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浅析技术发展模式理论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技术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成长规律,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模式。目前,关于技术发展模式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发展连续论和技术发展阶段论。不宜把连续论称为“累积模式”。

【关键词】技术;技术发展模式;技术发展连续论;技术发展阶段论

如今技术已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纳米、新能源、环保材料、航空航天、通讯信息等技术逐渐成为左右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技术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成长规律,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模式。目前,关于技术发展模式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发展连续论和技术发展阶段论。笔者倾向于赞同后者,认为前者过于强调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而不能合理解释技术发展所呈现出的革命性,因而是片面的。

一、技术发展模式的连续论与阶段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技术发展的模式。人们发现,技术确实具有类似科学哲学中所说的“范式”或“传统”之类的东西;而且,有人认为也存在“技术共同体”。还有:“技术发展表现出的间断性就很类似于库恩的科学革命,但关于这种间断性的原因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关于技术发展模式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发展连续论和技术发展阶段论。技术发展连续论认为:“任何一项技术发明都是由许多或明或暗的因素综合产生的,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并且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过程……技术进步不是少数几个英雄式的发明家促成的一系列伟大的、不连贯的飞跃所导致的,而是一个在原有技术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说,每一种技术或人造物都是一个连续系列中的片断”。

与此相对立,技术发展阶段论认为,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不连续的飞跃或断层,这些断层把技术的发展轨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技术发展阶段论吸取了连续论中的合理因素:在同一阶段之中,技术的发展仍然是连续的。与连续论不同,阶段论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并不总是连续的;技术的飞跃、技术的革命,在技术发展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革命的经典例子有:瓦特(Watt)发明的蒸汽机、爱迪生(Edison)发明的电灯、贝尔(Bell)发明的电话,等等。

主张技术发展连续论的有英国的皮特-里弗斯(A. H. Pitt-Rivers)、美国的奥格本(W. F. Ogburn)、吉尔菲兰(S. C. Gilfillan)、厄舍尔(A. P. Usher)等人。皮特-里弗斯认为:“每一种技术或人造物都是一个连续系列中的片断”。奥格本认为:“技术发明就是把现存已知的文化要素组成一种新要素的过程。……每项技术变革(无论其大小)都与过去的物质文明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吉尔菲兰也说:“发明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统一体”。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些经典的技术革命例子呢?以瓦特的蒸汽机发明为例:瓦特成功地完成他的第一台蒸汽机的样品是在1775年,但此前早在1712年英国就有了可用于生产的纽可门(Newcomer)蒸汽机,并且瓦特还从事过纽可门蒸汽机的修理工作。所以瓦特的发明不是从零开始的突破。而且,他最开始也只是在纽可门的蒸汽机上作一些小的改进,并且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不断地作一些改进,所以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主张技术发展阶段论的有美国学者道希(G. Dosi)和日本学者星野芳郎等人。道希和星野芳郎借鉴了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把技术发展的阶段性连续与飞跃式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发展的阶段论模式:

渐进过程(在一定的技术规范下进行局部改良) → 危机阶段(技术改良已达极限,原有技术不能满足更高的技术目的) → 原理性发展阶段(产生新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 →渐进过程 → ……

其中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常规科学”阶段,“原理性发展阶段” 相当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科学革命”。 道希和星野芳郎认为技术在渐进过程中是“渐进性的发展”,是一种“局部性的改良”;而技术在原理性发展阶段中的发展则是“原理性发展”,是“飞跃式的发展”,是新的技术范式出现的技术革命过程。所谓“渐进性的发展”指的是技术在一个稳定的技术规范(原理)内部由新的技术发明引起的无危机、无中断的发展,它是技术在特定的规范下的局部改良。“原理性发展”则是指,达到特定技术目的的方法原理发生了改变。以动力技术的发展为例:瓦特蒸汽机出现近百年来,一直是外燃的,热效率非常低。1859年,法国工程师勒努瓦(E. Lenoir)制造了第一台内燃机,虽然热效率只有4﹪,比蒸汽机还低,但它毕竟具有“内燃的”本质上的优越性,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技术。紧接着,德国工程师狄赛尔于1892年完成了新型发动机“合理热机”的初步设计方案。这种合理热机是世界上第一台按照热力学理论设计的,而不是靠革新得来的;其次,“合理热机”使用的技术几乎是全新的,因此是动力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原理性发展。

这里顺便要指出的是,许良在其著作《技术哲学》中,把技术发展的连续论称为“技术发展的累积模式”,我们认为这种叫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只要在社会没有剧烈的动荡、文化没有中断等前提下,特别是在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传播交流十分普遍、文字记录和保存非常有效的情况下,无论主张技术发展的连续论模式,抑或主张技术发展的阶段论模式,都会认为技术的发展一定是累积的,即未来的技术一定高于以前的技术。但是仅把技术发展的连续论模式称作是累积的,会让人误以为阶段论模式不是累积的。所以这种叫法不妥当,本文不予采用。

二、对技术发展连续论的批判

笔者的观点倾向于技术发展阶段论。在我们看来,技术发展连续论过分强调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忽视了其不连续性或革命性的一面。

