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华人学界翘楚在纽约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_}ʹ?_t]޶nM6iv=vM_tM7]_v_yiM7F思想年轻,身体也年轻。我想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享受到80岁的杨振宁给他开车的待遇。所以那次向杨先生辞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物理学家李政道

比以上三位年轻的是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与杨振宁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根本不像超过70岁的人。我在纽约时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承担某些教学和科研任务,我到过他的办公室。他与其他著名学者一样,非常平易近人,待客热情。我们多次来往,互有宴请,相交相谈极为诚恳。我们熟悉深交后,他向我谈起与杨振宁分手的因由,我只能为之感到惋惜。

李先生对他的夫人秦惠君感情极深,1996年11月29日秦女士因患肺癌过世。李先生按夫人生前愿望设立了“秦惠君李政道中国大学本科生利用假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君政基金”),至今估计已为海峡两岸上千名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帮助。李先生没有再婚。他多才多艺,善于绘画,我至今还珍藏着他自己亲手给我绘画的贺年卡。

物理学家崔奇

我在纽约结识的第二个学界翘楚老乡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奇。1939年他出生于河南宝丰县,我去过他的家乡,产于此地的宝丰酒是河南的名酒之一。这里多山,过去是个贫穷之乡,崔奇不识字的母亲一定坚持要他出去接受教育,12岁的他这才赴香港学习,后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乱他留在了美国,成为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现在是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我的这位学者老乡个子相当高,在我们河南人中颇为少见,而且他保留相当浓厚的河南口音,我们交谈起来自然十分亲切。2003年我要离任了,忙得不可开交,但我想无论如何我得去与崔先生当面告别。他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教授,我去过纽约地区的许多名校,特别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等,更不要说就在纽约市区的纽约大学了,有的去过不止一次,因为那里有我国的许多留学生,我常常去看望他们,或应邀参加他们的举办的活动。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还曾专门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大学的活动,为在耶鲁大学留学的第一个中国留美学生容闳画像揭幕。恰恰是普林斯顿大学我还没有去过,于是就特别对崔教授说我要到他那里向他告别。他说那也好,就在普林斯顿大学给我饯行。

我到了他的办公室,一看,屋子不大,大部分空间都被书籍占领,书架上、桌子上、连有的椅子上那那都是书,真如同掉进了书海里。记得在上述其他几位学者的办公室、会客室里也大体都是如此,但以崔教授的办公室为最,这也许是因为前几位已是全退或半退,而他还没有退休,仍在担任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他讲起话来还有个特点,就是要拿起一张白纸,边说边在纸上把他的意思用线条或图案来说明,好像与我交谈也是在进行教学或科研。我在纽约接触的大科学家个个都像崔教授那样热情、朴实、平易近人,言谈话语里处处是学问,即使有的学术专业问题我并不完全懂或根本不懂,但由于他们尽可能地使用我们常人能听懂的语言,崔教授还用符号和图表向我解释,所以我听起来趣味盎然。

说实在话,我与政界人士交谈是专注和费劲,与科学家交谈是轻松和欢乐,所以特别爱与崔教授他们交往。谈了一阵,崔教授说不能光在屋里说,得到外面走走看看。走到校园,哎呀,真是好地方,既像都市又像乡村,绿树成荫、草地似毯,恬静而清新,似乎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学术气氛。楼房都不高,显得古老而庄重。“请看那座楼!”崔教授指着路对面一座楼说。我看过去,是一座白色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爱因斯坦在本校时的故居。”提起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巨匠我肃然起敬,再仔细看了起来,真的是一座到处都能看到的很普通的小楼,似乎仍然有人在居住。由于爱因斯坦本人的要求,这所房子不作为纪念性的博物馆,但被注册为美国国家历史标志性建筑。

历史学家唐德刚

以上都是理工科方面的科学家,在文科方面,唐德刚是大名顶顶的历史学家,著有《晚清七十年》、《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张学良口述历史》等等。他于1920年8月23日生于安徽,我到任时已79岁。与他交谈其乐无穷,他的言谈话语充满了历史、幽默和情趣,百听不厌。遗憾的是,当我辞行要见他时,他已因病到旧金山女儿那里居住了,但他知道我要离任,与夫人吴昭文共同署名给我写了一封感人的告别信,说:“您给我们初见面的印象,就是亲切和蔼,毫无僚气。后来常常听说总领事作事负责认真。就凭这对人对事的作风,慢慢凝聚了侨界的向心力。如果举国上下都能像您那样,祖国统一,祗是时间问题而已。”这话不能看成是对我的赞扬,而是表达了海外老年华人学者对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渴望。唐先生不幸于2009年10月26日在旧金山仙逝,我闻讯悲痛不已。

几位老学者虽然都加入了美国籍,但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始终如一。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不但在知识上受益非浅,尤其被他们的赤子之心所感动,鞭策我一定要做好总领馆工作,不辱使命。

推荐访问:翘楚 学界 华人 在纽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