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视角看学徒教育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折要:学徒教育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学徒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的技术发明都是由学徒工匠们创造的。这主要得益于学徒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学习内容。然而,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学徒教育却走向没落。时至今日,学徒教育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仍然是技术教育的最佳形式,在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教育领域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学徒 学徒教育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发于英国而后席卷全球。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关于英国教育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当时英国的教育对于工业革命的作用甚微。[1]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原因可能是把教育仅仅理解为正规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在英国广泛存在、历史久远的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即学徒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教育形式,学徒教育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学徒教育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贡献?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学徒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仔细探究。

一、学徒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学徒教育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发展、兴盛、变迁几乎伴随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如果追溯历史,学徒教育可以从远古时代算起。在人类生存、生产中,长者把某种技能口传身授给年幼者就可以算作一种最原始的学徒教育。美国职业教育学家C·R·芬奇(Curtis R. Finch)和罗伯特·莫高(Robert McGough)就曾经指出,“早在公元前2100年,学徒制就已经成为人类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2]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一般认为开始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最初,父亲把某种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随着手工业作坊的不断扩大,发展到师傅以收养子的方式带徒弟。1562年英国颁布了《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制作了统一规定,使古老的师傅带徒弟的人类经验传递方式用法律确定下来。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亲自颁布了《济贫法》,硬性规定贫苦儿童必须学徒,并把执行该法作为教区负责人和保护人的一项义务规定下来。[3]学徒教育在英国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贫困子弟接受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的主要途径。学徒教育给当时的英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其中不乏能工巧匠。在风起云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学徒教育更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徒教育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贡献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下半叶,之后迅速扩展到西欧和北美。这次生产与科技的革命

是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恩格斯曾经说过:“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4]技术的革新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那么这些技术的发明创造者是谁?他们的教育背景又如何?

(一)棉纺织业机械化

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它率先建立起机械装置,成为工业革命的第一块阵地。1733年织工兼木匠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1765年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它标志着从体力劳动向机械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他没上过学,很小就给人当学徒,学习理发和做假发。1779年童工出身的纺织工人,克郎普敦又结合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后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这些机器的发明和运用使棉纺织业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

(二)蒸汽机的发明运用

纽科门和卡利于1705年发明了气压蒸汽机。纽科门是一位小五金商和铁匠。卡利也只不过是一名小制造商和装配玻璃的工人。他们都是不受重视的未曾受过正规教育的手艺人。他们的发明为瓦特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瓦特是一个典型的学徒。他自小体弱多病,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按时上学,11岁才到一年级插班学习,不久中途辍学,之后到伦敦拜名师摩根当学徒。瓦特学习非常刻苦,学徒期满后被格拉斯哥大学聘为仪器修理工。他在修理纽科门式气压蒸汽机时,不断研究实验,发明了几乎改变一个时代的蒸汽机。

(三)交通运输、冶金、采矿等部门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使英国的工业革命如虎添翼,迅速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变革接踵而来。交通运输、冶金、采矿等部门也涌现出大量的发明和创新:从小在熔铁炉旁干活的技师威尔金逊建造了第一座铁桥;在首饰店当学徒的富尔顿制造出第一艘轮船;见习司炉工史蒂芬孙靠在夜校旁听和自学制造出第一辆火车;工具工出身的曼菲尔德和钟表匠汗兹曼发明了坩锅铸钢法;全旋床由随机械设计师学徒的莫兹莱发明等等。随着冶金业的发展,铁的用途大为推广,机器制造和钢铁工业并行发展起来。至此,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实现。

“最伟大的发明家是从工厂、车间而不是从大学走到工业界来的;他们并不是穿着丝绸满载荣誉,而是身着粗布衣,满身煤灰和油渍。”[5]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可以说,正是学徒教育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种,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特别是在机械的创造发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在工业革命中似乎显的“平庸”,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当时英国的教育对于工业革命作用甚微。学徒教育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主要是原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三、学徒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学徒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教育或是职业教育。它是一种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现场操作的全程教育形式。与当时学校教育相比,它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学习内容。

