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中国动画艺术的现状分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动画在探索民族化、民俗化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美术片的民族化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1958年,万古蟾带领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吸取中国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成功地拍摄出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在特伟、钱家骏的指导下,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把具有民族传统的水墨画搬上银幕,摄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取得成功,先后在国际上五次获奖。中国水墨画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艺术传统,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使影片意蕴深邃,耐人品味,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60年代起,中国动画艺术呈现出辉煌的面貌,以“中国学派”代表了一个时代。动画影片成绩卓著,仅《大闹天宫》就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奖:1962年获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上下集于1978年获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三个和尚》于1981年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80年影片奖,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获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比赛银熊奖,葡萄牙第六届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4年获厄瓜多尔第七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荣誉奖。其他还有如《牧笛》、《渔童》、《哪吒》、《小燕子》、《山水情》、《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动画艺术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产生了《葫芦兄弟》、《西游记》、《黑猫警长》、《蓝皮鼠大脸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海尔兄弟》、《宝莲灯》、《我为歌狂》等好作品。但是透过中国动画艺术繁荣的表象,总有几分尴尬和无奈,需要我们去正视、去面对。

中国动画艺术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单一,创新不够,模仿味重,缺乏个性。在为数不少的国产动画片中,故事平铺直叙,缺少变化;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女性人物造型几乎个个都是尖下巴、大眼睛、樱桃小嘴的美少女,男的则千篇一律是长发飘逸、高个细腿的酷少年;在中国动画Flash中95%以上的作品受日本动画影响。“中国味”、“本土味”的缺少,使得动画人物形象单薄,缺乏个性,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欣赏品味也大异其趣。

2.主题内容往往因负载太多,而显得过于沉重、生涩,也因而部分地失去动画艺术应有的亲切感和愉悦性。中国动画比较重视寓教于乐。前者是内容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内容与技巧要并重。如果动辄视动画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道理,好的内容也需要讲究艺术表现。目前动画片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低幼化。认为拍给小孩看的,于是故事平淡,画面简单,人物形象单薄,反复讲述一些老故事,没有新意。二是说教味重。动画作品中普遍地有说教过多、过“露”的通病。因而要么是一个小故事,一番大道理;要么是一个大故事,一点小道理,结果老小不讨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缺乏艺术性的作品,不会有多少吸引力和多大生命力。要克服这一不足,必须下大功夫研究受众的心理,做到“目中有人”、“有的放矢”。即使针对儿童,也是有着广阔的艺术创作天地。

3.动画艺术的题材表现面有待拓宽。国外动画如潮水般涌来,不仅题材广泛,而且质量一流,经典耐看。而国产动画题材太过狭窄,几乎全是古典神话故事,缺乏吸引观众的剧情。拿《新西游记》来说,在国产动画史上,不知有多少部动画片是以《西游记》为题材,无非是唐僧取经、孙悟空一个接一个地打跑妖怪的故事。迪斯尼能够把中国的《花木兰》搬上银幕,日本可以把《三国演义》、《西游记》做成动画连续剧,我们却守着金山找不到金子。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化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乃至唐诗宋词、文学经典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动画艺术表现的题材,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即使是老题材,也还能够借助动画艺术的多种功能,进行全新的演绎和诠释。美国大片《狮子王》的蓝本竟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日本动画对中国传统经典小说更是“戏说”多多,“创新”多多,比如《龙珠》等。

4.动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国外动画史上高手辈出。美国有沃尔特·迪斯尼(画米老鼠)、卡尔·巴克斯(画唐老鸭)、查尔兹·舒尔茨(画史努比)、戴维斯(画加菲猫)、威廉汉纳和约瑟夫·巴贝拉(画汤姆与吉瑞);日本有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藤子不二雄(《机器猫》)、车田正美(《圣斗士星矢》)、高桥阳一(《足球小子》)、鸟山明(《龙珠》)、宫崎骏(《千与千寻》)。这些杰出人物代表了一个动画时代,推动了动画艺术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动画从业人员众多,但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靠传帮带和自学为主。真正受过高等动画专业教育的人员进入本行业,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北方一所较早开办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从1982年以来,仅十余人还在从事动画工作。一些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也基于多种原因,只有少数人进入动画界。在一次有关动画创作座谈会上,有导演感慨地说,就从20世纪90年代算起,国产动画也有十多个年头了,但至今甚至连专业的动画剧本编剧都没有。有人认为,目前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瓶颈,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缺乏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原创能力的人才。

5.动画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长期以来,在中国,从事动画创作的人,很少有人能够以美术大家的身份为美术界所接受;电影和电视剧导演很少有人去执导动画片;动画剧本编创人员更是缺乏;专门研究动画的文艺评论文章也不多。因此,有利于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6.国内动画发展推广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动画产业更是成为国内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些国家里,漫画、动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产品等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他们正逐渐把中国这个大市场放在这个“产业链”之中。这些国家的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通常是价格极低,有的甚至每分钟不超过五元人民币,最初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是“免费”赠送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变形金刚》,这部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白送”给中央电视台的动画片,却从该动画片相关产品中赚了中国人近五十亿元。所以,对于国外公司“慷慨大方”之举,我们应有所警觉。

按照国际惯例,动画片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第二层次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乃至游戏;第三层次是卡通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食品、饮料、儿童用品等。已被证实的动画产业的盈利模式,其收益并不是靠电视片或影片的播出,而主要来自其后续开发的衍生产品。尽管中国动画产业无论从产量还是参与制作单位都处在一个急剧膨胀的时期,但是在其市场运作方面,却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成功的商业运作,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反哺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推荐访问:中国 现状分析 动画 艺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