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考试题命制

作者:jkyxc 浏览数:

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分析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首先必须具有文化基础,才能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其次是学会自主发展,才能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再次是积极地进行社会参与,才能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最终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落实了立德树人的任务。

中考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尤其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大力加强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演变;由此从考察历史知识到学科能力再到历史素养,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现在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考察,使初中历史教学所惯常采用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已基本失灵。

今后的历史中考命题将继续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考查方向,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的取材将更加广泛,倡导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性思考,通过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这与命题依据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将唯物史观历史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理念融于试题的设计当中,注重从新材料中开发新情景,从新情景中寻找新视觉的设问”“坚持立德树人,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为核心价值取向,强化价值观引导”是一致的。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用联系的观点研究历史。

如:(2017年广西桂林·11) 8世纪前半期,法兰克王国实行改革: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作为采邑分封给中小贵族,接受采邑者必须宣誓效忠,并承担自备马匹、武器应召出征的义务,否则采邑即行收回。这一改革是指

A.大化改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明治维新 D.农奴制改革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予以解释。

二、历史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指的是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主要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要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在中考复习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要识记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从时代背景出发,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理解其具体的内容,并能够以“理解之同情”态度,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去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如:(2017年广西来宾·8)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海南岛属于

A.自贸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空间概念的掌握。

三、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方法,是指对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史料进行辨析,并据此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具体有以下要求: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主要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视觉图像)、口述史料、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要学会正确区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判断出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差异;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因此解答此类历史试题时要注意从多种渠道获取有关的史料;能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历史信息;能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进行评述时,能对史料進行适当的取舍;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能规范地引用史料。核心就在于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形成综合判断。最后达到能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获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如:(2017年四川自贡·3)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开放与交流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玄奘西行 ②鉴真东渡 ③设市舶司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用史料佐证唐朝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而①③④史料可以证实这一结论的。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历史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就是使过去的人和事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其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离开了事实和对事实的陈述,史家就无法展开论说,无法形成解释。阐释事实的意义是解释的基本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学会区分史实、史论和史识;认识到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叙述的差别,并从多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加以看待和评判。为此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指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敘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如:(2017年广西来宾· 9) 美国记者芭芭拉·沃尔特在回忆录中说:“尼克松总统说过,中国之旅意义不亚于登月。” 这一评价的依据是因为此次访华

A.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使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解决了久悬未决的台湾问题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选项A可以解释尼克松访华尤如“登月”打破以中美关系对峙局面。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价值观,指的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情怀,充满人文关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与中华民族的乡土观念、家国一体、民族自强、精忠报国、和谐共存、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和行为准则是相互契合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各种救国思想与方案、“家国同构”、国家主权与统一等内容都属于家国情怀的范畴。

如:(2017年黑龙江牡丹江·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欧洲人对黄金和东方商品的追求,促成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6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汹涌地向东方泛滥,而中国就成了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觎目标。葡萄牙人使用卑鄙奸诈的手段窃据了中国的领土。……英国殖民者和中国人初次见面便使用了后来所惯用的炮舰政策。

——选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宣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多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随着1999年12月20日的到来,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据彻底结束。

——选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葡萄牙人窃据的“中国领土”指的是哪里?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英国用“炮舰政策”于1840年发动了对中国的哪次侵略战争?又通过哪一条约割占香港岛?

(3)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是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被日本窃取的?宣言中的规定又是在中国哪次反侵略战争胜利后基本实现的?台湾与祖国分离的现状是哪次战争造成的?

(4)材料三反映的史实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一年”指哪一年?

(5)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爱国统一的家国情怀。

综上可知,学生必须拥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类试题,在历史中考中就会战无不胜。

推荐访问:浅谈 素养 学科 核心 中考试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