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高等教育地理学探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 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以地理学为方法论渊源,以高等教育学为本体论渊源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献分析表明,该学科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仍处于萌芽阶段。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考察,高等教育的地理学问题以及地理学的高等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其学科性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与倾向性。高等教育地理学是朝阳前沿学科。

[关键词] 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原色”理论;学科性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当代高等教育解读离不开必要的地理语境,高等教育维系离不开特定的地理场域,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地理协同。源于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新近发展、变轨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重要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学遂成为当代新兴交叉学科。

一、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方法论渊源和本体论渊源。前者由地理学科提供研究框架与逻辑进路,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持续审视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后者则基于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以高等教育学科为核心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与教育学具有较强的拟然性,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较高的牵连度,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都可以进一步演绎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如果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就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径。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地理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更准确地说,目前还处于“研究领域”阶段,还未真正上升到“学科”层面),高等教育地理学科不具备上述捷径效应,其研究与建构更加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地理分支学科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许长青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1]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许甜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以人口地理学为视角,傅凰等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规模、经费、师资和质量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结构状况的制约,并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起作用。[3]另外,陈亚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生源进行了分析。[4]李泓泽等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校招生规模、效率的综合评估,发现中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增长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5]

国外学者同样十分关注高校发展与地理因素的互动关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分布的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地理空间不平衡与高校机构类型分布之间具有相关性,高校应当呈现多样性,盲目升格将产生负面影响。[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入学的地理学问题,对于区域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空间分化、量具选择、扩大入学比例、符合时代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等进行探讨,希冀探索一个能够反映多元社会、空间和时间特征的高等教育入学新模式。[7]在高校制度方面,有学者探讨了确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学的重要意义,试图揭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学者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地理多样性的关系,并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由于地区和背景差异而导致学习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9]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和课堂是人文地理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发展基础彼此交织、联系,应当促进高校地理教育学和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机结合。[10]在高校经济互动方面,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1];还有学者对特定区域的若干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2]

就学科建设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据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发现,国内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专著,也没有发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全面系统阐述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内外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的地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13]同样,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体现在人—地、高教—区域、理论—实践等对应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呈现多元化、交融性和持续性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人—地的本质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阶梯。虽然远程教育技术方兴未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高端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学子慕名求学的核心场所,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强的依附性。同时,高校之“人”对“地”具有明显的反向价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润在高等教育的浓郁氛围中。不仅“地”之物理状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趋势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将日益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成为人—地互动关系研究的独特领域,具有独立的学科价值。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内在关联,通过地理学科视角,探索高等教育与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助于破解高等教育与区域地理环境脱节、片面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综合性”的发展悖论。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属于地方性院校,其生存与发展的区域烙印不可忽视。无论高等教育宏观布局、学校规划与目标定位,还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都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探讨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条件、高等教育布局原则、高等教育布局的评价、高等教育与区域之间的协作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和区域生产力结构的协调等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14]因此,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范畴是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等教育学科、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多学科彼此交融,为高教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国外有学者认为,竞争、技术、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强烈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地理学科能够在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且实现跨学科互动与融合。[15]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术地位显性化趋势日益明显,本研究提出创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基本依据也就在于此,该学科理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界分的重要标准,是学科存在价值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该学科领域矛盾特殊性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应当能够反映新兴边缘学科的本质特征。简言之,高等教育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原理研究高等教育现象、问题与规律的科学,以揭示地理学层面的高等教育活动规律为基本任务,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与地理元素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为了回应潘懋元先生关于“研究对象尚不明确,从而与教育学及其各门分支学科颇多重复”[16]的考虑,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出进一步分析,以增强学科的独立性。

高等教育地理学需要研究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但研究重点是从地理学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地理现象、地理活动,重视地理元素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地理学需要研究地理问题,但是与地理学不同的是,其研究视域应限定为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地理问题,重点研究地理元素与高等教育的相关度与互动性。对此,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认识论层面,该学科研究对象就是高等教育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以及高等教育与地理元素互动(包括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基本规律。该层面强调主客观统一,要求通过现象分析、问题研究、模型建构、试错证伪等方式,努力把握相关地理元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机理,从实证角度把握其内在规律性知识。二是价值论层面,从哲学(包括人学)的高度研究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建构对于社会发展与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该层面强调诸如公平、正义等理念的实现,特别关注高等教育弱势群体、弱势机构、弱势区域的地理学分析,发现和揭露存在的地理问题,探究高等教育地理演进现象的价值观。三是实践论层面,研究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地理条件、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活动,并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地理元素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意义。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层面体现了“实践”这一学科的根本落脚点,强调价值观和规律性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要自觉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以价值观为引领,以规律性知识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与地理元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内涵,但是总体来说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研究对象本身只有伴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才能逐步在本质上予以把握”[17]。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研究目标的终点,而是需要随着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时俱进,逐步形成分层次多维立体建构。

