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谈艺术研究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识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i�uiimtiiiiZ报告写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规划保持清晰更是不容易的事情。思维的清晰不是懒人能做到的。这就好像收拾杂乱的房间,懒人往往都觉得“就这样吧,在杂乱中也能生存”,糊涂总归是轻松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要为糊涂所带来的后果付出代价。

笔者深深体会原来把一个简单的东西说清楚都是那么困难,就像一个学科的名称究竟叫什么,要说清楚都是不容易的。一些时候我们在斟酌字眼,在辨别意图,究竟是什么,一字之差就完全错了意,让人误解,被人看到自己的漏洞和愚昧。而在大量的论文中也存在这样的表述问题。很多人不觉得有必要把意思辨别清楚,不必要字字斟酌、讲求准确,大家都在一种模糊中却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学术研究的模糊至少会带来以下问题:误解、麻烦、越轨、错乱、遗漏、悔恨和遗憾,甚至影响别的东西成长,最终影响自己学术研究的质量与水准。

集中性训练对学术能力提升大有好处。集中性的训练和思考是非常锻炼人的,也是比较快速长进的办法。研究不能总处于散漫的、经常中断的过程中,思考需要连续,需要量的积攒和持续的酝酿,要攒足一口气来阶段性地补充能量,不断思考,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潜入研究世界中的状态,这样安静而充实,并且容易使研究成形。

第四,模仿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但是要正确认识这里的模仿,也就是要怎么模仿和“模仿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以后,才能让模仿成为支持自我的一种好的方式。就比如,读导师的文本,看他的某一段话的表述,理解他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如何做到严谨,这样,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就可以转换到你的某一个研究的思考中去。再比如导师善于并主张对各种事象提取出原理性的认识,并自主的进行命名。这种意识和方法也是我们不断在模仿式学习的,包括导师建立一个学科的眼光、建构一个学问的眼界和思维都是需要学习的。

要注意的是,模仿不是模仿表面,不是和导师观点相同,也不是和导师有一样的价值观,不要什么都随从导师,在目前的阶段是要学会跟着导师学习,进入下一个阶段后,要多想想如何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深陷导师的思想中失去自我。导师也明确强调“在研究生阶段,要求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梦想或希望寄托在导师身上。虽然,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是跟随一个导师学习,并且是应该有‘学派’学习和创立的思想,但这不等于就是要求自己只学导师一人之学、一人之知。导师,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再者,自己与导师的人生理想、个性、生存语境、学术兴趣、学术梦想、学术背景、学术悟性等都是不等同的。因此,研究生是要诉求望在高妙、广取博收、和而不同、吐故纳新而圆融地学与思。尤其是美术等含有大量技术与经验内涵的学科,其研究生更是要随时警醒自己的學习诉求目标,避免自己进入只学习一人之法而无自己学术个性与风格的误区。那种在集中展示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时,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自己导师东西翻版的结果,是悲剧性的、是应该杜绝的。”[4]121-122同样,艺术创作也是需要一个模仿的过程。学习某个艺术家,其实就是在模仿一个艺术家,关键是模仿什么。比如,模仿马蒂斯(1869-1954),不能只是去模仿他艳丽、冲击力强的色彩或狂野浪漫的造型,而是要在模仿中体会他创作形式的来源和演变的过程,他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对造型的处理方法和认识,“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在追求什么”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模仿认识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抓住他表面下存在的那个“律”。而如果你只是模仿他艺术的外表,那就只是在“装模作样”。

第五,要超越已有和平面,学习发现的方法。

就如“何为一节精彩的美术课”(2)中说的一样,精彩的美术课是要在“常态”基础上有“非常态”的教学效果。最常见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是什么,这是要清楚的,否则努力半天,自己只是做到了常态的水平却还在沾沾自喜。什么行业的人都要追求超越,而超越更是一种面对问题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就有可能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把它做得精彩。其实有些时候只需要稍稍跳出一下平面就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响。不管是做研究还是教学都是一样的,都要尽力做到给人惊喜、给人收获、有让人可以传播的内容,并有美丽的光斑散落在各处,让观者和接受者觉得舒服、充实、有启发。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衡量自己。总之,要有“不与常人同”的意识。要在知道中开辟“无知”的东西,首先还是要知道已经有哪些了,文献综述的确很重要,不然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有多少东西别人都说过了,或自己思考不到某些点也是因为书读得少,启发自己的东西少。但又要有拓展的勇气,努力去做体系性的、建构性的思考。

在“研一”提交选题时,笔者几乎每周都是在一个思维上思考。现在笔者对选题的寻找不再是当时的思维路径了,不再只在一个平面上了。因为当很多东西都已经有人研究时,选题的切入就变得困难了,如果你一直还在这个平面上(也就是只是为了发现某个领域和主题)的基础上去找选题是比较困难了。在没有办法时要想象其他出路,例如,带入观点和视角去寻找、发现一些方法性问题、认识性问题、关联性问题、规律性问题,或用一些学理去支持一些研究,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去支持研究,或发现学科和现实中的漏洞和不足等。笔者觉得自己以后应该深入思考一下诸如“美术学研究生如何选题”这样的内容。