因为,任何一个以特定技术原理为核心的工具都有其极限性,不可能无节制的发展。以动力技术为例,众所周知,以马匹为动力的马车是永远跑不过以汽油为动力的飞机的,最快的马也跑不过最慢的飞机。因此,以马作为最快速的运输工具的时代,其相关的技术是驭马术;而在出现飞机这样的高速的运输工具的时代,相关的技术较之以前已有天壤之别,包含了发动机、金属冶炼、无线通讯与导航、空气动力学等科学技术。说它们之间是连续的发展,没有更多的理由和论证,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星野芳郎认为:“如果把技术的发展说成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不如把它说成是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即局部性的改良和原理性的发展”。大量技术发展案例证明,每一单个技术被发明时,都有结构、效率、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如果该技术适应社会需求并被社会所接受,随之而来的便是该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其成熟度不断提高,但其基本的原理并未发生变化。如冶炼过程中把向炉内喷吹煤粉改为喷吹原油就可达到局部的技术改进要求,而无需更改原有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但这样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当技术的各要素的功用均发展到极致时,不改变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该领域的技术就会面临极限而停滞不前,即面临其发展瓶颈。技术突破原有发展瓶颈只能是技术规范能发生变革的后果。因此,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既会有局部性的改良阶段,也会有原理性发展的革命阶段。在这种革命阶段中,会出现新的技术规范,其重要性当然不宜忽视。

另外,技术发展连续论者低估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直接创造者或发明家的智力贡献,仅把他们的创造当做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错,发明者在发明创新的时候固然或多或少借鉴、参考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成果,但他们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和其所发明的新产品、新方法,为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贝尔受到电报机上弹簧震动传递声音的启发发明了电话,而电话的出现又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另一方面,电话完全可能晚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被人们发明出来,因此贝尔的贡献决不能低估。

三、对巴萨拉的技术发展进化论的批判

在技术发展连续论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乔治·巴萨拉提出了技术发展进化论。巴萨拉既承认与著名发明家相联系的重大技术变革的作用,也承认长期积累的小变化,因而在他的技术发展图景中,急剧的技术变革时期与技术的平缓发展时期是交替发生的。但巴萨拉的技术发展进化论仍然是连续论的一种,其实质是对技术发展连续论的校正和完善。因为他所理解的“急剧的技术变革时期”仍然是连续的变化,而不是跳跃和突变。

巴萨拉认为技术革命广为人知的原因有三:“起关键作用的先驱性的同类事物的缺失或不为人知;发明家作为英雄的形象出现;技术和社会经济变化的混乱”。在这里我们对其逐一进行讨论。首先,什么叫技术发展关键性的同类事物的缺失或不为人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为标志。既然是“改良”,那就说明在瓦特改良之前蒸汽机就已存在,而事实也证明英国早已有了用于生产的纽可门蒸汽机。在纽可门蒸汽机使用63年间,似乎不能说它缺失或不为人知吧?其次,发明家之所以被称为发明家,是因为他们的新装置、新设计或新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和影响人类生活水平、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这些新装置、新设计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多番考证数据、不断创新改进的基础上发明创造的。他们被称为发明家或英雄是国家对于他们所作贡献的认可。最后,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动导致技术更新还是技术更新导致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笔者个人的理解是:在无外力或重大因素的影响下,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动要多于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就如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一样。

巴萨拉的理论尽管给人以启发,但模式仍然显得简单、粗糙,它只是把进化论作为一种隐喻,一种思维方式,用进化的思想构造出一个框架,填之以一定的技术史资料,但对技术发展的微观过程却缺乏细致的描述。比如:“技术进化的选择单元是什么?技术进化过程中究竟什么因素在进化?技术创新的中心思想是如何涌现的?技术选择的微观过程如何描述?”还有,表面上看技术发展进化论把技术发展连续论和发明创造英雄史观进行了结合,但若深究,它并没有指出连续论和发明者各自所起的作用和所属地位,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引领潮流”,亦或是二者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巴萨拉对此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四、结语

尽管技术发展连续论有着诸多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技术发展阶段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提。技术发展阶段论既看到技术发展连续性的一面又看到技术发展不连续或革命性的一面,吸取了连续论的合理内核,因而更能体现技术发展的真实规律。

无论是技术发展连续性理论还是技术发展阶段论都是技术哲学研究者们对技术发展相关问题长期钻研得出的理论成果,它们的理论价值和建设性意义都对以后技术哲学的进一步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启发。现代技术体系的工具性和社会性都要求我们在研究技术发展的时候不能单单从技术本身出发,而要联系到实际的经济、政治、历史状况,要看到技术发展和整个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技术的产生和演进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日]星野芳郎.论技术革新的历史作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

[3] [美]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 黄欣荣.创新、选择:巴萨拉的技术进化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作者简介:付逐昀(1986- ),男,江苏连云港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周文华(1966- ),男,湖北武穴人,云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研究。

推荐访问:浅析 技术发展 理论 模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