四、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

由此可见,“三原色”理论能够非常直观地说明交叉学科的形成过程,明晰交叉学科的彼此关联,拓展交叉学科的发展空间,提供清晰的构建路径和有益思路。并且,还能揭示学术界学科研究可能的突破口和学科建设努力的方向。借助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和模糊智能处理技术,运用“三原色”理论有可能实现交叉学科模拟创建功能,从而彻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壁垒,构筑一个涵盖所有已知学科的人工智能意义上的交叉学科系统,并且该系统具有生长性。需要说明的是,学科交集绝非相关信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在综合的基础上彼此吸收、融合的过程,需要在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二)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

运用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可以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客观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学科性质问题上,由于学者们的关注重点不同,必然会存在不同意见。如果聚焦于高等教育的地理学分析角度,似乎可以归入地理学范畴,这是因为地理学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的属性。但是,如果强调地理学分析的目的性,即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则又可以认为是高等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范畴。当然,还有第三种观点,即:高等教育地理学是“属学科”,应当分别属于高等教育学和地理学这两个种学科。运用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分析,不难发现,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交叉学科,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学科属性和地理学学科属性,并且还与其他学科存在友好的融通界面。换言之,高等教育地理学不仅既姓“教”又姓“地”,而且还可能与其他学科沾亲带故,即构成第Ⅳ区域。该区域是一个变量,随着相交的学科不同而赋予不同的意蕴。例如,比较成熟的人文类地理学科通常还包括:政治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等。根据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这就意味着可能形成的新研究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人口地理学、高等教育行为地理学、高等教育区域地理学、高等教育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城市地理学,等等。我们从中能够获得这样的启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应当具有兼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品格,换言之,应当具有独立性。

恩格斯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18]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立性也同样具有类似的重要性,因为这决定了该学科的独立品质。同时,综合性与倾向性是交叉学科性质的又一特征。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但倾向于社会科学;具有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但倾向于应用科学;具有硬科学与软科学属性,但倾向于软科学;具有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属性,但倾向于交叉学科。可见,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不能认为是对所谓上位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简单继承甚至混同,这将违背交叉学科的生长规律,扼杀交叉学科的生长空间。当前将交叉学科强行纳入某一学科(例如僵化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学科,或者纳入经济学科,试图成为某一学科的子学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学发轫于实践领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诸多问题的现实回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该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兼具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如果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地理学的层面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研究地理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地理学”与“地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分野。“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如果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19]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学科性质具有多科性、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在理论凝练与具体实践中予以全面把握。

五、结语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均与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在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寄予高等教育莫大期望,将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发展的“同一体系”,赋予制度化优势,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与地理元素(包括自然地理元素和人文地理元素)的高度契合。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既要以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考察高等教育学,也需用高等教育学的原理考察地理学,因而需要比较宽泛的理论基础。换言之,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诸多理论均可以成为指导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该学科当前最迫切的研究任务是坚持多学科原则,明确基本范畴、基本价值、基本架构等一系列要素,构建具有独立学科特征的理论体系框架,进而引领学科建设健康发展。潘懋元先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学科观点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20]高等教育地理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视角,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学科研究趋势,是一个具有远大前景的“朝阳前沿学科”,诸多处女地正等待着广大教育学家、地理学家和其他学科专家的悉心开发,以期逐步奠定其应有的学科地位。

[参考文献]

[1] 许长青.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理念与实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89.

[2] 许甜.中国高等院校的地理变迁:1862—1949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2835.

[3] 傅凰,傅岩,彭向东.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05(1):3040.

[4] 陈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某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情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155156.

[5] 李泓泽,王宝,郭森.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地区差异及其综合效率[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8102.

[6] METCALFE A S. The geography of access and excellence spatial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design[J]. Higher Education,2009(2):205220.

[7] SINGLETON A 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he geography of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10:185188.

[8] COCHRANE A, WILLIAMS R. Putting higher education in its place: the sociopolitical geographies of English universities[J].Policy & Politics,2013(1):4358.

[9] ADAMS J K, SOLIS P, MCKENDRY J. The landscape of diversity in U.S. higher education geography[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12(6):112.

[10] HAY I. Critical geography and activism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2):141146.

[11] COMUNIAN R, FAGGIAN A.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city[M]//ANDERSSON D E, ANDERSSON E, MELLANDER C. Handbook on cities and creativit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2011:187210.

[12] KULIKOVA N V.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in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exploring institutional types and the regional role[D]. Salt Lake City: The University of Utah,2007.

[13] 巨乃岐,王建军.哲学视野中的价值范畴——兼论价值哲学的本体论基础[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873.

[14] 许长青,马玉女.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地理学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315.

[15] ERICKSON R A. Geography and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12(1):924.

[16] 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17] 张祥云.论高校对教育范畴的突破及其认识意义——对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特殊性的理论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1(2):14.

[1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3.

[19] 谢维和.谈学科的道理[J].中国大学教学,2012(7):46.

[20]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8.

Abstract:The geograph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with both the methodology origin from geography and the ontology origin from higher education. It involves both theoretic value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Literatur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however, i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From three aspects of epistemology, axiology and the theory of practice, both issue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geography and issues of geograph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re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imary Tricolors Theory", the nature consists of independence, comprehensive and orientation. Geography education is a suise frontier,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geography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y objects; Primary Tricolors Theory; disciplinary characters

推荐访问:地理学 探析 高等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