化接轨成为文化保护必要的措施。但文化资源开发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讲求:既要开发、又要保护;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既要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又不能破坏本地文化生态。故而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在保护与开发相矛盾时亦需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文化资源开发一般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这与保护的预案意相背离,如一些村寨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使得当地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消失、变异;或是人为的弄虚作假,制造“伪文化资源”,“假民俗”,通过这种“造假、造谣、造势”的行为借文化资源的外衣进行开发。这样反而破坏了文化真实性,不利于文化传承,与保护背道而驰。

4.4完善文化资源知识产权制度

文化资源,特别是地方弱势文化资源由于其受关注、受重视注程度低、属权公有性等特点使之具有脆弱性,更容易遭到侵权。而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能起到规范文化市场竞争,维护文化市场正常秩序的作用。文化产品不同于大部分高端产业依靠核心技术创造利润,而更多是依靠产品品牌价值,故对于文化商品,知識产权是占有市场份额的基础。西南地区众多相对封闭的具有独有性和特殊性的地方文化在这一产业转化过程中能更多的体现出民族民间文化的市场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真正长久得到保障。这就需要采取多级保护措施,在完善的保护机制下进行。如国家层面、地方政府执行层面、本地社区层面等,在不同的层面范围里,都有自我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做到责权利分明、管理明晰。

5结语

西南地区是一个文化资源宝库,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对该区文化和经济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该区旅游资源丰富,该区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在文化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本真,避免文化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被扭曲。同时,作为西南地区的子民,更要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及深入理解李克强总理“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科学论述。

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传承。随着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地区自然与文化资源,但同时也必须竭力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使特有的区域文化永续传承,这是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宇涛,谢世友.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影响因素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0,29(2):143~146.

[2]代姝玮,杨晓光,赵孟,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Ⅱ.西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42~452.

[3]王东.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特征的响应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4]曲福田,朱新华.不同粮食分区耕地占用动态与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34~40.

[5]滕海键.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的形成[J].兰台世界,2012(12):4~5.

[6]宋懿,郑难力.地理环境与文化艺术地域差异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1):31~32.

[7]张文建.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例[J].学术月刊,2001(10):91~95.

推荐访问:西南地区 探析 地理环境 特征 保护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