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养成策略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本文立足高中地理区域认知养成策略,从教学中多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看图能力;结合综合思维,注重对区域的全面认识;注重对比,突出区域特色理解;结合高考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把握关键要素,注重过程教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结合,注重人地关系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人们对从注重培养知识到注重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思想和方法,它主要包括区位论、区位组合情况和区域时空分析,在高中地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在考查思维的引导下,高考也加强的对区域认知的考查,但在实际的解题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区域了解不足,从而导致题目无法入手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一、教学中多用地圖,培养学生读图、看图能力

从图文中提取区域信息是地理解题的基础,是应用区域思维的第一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常常因无法正确读图导致了解问题的关键。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2,也是学生必须要锻炼的能力,是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画图教学,并针对学生读图能力,做必要的练习。

例如在讲述“世界洋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即可以先导入世界洋流图,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张洋流图像什么呢?”引发学生联想,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但还是有的同学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那就是“人体血脉”。“好,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东西,就是地球的血脉,也就是洋流,那么,洋流是怎么产生的呢?”经过学生探讨环节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风海流、补偿流等关于洋流的知识,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行星风带图”和“全球大气运动图”,和学生一起复习洋流产生的最大影响因素、大气运动的知识。“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洋流最大的形成因素是风,那你们知道洋流为什么会以图上这样的方式旋转吗?暖流和寒流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而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画出全球洋流流动图,并指出美国西海岸、北海渔场等地点,让学生回答其气候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这样,教师在运用地图进行教学,不仅锻炼的学生读图能力,还能在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强化区域认知观念。

二、结合综合思维,注重对区域的全面认识

高中的知识架构是模块化的,即自然与人文分开教学,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学生对一个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3。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学生知识架构不完整,其很难有序全面地了解区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区域时,结合综合素养,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不同模块系统性地进行讲解。

例如在讲述我国“东北地区”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先放送东北地区的知名旅游景点图片,如五大连池、哈尔滨冰雪节盛况,以此引入主题。“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想必你们已经知道我们现在要讲的区域是哪儿了吧?没错,就是东北,那你们知道,东北地区有什么自然特色呢?”同学们经过探讨得出:多平原和山地地形(地貌),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黑土地,土壤肥沃(土壤)等。然后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询问学生关于东北人文地理的问题,学生得到“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发达(工业)”“东北平原农业发达(农业)”等答案。下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样区位条件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教师做总结。这样,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教师将东北地区区域特点分成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自然又分为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生物等方面,人文分为人口、文化、聚落、农业、工业等方面,以合理的架构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区域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

三、注重对比,突出区域特色理解

地理学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4。而一个区域之所以与其他区域划分开来,就是因为其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区域间的对比教学,通过区域间的差异让学生对该区域的特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如在讲述“印度”这一区域时,就可以将其与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进行比较,以中国为参考系了解印度。经过探讨,学生得出,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条件相对中国较好;工业相比中国整体落后,但软件工业异常发达;宗教众多,种姓问题严重影响着其社会的发展;

交通运输欠发达,火车乘客死亡率较高等。然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对其根源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小论文。这样,通过与中国进行对比,学生不仅能更进一步了解作为人口大国,印度有什么特色,还能对“中国”这一区域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祖国地理知识的记忆。

四、结合高考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实践途径,抛开高考谈高中地理的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看其在生活中能否正确应用,还能看其能否正确解答高考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高考题与区域认知结合起来,以高考真题为例,不断锻炼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和区域认知素养的应用能力。

如在讲述“人口迁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高考中的实际问题。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复习人口增长模式和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自然增长,人口还有什么增长方式呢?”“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有预习过的同学回答。“好,那节课,我们就讲述人口迁移的知识。”通过学生谈论,教师总结等环节,学生对人口迁移这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即可以引入2019年全国卷Ⅰ第4、5题,应用欧盟境内欧盟人口和非欧盟人口的人口结构图了解欧盟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知识,并通过解题了解欧盟人口问题,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五、把握关键要素,注重过程教学

区域分析能力是将一个区域进行多时段、动态分析的能力,是区域认知素养包含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地理事物和地理区域的发展记忆量较大,在很多区域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这种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过程教学,对经典区域的发展特色和区域发展原理做更加深刻的阐述。

如在讲解“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先讲解湖泊的种类和形成原因,如按湖水性质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按成因分为堰塞湖、牛轭湖、海跡湖、冰成湖、喀斯特湖、火山湖等。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出中国各大湖泊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其属于什么湖,并让学生讨论其为什么会成为这种湖。咸水湖和淡水湖有着其分布规律,而湖泊的成因也和地貌、气候有着相当大的关联。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未必会注意到其中的关联,而多年来地质的变迁,也让湖泊分布的规律和现行的地区自然条件不那么符合。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引导,以一个湖泊为例子,讲解其复杂的变化过程。如“里海”“黑海”“地中海”的变迁,先是非洲板块逐渐北移,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为咸水湖,主要作用要素为地质;末次冰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注入,里海逐渐变为淡水湖,主要影响要素为气温;而冰川大幅度消退后,淡水注入减少,蒸发大于流入,里海变为咸水湖,主要影响要素为水文。这样,通过较为复杂的水体变化过程讲解,学生能明白地理某一条件改变对其他地理要素的作用,以及在这一条件下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空间分析的能力。

六、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结合,注重人地关系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地协调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锻炼,也无法脱离人地协调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以人地关系的观点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内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5。

如在讲述“日本”时,教师就可以讲述其自然环境问题,即为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多地震等,然后让学生讨论面对这些环境问题,日本采取的解决方法。由于是日本现行的策略,所以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面对人多地少,日本的解决方案为一定规模的填海造陆;面对资源匮乏的问题,日本一方面大力从外界购买矿产资源,做必要的资源储备,另一方面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注重垃圾分类、开发与恢复结合等,以此从资源小国变为“资源大国”;而面对多地震的问题,日本的解决方案其一是建筑物特别注重抗震,二是每个小学都开设防震课程,注重抗震教育。这样,教师在讲述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人地关系影响,不仅能让学生对该区域有更深刻的了解,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其他区域人们该采取的办法。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区域认知素养将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读图教学和过程教学,结合地理综合思维、人地关系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精确且全面地了解区域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并结合高考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为高考做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志军.例析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测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5):61-63.

[2]林达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65-66.

[3]陈红.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2):23-25.

推荐访问:认知 养成 区域 策略 高中地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