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郭德纲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jkyxc 浏览数:

2005年冬天,“郭德纲”这个名字一夜之间蹿红了大江南北。“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成了年轻人的新时尚。郭德纲的相声迷自称为“钢丝”,而资深“钢丝”则自封为“不锈钢丝”。中国的大众传媒,更是破天荒对这位从小剧场走出来的年轻相声演员进行了集中报道。

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总想占点儿小便宜、总想使点儿小坏的小人物。还有那些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家什物件:炸酱面、驴肉火烧、300路……不定台下哪位观众就是刚刚美美地吃了一顿驴肉火烧加炸酱面,坐着300路公交车花20块钱来看郭德纲演出的,听到他在台上的“白话”,怎么能不发出轻松会意的笑。近来,这位相声界的“超级男生”更加如鱼得水,但是在接受采访时,他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辛酸历程却也是唏嘘不已。

打牢基本功

1981年,郭德纲8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学的是评书,第一位师傅是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评书并不像他在舞台下面看到的那么有趣,每天早上师傅还没有醒,他就得起床收拾屋子、沏茶,等师傅起床教他背段子。段子学得差不多了,郭德纲就得开始自己练。每天早上四五点,他都会去河边喊嗓子、背段子、唱曲子,等到晨练的老人来了,他就可以“下课”了。这一喊就是3年。

接下来的几年里,郭德纲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跟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没有拜师,一直学到15岁。

“传统相声需要七八年童子功。”郭德纲说,“所谓‘说、学、逗、唱’,其实光‘说’就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又包括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批’,要会《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念’的内容就是《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要会的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

学了五六年,郭德纲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登台的机会——“天津消夏相声晚会”。说是相声晚会,不过就是在游乐中心搭一个露天台,扯个横幅,再支上两个话筒。郭德纲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就上场了,表演《五行诗》。第一次站在台上,郭德纲放眼望去,台下几百人,有吃东西的、打手机的、聊天的、走动的,就是没有看他表演的,他突然目光扫到舞台右边角落有一个大胖子,留着小平头,戴着宽边眼镜,坐在轮椅里,一直冲他笑,郭德纲也没管他究竟为什么笑,“反正他就是对我笑了”,郭德纲像抓到根救命稻草,干脆直接对着他说完了这个节目。还好,直到他下台,胖子还一直冲着他笑。

现在,德云社每场都是客满,一票难求,但郭德纲一直很在意自己“10年扎实的基本功”,虽然严格说来,他在天津学艺的时间是7年,截至他上北京寻找出路。

试剑北京城

1988年春,15岁的郭德纲跟着一个朋友去北京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他不知道,他们和千千万万进京的人一样,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北漂”。朋友在团里有些关系,两个人也还算顺利地考上文工团,偶尔也能去四川、河南演出。

“有个正式单位,有固定薪酬和住所,定期有演出,慢慢积累些关系,认识几个大腕,跟着上电视、上晚会,每个月能收入万八千的。”初到北京的郭德纲对未来的想象也不过如此。

郭德纲没有想到,一年之后的1989年,就在他的人事关系马上要被调入全总文工团的时候,北京市统一规定:外地户口必须返回原籍。郭德纲没有例外地被“打”回天津,分到一个文化单位接着搞曲艺。

6年平淡、无聊的生活后,郭德纲决定二次进京,想象着能找回一些“圈子”里的关系,所以信心十足地在前门大栅栏的一个小旅馆里开了个床位,15元一天。“找到关系就搬过去”的想法现在看来太幼稚,五六天过去了,他的“关系”并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我又不是来住旅馆的”,郭德纲灰溜溜又回到了天津。

后来,他开始改行做生意,只不过做什么赔什么。生意不成又开始唱戏,跟着戏班子到乡下演出。一次去河北省文安县演出,演员都借住在老乡家,当地的水碱性很大,唱戏时演员的脸上要化很浓的妆,到卸妆的时候郭德纲才发现,用这水根本洗不掉,只有带着花脸睡觉。第二天只能在旧妆上化新妆。这样,油彩在脸上反反复复地涂抹,没几天,郭德纲的脸就被折腾得又红又肿。