1.培养目标:学徒教育目标就是把徒弟培养成师傅。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成为一名手艺人或工匠。其作品如果能得到师傅以及同行的认可就可以晋升为师傅。可以说,学徒教育就是培养拥有某一技能的实用人才。而当时的学校初等教育主要为了防止贫民子弟道德堕落和犯罪,达到社会安定和改良的目的;中、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把富家子弟培养成绅士、政治人才和学术巨匠。

2.培养方式:学徒教育是一种现场教学,极其重视徒弟的实践操作。徒弟从掌握相对简单的技能开始,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活计,边看、边干、边学。在达到胜任基本工序后,便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操作,并过渡到独立工作,最终掌握全套制作工艺。一般学徒的时间较长,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时间不同,一般3-5年,英国通常为7年。师傅带的徒弟人数很少,一般一个师傅只能招收2-4名,英国一般只限招1名。通过这样一对一长时间的口传身授,徒弟最后能掌握本行业的全部技术,将来出徒成为工匠,进而成为师傅。[3]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大多是在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理论灌输,几乎没有实践操作。

3.学习内容:学徒教育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传授工艺基础理论和机械器具的操作技术。师傅除了教给徒弟将来成为工匠的必需技术教育外,还教给徒弟基本的读、写、算知识。另外,师傅还非常注重对徒弟进行做人的教育,特别是品德教育。例如,学徒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得嫖赌,不得勾引妇女等。[6]学校教育内容主要以宗教伦理道德以及古典人文学科为主,几乎不涉及科技教育内容。

学徒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联,注重实践操作与创造力的培养。师徒一起劳动,师傅直接向徒弟传授技艺,全面照顾徒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徒弟可以学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工序的技能,真正达到师傅的水平。

四、学徒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操作。花费若干年掌握全部工序的师傅工匠们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似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学徒教育逐渐被新生的职业培训机构取代。学徒教育促生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却使学徒教育走向没落,不得不让人遗憾。

然而,学徒教育仍然是技术教育的最佳形式。这是由学徒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技术教育本身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面对技术娴熟工人极度缺乏的现实,人们才恍然意识到现有职业学校的缺陷: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实践操作;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技能训练;重视既有技术的模拟,缺乏创新与发明。职业技术学校沿袭了传统学校教育的特点,把学生与实践截然分开,使技术教育走向误区。技术教育的核心是操作、实践、创新。这种操作和实践需要在真实情景下实施,而不仅仅是模拟。学徒教育作为一种现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善于发明创造的工匠师傅们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飞梭的发明,使织布的速度加快了2倍;各种纺纱机的使用,使英国棉纱产量增加了1000倍。[7]更不用说,瓦特的蒸汽机几乎改变了一个时代。在我们面对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技术平平“整齐划一”的工人的时候,在我们感叹工业革命时期层出不穷的创造发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徒教育对于培养技术人才的意义和价值。

知识的传承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才是教育的灵魂,创新只能源于实践。学徒教育无疑是实践的典范。在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容的下其它的教育形式?我们是否还能追忆教育的最初形态以及教育的初衷?不少学者针对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高呼教育的无用性。这种呼喊是否在重复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学校教育的“碌碌无为”?时代的发展总象钟摆一样,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不停摇摆中寻找相对的平衡。学徒教育也是如此。沉寂了若干年之后,学徒教育应该重新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晓鹏,教育引领英国的工业革命[J].上海教育,2007(05B).

[2] [美]C·R·芬奇(Curtis R. Finch)和罗伯特·莫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与监督[M].PrenticeHall,Inc,1982.

[3] [日]细谷俊夫.肇永和、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4] 转引自郑延慧,工业革命的主角[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Michael Argles,South Kensington to Robbins:An Account of English Technicaland Scientific Educaiton Since 1985[M].London:Longmans,1964.

[6] 颜忠军,中世纪西欧学徒制教育的兴衰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7] 赵秀玲、李春友,英国工业革命世界影响启示录[J],发展论坛,1999(07).□

推荐访问:工业革命 学徒 视角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