另外,要能对知识或学问有打通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位移能力,使自己更敏感,寻求触感,触感一旦打开,好像就会吸附到一个事物上,立马敏感的寻觅到自己在意的东西和有意味的东西。这种搜寻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第六,要有反思意识、顶点思维意识和原理性提炼的意识。

读书不应只是采取一种接受和相信的态度。当然,对于经典是有敬畏的。但是,不管是对一些期刊文章,还是对名家写的东西,笔者都没有那种“他就是权威”的感觉了,有些领域真的是因为自己知道得太少,即便是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也不会“纯粹的相信”了。笔者现在听人说话,经常会留意他的思维是否严谨、表述是否准确,以及他的观点和视点是否单一,他是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虽然笔者的表述准确性能力也有待提高,但是这种“反思别人”的意识对笔者来说太重要了。自己拥有了独立的思想才能独立的行走,才会避免一些惧怕。不要轻易被别人否认的眼光吓到,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能够有正确的判断。

顶点思维意识也是笔者目前正在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生活中有些人看似很努力,其目标很高却并不是真的有追求。这是因为他们的顶点的方向、要用劲的方向没找准。例如,导师最常说的“作品概念”。有很多学生拼命画画,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不能说他们不想变好,他们也是在向上奋进。但那并不代表他们有顶点思维。顶点思维是有规格、有品位、有追求、有指标的。而如果此刻有了“作品概念”,那么他的一切努力和结果就会完全不同。这就是追求的目标的内涵层次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不同。就像上一堂课,或者制定课标或做课程安排,都需要心中揣着目标和依据,要切实进入一个课程、学科中去,并要其针对性地想“要为学生带来什么”,在你想到的之外有什么?一层一层地往外眺望,不是寻求量的多少,而是寻求新的、不同的、宽阔的、非单一的、启示性的内容。比如,写一篇论文,要在自己现阶段能思考到的东西的基础上问自己还有没有别的,如果做得大一些能大到什么程度?如果往小里说,往细节和实例中去运用,又有哪些田螺可捡?这些想清楚后对自己的论文的题目和内容就会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并且要向自己能力可能达不到的地方试探,敢于尝试新难度。基本上,抱着这样的思维和意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该如何让自己的学术独立行走了。

在对一个存在进行原理性提炼的过程中就是在锻炼和形成自己的能力,要避免平面庸常的说话。原理性的东西就是可以让人有更多的生发性,有引领性和启示价值。

最后,还有一种认知结论性感知。

笔者经常感慨导师非常精准并独到的学术眼光,在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的接受现有的东西时,导师总是做出质疑。例如提出“审艺学”[1]“艺术技术学”[5]“美术教育哲学”[6]、“艺术教育学会学”[7]、“艺理学”[8]、“族群社会艺术学”[9]、这样的学问主张或名词,真的非常有胆识和智慧。笔者认为之所以导师会创立这些新学问,除了有研究方法之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是基于对问题的洞察力。洞察有些时候是因为有方法、有经验,但还有时候是一种天赋和悟性。其次,需要学术智慧。做学术不是只有聪明就行,也不是只有学术研究能力就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学术智慧。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重大学术思想和成果是学术智慧带来的。再有,这也离不开导师的人格上的一种自信与独立,这种品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根基。

的确,新学问的成立以及发展是艰难的、需要时间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眼界狭窄但却自以为是的人,也有很多人只随大众的人,并且对于新兴的学问还需要更多人的力量去完善、贡献力量。

结 语

从“研一”到现在“研二”,笔者一直是有进步的,自己也能感觉到这种进步,而很多时候,一些教育却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进步的,所以这也是“泽园润泽教育”(3)的一个特点,也是导师的教育智慧与辛劳的结果。

注释:

(1)导师梁玖讲义之一命题。

(2)此为导师梁玖开设的学位课程《美术教育策略与实践》的第四讲课题。

(3)“泽园润泽教育”为导师梁玖提出。梁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审艺学”创立者,“美术教育哲学”“艺术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开启者,“艺理学”提出者,开创了独具教育理想的“泽园教育模式”,倡导成立了“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

参考文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2]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梁玖.“艺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学术责任[J].民族艺术研究,2016(3).

[4]梁玖.论寄托[M]//何路无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5]梁玖.建设“艺术技术学”正当其时[J].艺术百家,2010(4).

[6]梁玖.确立“美术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艺苑,2013(1).

[7]梁玖.“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J].艺苑,2014(1).

[8]梁玖.“艺理学”作为艺术学中的一个学科名称[J].艺术百家,2015(1).

[9]梁玖.一种观念:族群社会艺术学[J].民族艺术研究,2016(1).

作者简介:李逸,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美术教育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研究 研究生 意识 方法 艺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