“在这里吃苦还不如去北京吃苦”,郭德纲打定主意第三次进京,这时是1995年。这次郭德纲做足了准备,青塔、大兴,哪里的房子便宜他就住哪里,只要有演出的机会他就上。最终他找到了一个沙子口的小京剧团,对方答应每月给他1000元,“最起码能有钱吃饭了”。但戏唱了两个月,他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找对方理论,得到的答复是:“要钱就接着唱,不干也可走人,但之前的2000元也别想拿到。”郭德纲只好接着唱。有一天演出晚了,公交车没了,他打不起车,就从市区走了20多公里,徒步回到大兴的出租屋里。

影视圈转运

连郭德纲自己也没想到,转运是从影视圈开始的。当时,北京给他的印象是“人人都跟央视有关系”。他认识了一些“自称是央视编导的人”,开始谈剧本、写策划。经常是自己的剧本写出来了,对方才拿着剧本去找赞助,电视剧《非常档案》和《正德皇帝下江南》就是他的手笔。他还做过民间艺术、美食等节目,拍过果汁广告。郭德纲对影视圈的印象是,“比相声圈好混多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北京南城一个茶馆,看见一帮10多岁的小孩儿在说相声,他一时兴起也站到了台上。小孩儿问:“你也学过相声?”“我也学过!”郭德纲说。这句问话他等了好多年。

玩儿票让郭德纲发现,相声是有市场的,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找到了另外两位相声演员张文顺和李菁,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始在北京的茶馆里说相声,就叫“北京相声大会”,听一场10元。

创业阶段几乎任何事情都不顺利,郭德纲说:“最惨的一次,我们给一个观众表演。寒冬腊月,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是站在门外喊人进来,好不容易有个人进来了,可能只是想进来暖和一下身体,台上演员照样有模有样开说,说不到一会儿,这个观众的手机响了,演员就停下来等他打电话,那个人也不好意思很快地讲完了,我上来跟他说:‘你得好好听,上厕所也要给我打招呼。我们后台的人可比你这儿多多了。’”

郭德纲推行“一个人也得演”的方针时,并不知道原北兵马司剧场经理袁鸿也在台下的观众当中,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让自己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成为新闻主角。

2001年袁鸿正在筹备做台湾赖声川的剧场相声,想扩展到海峡两岸相声交流上去,于是袁鸿开始留意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断断续续看了两年郭德纲的剧场相声之后,袁鸿推荐郭德纲参加了电视台举办的“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郭德纲为符合“电视相声”标准,花了一个小时创作了《你好,北京》参赛——这是他的相声第一次跟电视走得这么近。

2004年10月,郭德纲没想到自己参加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不但是传统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专场不但扩大了郭德纲在资深相声迷中的影响,还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开心茶馆》节目看中,在电台开始了专场连播。

“我很欣慰。”郭德纲出场时喜欢用这句口头禅。2004年10月以来,他的确很欣慰,呆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的牌子。

从30元到30万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两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固定的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这就是成绩,大家也都不指着这点儿钱活。”郭德纲回忆道。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郭德纲告诉记者,德云社目前能上台的演员有39人,行政人员六七人,一场商业演出的出场费也已达到30万元,甚至更多。这与几年前一场演出每人100元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如今德云社大部分演员也都以演出相声为职业,每个月的收入足可以支付家庭开支:王文林、邢文昭等老艺术家的出场费比过去翻了一番;李菁如今依然被称为德云社的少班主,2006年还按揭买了房,全部工作都放在了演出和管理德云社上;于谦也推掉了所有的影视活动,全身心投入德云社的演出……

“10年风雨历程,就一直坚持着,从没想过放弃?” 面对记者的问题,郭德纲低头想了想:“从来没有。相声是我的命!”郭德纲答得“咬牙切齿”。

郭德纲说,相声一定要与时俱进,现在,他有自己的网站、BBS,自己做版主,他的段子因此糅进了大量的网络笑话、短信段子等时尚元素。2006年,他又成立了相声辅导班,出光碟和在北京的高校演出。此外,他还在运作相声剧,他觉得相声就是要多条腿走路。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郭德纲寄语《同学少年》的读者们:“希望大家一定好好学习,否则就会像我一样‘没出息’,当年吃了那么多苦,我现在很希望能够再次回到校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样的机会,学好本领,将来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大显身手。”

(责任编辑缴健)

推荐访问:是怎样 郭德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