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电台长篇节目技术性改编工作与再创作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小说连播》节目,50余年来,象棵长青树,一直很受听众喜爱。这门听觉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

关键词:小说连播;节目

《小说连播》节目中的小说,与写给人看的小说相比,除了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具有更大的优势外,节目编辑选好书后的精到改编,即做好、做足案头工作,也是取胜的关键。

笔者以为,改编小说,不仅仅是要做一些过硬的技术性处理,更高层次的标准应该是:再进行一次更完整的艺术创作。

也许是因为评书历史悠久,历来许多炉火纯青的艺术家,对评书改编做了大量的总结和探索,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了受众的承认和喜爱,因而,评书的改编是一种再创作的观点,已经得到公认;而作为相对年轻的“小说改编”,却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有人认为,都是当代人写的书,不用改,照本宣科就行!

小说改编,虽不象评书那样“总需添枝加叶,发展情节,把故事说得格外生动活泼”,可小说也有只提供故事,需要适当增补,才能使之生动活泼,吸引听众的先天不足。倘若不好好的下工夫改编,只去“照本宣科”的播出,肯定断难达到感人效果。

再创作,总是多方面的。要将写给人看的小说,改编成播给人听的《小说连播》节目,将眼看的文字转换成有感有情的声音符号,将视觉想象转变为听觉想象,既使听众得到启迪和审美享受,又使一本只供阅读的小说具有了连续可听的品格,这一变化过程,无疑就是长书编辑的再创作。这当然要下一番功夫的,也决不是仅用“表面的技术性处理”,就能概括的全部内容。

表面的技术性处理,当然是必要的。为了加强某些艺术效果并向听众传达出来,可以将其看作是为艺术效果服务的手段。因此,在进行“长篇小说”改编工作中,不管是为了小说的主线突出,还是为了播讲时加快节奏,抑或是为了使听者印象深刻、完整,将小说中同一性质的文字“聚在一起”; 或为了留下一个悬念,将整部作品以“讲或集”一一截开;或者为着播讲方便,把语言“改写”得具有韵律美等一系列的技术性处理,都是为了把握小说的整体风貌,传达给听众一个最佳的听觉艺术形象之目的的服务手段。

这里,最重要的是树立起艺术形象!

而要做到这一点,长书编辑,首先要树立起自己的完整艺术形象观。按习惯看法,一般意义上的小说,都有细节描写、人物活动、故事结构、以及蕴藏于这些因素中的主题思想等。如果我们将小说的主题比作脑子,小说中的人物活动看作心脏,情节视为骨骼,细节喻为血肉,那麽,要使形象丰满、运动起来,长书编辑,就必须具有再创作的头脑,具有对原小说的总体把握,具有对艺术想象的再思考、再设计。因此,了解原作背景,明确原作主题,把握原作人物,熟悉原作故事情境等,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长书编辑,不仅应当真正“吃透”原作,甚至应当比原作者站得更高,体会作品更深。

只有具备了这种再创作的思维,然后再进行具体、细致的改编工作,才会改出具有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的“长篇小说”;经如此改编后播出的《小说连播》节目,才更容易受到听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我以为,长篇小说的改编和评书的改编一样,都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都必须下一番功夫;而先期树立起听觉艺术形象,再做深层次的或技术性的改编工作,才会成功。

而这些“改编”,若用文字呈现到纸面上,就是编辑的案头工作。以风靡世界的冒险(悬念)小说《印加宝藏》的改编为例:

作品概略:16世纪初叶,印加国王下令埋藏了一批巨额珍宝。20世纪末期,这罕见而无价的宝藏,引得各色人物竞相出动,拼命寻找。 《泰坦尼克号》的作者、被欧美文坛誉为“冒险小说之父”的克莱夫·卡斯勒,在他的新著《印加宝藏》中,将神秘的古文明,恐怖的毒咒语,贫瘠的大沙漠,危机四伏的地下河探险,九死一生的夺宝奇谋,以及人类智慧与体力极限的挑战等,结构得精妙绝伦,从而使其作品极富娱乐价值,连夺《华盛顿邮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并被译成40多种语本,在7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选书思考:咱们国家已经WTO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之后,对精神文化消费品也就有了求新、求异、求奇、求乐等新层面的审美需求。客观地讲,在满足受众这类需求上,电视比广播出手早,动作快,成效显著。因此,将世界级大手笔的名篇名作,尤其那类已在多国畅销的作品改编成长书节目,大概是一种很有探求深度的选择。同时,广播节目的日渐商品化,特别是势必要来临的传媒市场化、产业化运营,也为这类节目和长书编辑,提供了施展才智的广阔空间。此外,该作品的字里行间,如花瓣一样地散落着人类共同珍视的正义与信念、坚毅与勇气、友爱与真情、幽默与机智、质朴与善良等至纯至美的底蕴,读来听来,均陶冶情操,完美品格。

