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漫谈中学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作者:jkyxc 浏览数: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样化

参加工作以来,每每和学生谈及语文,总会听到诸如“语文有什么好学的”、“挺简单的啊”之类的话。在部分学生眼里,语文就是课上埋头苦记笔记,课下读读背背,既没有理科的挑战性、成就感,又没有常识科的艺术性、趣味性。长期以来,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让语文变成了一个只注重训练学生识记、分析、运用语言的学科,而忽视了它也应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课程。原本充满灵性和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沉闷、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了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为了转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可分为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语言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是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第一步,也为后面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解读打下了基础。文学常识则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方面,它的学习不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扩充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文学修养的必要储备。

根据语言基础知识的特点,设计了“火眼金睛”,“真伪难辨”形式,对易写错读错的字词进行比较学习,强化学习。“你演我答”,“词语串烧”环节则对词义,语言运用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文学常识的学习采用了评书,“百家讲坛”等形式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时代环境。如学习八年级“爱国情怀”主题单元时,涉及到了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学生就结合南宋的历史和三位诗人的身世经历了一期名为《风雨飘摇话南宋》的“百家讲坛”,对整个单元的文学常识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而学习《出师表》时,学生则采用了评书的形式讲述了蜀国和诸葛亮的相关故事。因为形式的新颖,不拘一格,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展示自我的热情也很高。他们课前主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小组间又合作组织材料。课上大家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做到了信息的归纳总结,交流共享,而且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和习惯也得到了培养。教学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读书文摘卡”是一种把基础知识完全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习形式。七年级的“走进图书馆”学习,让我们接触到了读书文摘卡,它的样式灵活多变,内容也很随意,可包括:题材、书名、作者、字词、内容摘抄、感悟等等。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课前综合性的预习课文,也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复习材料。

一次朱自清《春》公开课,学生课前认真地做了读书文摘卡,设计的栏目不仅包括了常规的字词、文学常识、好词佳句、阅读感悟等,更有部分有心的同学结合“春”的季节特征,画了精美的图案,课上为了展示自己充满思想和内涵的设计。孩子们热情灵动的交流知识,连平时不善表达的同学在班级氛围的感染下也悄悄地举起了手。下课前,班长更是提议全班将咱们特色的卡片送给听课的老师。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不再被同学们所厌烦,反而成为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将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快乐的消融着,自信心的树立也在无声无息中滋长着。

二、文本教学

对文本的解读大致可分为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两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还要是个良好的“朗读者”、“表演者”,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学作品的音韵美,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来。但是教师要想一个人演好这出“独角戏”是很困难的,所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把教师从这些角色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给他们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一系列诸如文章内容表演,相关影片或视频的观看,生活实际的探讨等形式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多元化、创造性的去解读文章,摒弃了教师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如《七颗钻石》的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课上,我请同学们选择五次变化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一次,小组合作,情景再现。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才艺潜能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文章内容,小组合作去设计和演绎,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配合动人的肢体语言。“朗读者”、“表演者”、“探究者”、“学习者”,这一系列的角色和任务都由学生亲自完成,而老师只是这节课的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引领着课堂内容的进程,艺术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时,我给学生看了电影《暖春》;教《明天不封阳台》时给大家播放了保护动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教《枣核》时给同学们播放了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性的解读知识并把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很好的实现了。

三、习作学习

传统作文教学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作文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几周后作文发下来时,学生对自己作文的记忆和兴趣已消耗殆尽了。再则,作文教学也轻视情趣,忽略学生情感的激发,只是重视习作的形式,一开始就提出高要求,什么“选材典型”、“中心明确”、“结构清晰”等,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种无情境创设,又不考虑学生日常生活,情感体悟的任务式教学,使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抓耳挠腮,瞎编乱造,久而久之,就对作文逐渐没了兴趣和欲望,甚至怕写作文。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不同要求的习作,我采用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是“说真话,抒真情”。习作前我让学生玩改良过的“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下作业的包袱,敢于说,愿意说,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作文的材料慢慢的被收集起来。动手写作的时候,我也不提出空洞的、高标准的要求,只告诉学生刚才游戏中怎么说的,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这次的作文就算优秀。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写景需要观察,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出真实的好景物来。而学生单纯的坐在教室里凭借以往的记忆死命的拼凑,很难写出真实的东西来,所以,我把孩子们领到了校园里。让他们自由的走动,随意的选择自己钟爱的景物:天空、花圃、阁楼、图书馆、竹林……一切景物都在学生眼前,直观而生动,而且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轻松的让自己的想法流淌。

四、口语交际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用口语工作、学习、交往。好的语言表达不仅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文化修养,还能提高成功的几率。但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交流。这一方面与他们的性格和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对此方面训练的缺失。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消极的去接受,缺乏开口表达思想的机会和自信心。

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定期辩论赛、课前一分钟演讲、课本剧排演等形式。如我们班级有每个月一次的辩论赛,有语文课前一分钟的小演讲。选题和内容只要健康、有积极意义就可以。同学们平时繁重学业压力下的苦闷,疏于交流表达的压抑都可以从中释放,学习、减压二不误。再则,我们还会在庆祝重大节日时排演一些名著选段,比如《骆驼祥子》、《智取生辰纲》、《三国演义》等。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下,让语文成为不仅仅是滋养我们成长的必要学科,还是我们释放天性,追求创新,展示个性自我的平台。

五、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是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但以往的语文作业只是停留在单一的一课一练,写写抄抄上。任务量大且有重复交叉。更让学生厌烦的是各种考试前铺天盖地的试卷,无筛选,无质量,自然也就只是负担,教师想要的效果并不是多理想。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布置方式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灵活多变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尽量设置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检查,全方位联系实际的扫描,缓解学生粗制滥造,甚至抄袭作业的恶劣习惯。

简单的举两个例子,教学“民俗风情”主题单元,我让学生小组动手自制了一期“家乡风俗”的手抄报;“多彩四季”单元,学生办了一次多彩四季的画展;教“至爱亲情”单元,让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说说平时说不出口的心里话;教“人与环境”单元,让学生开了一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实现了多样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语文课堂也只有实现了多样化,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喜爱的母语课堂。

推荐访问:漫谈 多样化 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