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互联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省域操作模式设计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互联网+”是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历程和领域研究的丰富积淀,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难点问题,从两条线索设计、三个研究板块和四项具体措施这几方面详细论述了对“互联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省级战略设计。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的新模式,是校长培训转型与升级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模式设计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006—04

一、“互联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背景论述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引领者,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乃至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校长作为已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其专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共识。

专业化是社会学概念,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对校长个體而言,校长专业化也被称作“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

由于我国“教而优则管”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多数校长出身于教师,没有接受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其专业化道路不似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员那样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因此,培训在校长专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础性、普及性、补偿性和引领性的特点,使得科学系统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捷径。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方面,已经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线下培训,在互联网环境领域还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每年吉林省有2000名校长参加该项培训。

因此,本研究以《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为指导,以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提升为目的,基于笔者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历程和领域研究的丰富积淀,分析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影响因素,梳理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新形势新环境下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分析

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校长自身的主观原因,又有我国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及管理体制的原因。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角度来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与培训配套的保障机制,缺乏具有制约和激励功能的动态的驱动机制,因而势必会影响培训质量,限制校长专业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教育部宏观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的校长管理体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校长参加培训的评价、考核制度,易导致校长参训动力不足,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将参训视为一种行政安排,并非自愿。上述原因极大地影响了校长参训的积极性,势必影响到校长的专业发展进程。

(二)工学矛盾突出。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很难长时间离开学校接受培训,导致很多校长因工作原因无法参加培训学习。

(三)培训师资队伍规模有限。专家的时间精力和知识结构有限,而形势快速变化,难以完全适应校长培训的实际需求。

(四)个体自身发展视域狭窄。通过对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的考查和评估,可以发现,视域狭窄是制约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五)互联网应用尚未成熟。长期以来,互联网广泛地应用于教师队伍,研发了相对成熟的网络平台环境和课程体系。而对中小学校长这部分相对少数的群体还没有建设完备的系统。依托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开展的全员校长远程培训,课程内容总体上注重理论性、系统性,过于统一,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有些内容缺乏时代感,尤其缺少适应吉林省省情的教育现实问题的课程。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现状,应该考虑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领域的工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三、省级操作模式的两条线索设计

一是通过“互联网+”专业平台,完成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和职后发展培训。建设好吉林省中小学校长的“互联网+”生态环境,让每个校长都拥有专业平台的账号,平台以优质的形式,提供优质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空间,云计算等“互联网+”前沿技术,为我省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做好引领和保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领域,与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是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与“互联网+”环境的数据挖掘,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评估。“互联网+”引入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带来不同的变量。“互联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模式研究能够深入分析中小学校长这个群体的特性,挖掘其专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和实施痛点,为新环境下实现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四、省级操作模式的三个研究板块

(一)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本体研究

本板块力图突破的难点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领域设计。讨论的问题包括社会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育责任,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指向与核心问题,中小学校长走向教育家的成长路径。

这部分研究将以《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为依据,深度解读校长专业标准的六大核心领域——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同时,也关注从网络时代、文化视角、行政决策、教育家成长、女性领导与终身学习等角度来丰富解读其内涵。

這个研究板块主要针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此分析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改革历程,校长群体特殊性等多个领域进行现实梳理与智慧判断。这部分将成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是之后平台建设的核心思想

吉林省的省域操作特色是加人“教育家办学”的主旨,围绕教育家办学的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实践、表现、本质、追求、职业、人格多个视域开展讨论,并将基于深度的阐述与分析,探索现阶段中小学校长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引领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本板块力图突破的难点是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编排,融合了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方式设计。讨论的问题包括分析对比已有的各种培训模式,分析利弊,分析针对成人的学习规律,分析现阶段中小学校长的群体特点。

好校长、专家校长、教育家校长的产生,需要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校长培训来助力、支持、激励。有效的校长培训工作有利于促进校长走好专业化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帮助校长提升、发展成为教育专家,有利于主力校长发展、超越成为教育家。

中小学校长是特殊群体,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高层性等特殊性,需要高站位,高水平的培训方式设计。

(三)中小学校长网络研修环境研究

本板块力图突破的难点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途径及管理方式设计。讨论的问题是专业平台的架构和功能设计,如何最大程度实现面向用户界面友好。

在教育领域中,关于网络研修环境建设的必要性等问题早已被广泛讨论和反复论证过。当前阶段,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网络研修平台和环境已经是层出不穷,但是对中小学校长这个群体,却相对少有环境搭建。尤其在省域操作领域,还没有成熟的网络研修环境。因此,针对现阶段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发网络研修环境,是引领和支持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撑手段,是校长培训转型与升级的积极尝试。

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过程,互联网要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这个过程结合起来,挖掘数据,高效、创造性地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管理和评价。

五、省级操作模式的四项具体措施

(一)研发中小学校长的“互联网+”专业平台

根据吉林省的实际需求,研发我省内的“互联网+”专业平台。挖掘我省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求,运用前沿互联网技术,设计平台数据架构,划分板块和栏目。本平台将实现课程超市、工作坊研修等丰富功能支持,同时提供研修工具和培训工具。在数据的采集上,记录工作流、培训流、学习流,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反馈分析中小学校长的需求、习惯、思维特点,结合在线学习行为,评估学习效果。

(二)规划实施“互联网+”环境的课程体系及资源建设

研究设计课程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结构,建设课程体系和资源。从已有的教师互联网专业平台来看,课程内容建设已经成为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网络课程的结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行怎样的设计,才能够适应全新的环境和学习需求,是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

在省级操作层面上,课程设计将遵循短、小、精的原则,体现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迭代思维和跨界思维,实现课程内容简约化、课程组织碎片化、课程体系迭代化、专家社区化。

课程内容包括案例教学、理论研修、实践管理、科学研讨、互动交流、梳理反思等丰富板块。课程技术表现形式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方式呈现,可以直播或录播。课程内容领域涵盖讲座、访谈、教研活动、现场会等各领域,关注引领性研修资源、辅助性研修资源和生成性研修资源的广泛积累。

(三)建立“互联网+”环境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相关制度

1.制定政策、建立法规给予保证。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任职资格培训,实行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

2.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校长培训”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通过定期开展在线需求调研,确定研修主题、课程规划与设计、在线答疑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力争更好地实现按需施训,建立校长培训学分管理制(包括线上及线下),规范校长的参训行为。

3.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为了保证培训在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中的效果,可以引进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评估原则和评估环节的主要标准,可参照这些原则和标准,制定校长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结合学员网络匿名评价,更好地推进校长培训的发展,以确保校长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专业发展组织方式

1.大规模校长培训采取班级管理制。开展大规模校长在线远程培训时建立虚拟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通过评选优秀学员、先进班级体等方式激发校长的参训热情。

2.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校长在社区可以分享知识、案例、经验,每位最少要讲一次课,体验做专家的感觉。增加培训体验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每位校长都成为专家参与其中。

3.设立吉林省名校长网络工作室,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名校长及其工作室成员将自己的先进管理经验、教育故事或工作困惑在网络工作室中分享,省域内的校长可以通过名校长网络工作室近距离与我省的优秀校长进行互动、交流。

4.依托互联网数据分析技术,推进以研促培。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校长培训需求、学员们的在线学习行为,评估校长网络培训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可心]

推荐访问:互联网 中小学 校长 模式 操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