这就是我选中并改编外国文学《印加宝藏》的初衷。

编辑札记:《印加宝藏》,是个题材新奇、情节紧张、悬念丛生、环环相扣、神秘刺激、轻松通俗、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大部头作品。为了将这好看的小说创造性地转化为好听的节目,我确定了这样的改编思路:以破译蒂亚波罗金甲(其上的图形刻录着印加宝藏的埋藏地)、解读德雷克绳结(印加人没有文字--这一直是个极大的谜--记事的唯一方法是绳结语--德雷克绳结就记载了埋藏印加宝藏的整个过程和确切位置)、寻找蛇头虎身生有双翅的石雕怪兽(传说中的印加宝藏守护神,其基座下有到达宝藏的暗道)为主线,以历险、寻宝为烘托,按欣赏主体即受众的收听习惯 ,重新结构故事,让听众在戏剧性愈来愈强的情节发展中,不断得到休闲、娱乐和艺术享受,力求达到:讲的虽是远古文明,但听起来却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预期效果。

案头工作:《印加宝藏》近45万字,做节目显然过长。西方作家又有诸多异于东方文人的写作规律,这也同国人的收听习惯有悖。为此,我本着既保持作品“原汁原味”,又满足大众口味的原则,进行了——

☆剪枝強干。剪掉了旁支情节和巧合事件,删除了冗长的心路剖析和大段的疑有卖弄意味的表述;不要了专业性、学术性过强的文字。经过这样的删节,既精粹了故事,又增强了可听性。

☆串动章节。将原书篇章,拆分打乱,整合重组,另排新序,只为了衔接连贯,情节紧凑,收听方便。此外,还将整章删掉里的部分内容后移,从而使该页内容,更加充满灵异气氛,更加好听耐品。

☆承前启后。对上、下章之间难以接续的,均根据内容需要并考虑原译著行文风格,加写了串联语。(如各章头、尾)

☆拾遗补缺。因以悬念扣书而造成一段节目开头突兀的,补进了前段的缩写内容(如445页红铅笔标示处),此乃拾遗。对印加帝国的历史和印加宝藏的丰硕,多数听众不太熟悉,而原著又缺少这方面的铺叙。我翻阅资料,终从美国依阿华大学人类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詹姆斯·库克博士的新著《爱多拉都:为冒险家而存在的黄金国》和美国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长期客座教授杰西·苏珊娜博士所著的《印加帝国探秘》二书中,查到了相关介绍,结合《印加宝藏》的几许描述,创作 了一段与其接轨相吻的内容,揉合到书的开头里(请见该书正文前的手写稿),是为补缺。尤其是这“补缺”,使节目的开篇之段更具吸引力,既为全书埋下了多处伏笔,又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

☆洋为中用。至于将欧美作家多用的复句形式简化成汉语听众习惯的单句形式,页页可见,不再赘述。

☆勘正校误。印加人没有文字,对此史有公论,本书中也有肯定的表述。然而,对蒂亚波罗金甲的描写,(多处是上面有“图像符号”或“图形记录”),却出现了既错误又矛盾的译文:如271、272页的“表意文字”,299页的“刻字”,331页的“字面上”,333、337页的“象形文字”等。改编时,均统一为“图形记录”,或依上下文需要,偶尔也用了“图像符号”。另外,如651页的可尔瓦雷兹,应为阿尔瓦雷兹;649页约瑟夫·哈根,应为乔·哈根;668页阿罕布拉号,应为阿尔罕布拉号。

做过前述案头工作,尤其是经过王波、闻佳、关英、于北疆等的二度增色,欣赏效果才像反馈回来的信息那样:“收听《印加宝藏》,能够得到纯粹的放松和休息。”

由此,也坚定了我们的一个信念:听众的爱好,也在于我们的培养和引导。

推荐访问:再创 长篇 改编 电台 节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