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教师智慧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jkyxc 浏览数:

案例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本市重点中学,学生性格活跃,勇于发言。平时上课笔者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殷切的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尽量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探讨问题,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因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能被激活,才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学生敢于发言提问,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如在高一地理“岩石”一节 “组成岩石的矿物”及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农业”一节 “中国的小麦”教学环节中都出现了课前无法预料的细节。

教学实录

实录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开始时本节课进展非常顺利,对教师讲解的化学元素以单质、化合物的形式构成矿物,矿物又构成矿产和矿石等内容,学生非常活跃,都能接受、理解,于是笔者继续讲解。

师:矿产含于岩石中,含有矿产的岩石叫矿石。(学生点头表示接受,但有同学举手,于是笔者示意他站起来发言)

生:老师,矿石和岩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师:矿石是一种特殊的岩石,矿石与岩石具有相对概念,矿石只不过是含有一定量有用矿物的岩石。(学生得到答案,满意的坐下了,又有一名同学举手示意)

生:老师,那么矿产是不是岩石呢?

师:(教材上只有这样一段文字“含有矿产的岩石是矿石”,并未对矿产是否属于岩石做出表述,课前没有想到课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未作充分的准备)这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接下来同学可以讨论,根据刚才讲解的内容,能否得出结论?(气氛相当热烈,有同学要求发言)

生:因为矿物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矿产,所以矿产是一种特殊的岩石,比如煤。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认为如何?

生:我同意!

生:我反对!

师:反对的同学请选出一位代表。

生:老师,石油是不是矿产呀?

师:当然是了。

生:那么石油是岩石吗?

师:对呀,石油是不是岩石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甲:岩石都是固体,石油是液体,所以石油并非岩石。

生乙:含有矿产的岩石是矿石,但并非所有的矿产都是岩石,所以石油并非岩石。

生丁:也许并非所有的岩石都是固体呢?

……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讨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那就是并非所有的矿产都是岩石,如石油;但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大理石。

实录二:“中国的小麦”

师:我国的小麦主要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那么,冬小麦和春小麦在播种季节上有何区别呢?

生:冬小麦在冬季播种,春小麦在春季播种。

师:同学们,我国的小麦主要种植在北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所以冬小麦不是指“冬季”播种,而是指“可以越冬”的小麦。(学生释然,从而改变了思维角度,得出了正确结论)

师:春小麦春季播种,秋季收割,可谓春华秋实。那么,冬小麦什么时候收割呢?

一学生大声说:我们这里不种植小麦,哪里知道?

(全班大笑……)

师:这怎么办呢?(其实南方也种植冬小麦,但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们班里有没有来自北方、家里种植小麦的同学呢?

学生齐喊:郑跃!郑跃!

师:对呀!(作恍然大悟状)我们班的郑跃同学就是从种植冬小麦的地区来的,欢迎他来给我们介绍冬小麦的生长过程。

郑跃:冬小麦……(通过该同学的介绍,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师: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主要表现两方面:空间上,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南方,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时间上,冬小麦秋季播种、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案例反思

1.因势利导,化弊为利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机会,往往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就会急得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不要完全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因势利导,顺着发生的问题去启发学生。在“组成岩石的矿物”教学环节中,课前并未预测到学生会有如此多的问题,在问及矿产是否是岩石时,手中也捏着一把汗,幸好教师面带微笑考虑对策,把学生传过来的“球”又传了回去,步步引导,最终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当时教师不是因势利导地采取上述方法,而是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教材和参考书都未提及,等老师翻阅资料后再给大家答案。”这样的处理就逊色多了,一是暴露了教师准备不充分,二是教学显得不紧凑,三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冷静理智,釜底抽薪

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对一些抽象概括性结论的回答往往不一定正确,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结论,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会不知所措,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冷静,面带微笑,不立即肯定与否定,要给学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预料”的印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迅速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其思维过程的起点入手,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转变思想。在提问春小麦与冬小麦的区别时,学生不假思索,回答“春季播种的小麦为春小麦,冬季播种的小麦为冬小麦”,这样的结论显然不能用“不对”否定了事。这时,教师应从学生分析问题的起点入手,挖掘其错误根源,根不在了,错误也就无立足之处了。学生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对北方的自然条件、小麦的生长习性了解不多,加上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所以,教师应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北方的气候特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生态习性差异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处,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如果断然否定,可能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减弱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环节不流畅。

3.将计就计,化解窘境

课堂上喜欢出风头、恶作剧的学生,有时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并以妙语回应。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要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问到冬小麦的收割时间时,有出风头的同学说:“我们这里也不种植小麦,哪里知道?”引起课堂哄笑。其实南方也种植冬小麦,但教师可顺其话意,引出河南的同学来讲述自己的见闻,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

推荐访问:地理 智慧 教师 教学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