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读懂《背影》学会感恩

作者:jkyxc 浏览数:

朱自清先生《背影》是一篇关于父子骨肉至情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怀着真挚的情感,用朴实的语言捕捉到一个瞬息间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亲情。《背影》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反映了一个儿子对父亲慢慢地理解,是两颗男人心感情细腻的碰撞。每次读起觉得荡气回肠,让人动容,使人落泪。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篇经典散文,现在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更别说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也许是随着时空的改变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让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吧,由于文章写作年代的远去和今天网络的普及化,文中的细节描写让现在的学生们感到陌生、平淡、困惑和不解。如今的学生们都在说:这篇课文怎么读也达不到让人流泪的境界。觉得父亲的形象不怎么高大,有些情景更让当今的学生们认为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也开始笑朱先生的“迂”了。

学生在学习《背影》二课时思维误区的情景再现:

父亲送朱先生上火车的情景。父亲叮嘱而且是再三叮嘱在上车过程说的简短的四句话也让如今的学生们觉得哕唆,甚至有学生说道:“说一遍就行了,怎么这样哕唆个没完”。

父亲嘱咐茶房要他们照顾好他,前往北京求学时文章写道“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现在的学生们都赞同这个观点,如今人们都追求财富,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观点在当今学生身上体现得很充分。背影里写父亲穿越铁道爬上对面的月台去买橘子的场景,学生们就更难以理解,有孩子说道:“如今谁还吃橘子,多给点钱,可以买饮料喝,喝饮料多舒服!”甚至有孩子还说:“父亲连交通规则都不遵守”。

思维上的盲区导致了感受上的误区。讲授时恰如其分地介绍文章的背景,把当时的时代和现在的时代做个对比,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些。可见时空的改变以及经历的不同,让当今的学生们感悟不深,也难以感受到那份骨肉亲情。我想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经历,又缺乏与人共情的能力,加上现在的学生自私自利之心较重,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还不到位的原因吧。现在的学生们认为父亲为孩子做的都是理所应该的,孩子们的经历只是在心目中只有简单的快乐而已。

我们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看看这幅永远定格在人们心目中的《背影》,《背影》留着时代的烙印,在当时人们出门靠步行,连自行车都少得可怜的年代里,能坐蒸汽机带动的火车更觉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出远门能带几个水果已是非常难得了。蒸汽机头的火车是当时人最豪华的交通工具,如今,面对琳琅满目的新鲜水果和各种饮料。学生们当然体验不到当时带橘子的奢侈和难得了。《背影》也让我们懂得了父亲的温柔之处。人们一向用“慈母严父”来概况中国的父母,但并不完全正确。从《背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也具有“母性”的一面。父亲面对失业的困顿,丧母的悲痛,和我分别时步履维艰,蹒跚行走,拖着肥胖的身体和臃肿的穿戴,没有忘记去给儿子买橘子,而且要高低攀爬!如此细腻的描写,如此写父亲不潇洒和艰难,作者是反衬父亲对儿子的浓烈、深沉、厚重的挚爱。

思维的局限性让当今的学生意识不到太多的艰难。自身经历的单纯和浅薄使得当今的学生被溺爱,从而忽视了父母的期待,总认为过多的叮嘱是多余。现在和过去没办法比。如今蒸汽机头的火车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私家车和更快捷更舒适的动车组,寻常百姓也能实现翱翔蓝天的梦想。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得当今学生体验不到肩扛手提的艰难,我们无法让学生回到过去的年代。通过品读《背影》体会到父子亲情是最美好的享受。现在,事物都在变,唯独不变的就是亲情。写父爱的文章《背影》已是极致的精品,把《背影》保留在教材里是编者独具慧眼。

如何打破现代学生思维上的盲区和局限性决定了这篇经典散文的情感在现代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度。思维上的局限性是因为生活经历的差异。现在的孩子难管教,就是因为舒适的生活过惯了,物质充裕了,当代的90后的经历,父母溺爱着孩子,为孩子情愿付出一切,但孩子认为是应该的就是不知道珍惜。

读《背影》容易,但真正读懂并不是件容易。读懂,特别是思想上产生共鸣和在心里产生真切的感受,这需要经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才会知晓什么叫做骨肉亲情。我想,只有读懂亲情,才能学会爱,才会懂得感恩,也就会珍惜人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兴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推荐访问:读懂 感恩 背影 学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