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特色化专题展览的策划研究特色化专题展览的策划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做特色专题科普展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做特色专题展览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以贵州科技馆“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为例,从展示策划、环境策划、部分展品策划、展示效果几方面来论述,最后总结出经验做法。

关键词 特色化;专题展览;策划;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47-02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技馆建设的重视,国内科技馆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建设水平和标准也越来越高,展示内容的建设成为了科技馆建设的重要部分。口味越来越高的观众对在全国各个科技馆都能看到的千篇一律的展示内容没了热情,反而更加青睐有特色的主题或专题展览。

为此,根据观众的需求,2013 年5月,贵州科技馆在“嫦娥三号”发射前夕策划了“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展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科技成就,目前是国内第一个讲述中国月球探测的专题展厅。

1 为什么要做特色化专题展览

1.1 做特色化专题展览的背景和意义

科技馆展厅面积有限,不可能系统完整地介绍多学科知识,观众参观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逐一理解展览所传递的科学知识。因此大而全的展示思路在科技馆中并不适用。随着对科技馆展教功能的研究与发展,国内科技馆的内容建设也已逐渐转变思路,初步形成了“以主题为核心”取代 “以展品为中心”的设计态势。

1.2 国内外科技馆做特色化主题展览的现状

国外科技馆、科学中心在逐步走向展教内容主题化或专题化,例如,在日本东京已经有了一座较传统的综合性的科技馆,同时还建有各类专题科技馆,像地震、海洋等科技馆。国内近年来也建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主题科技馆,比如杭州低碳科技馆等。

2 “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的展示策划

2.1 主题的确定

根据贵州科技馆做的“观众最喜爱的科技馆展品”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观众希望在科技馆多增加一些有关天文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展品展项。恰逢时任贵州省科协主席欧阳自远院士主动提出将他从事月球探测的部分珍贵资料捐赠给我馆用作展览。于是确定了以“中国月球探测”为主题的专题科普展。

2.2 展览主线及框架的构建

根据欧阳自远院士提供的三条线,即故事线、历史线和科技知识线,以人类发射到太空的探测器的距离由近及远为线索,将展示内容分类,构建出了“天外来客”——“绕地飞行”——“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的展示框架。

1)故事线——“听院士讲故事”。

用科学故事串联4个支撑展区。每个故事由3min~5min的视频动画组成、并配有欧阳自远院士的亲自讲述,通过讲述“一克月球石”的故事、阿波罗事件的真假、嫦娥一号“撞月”、嫦娥2号“游子”、嫦娥三号将要“登陆”月球等故事,让观众感受科学的理性同时,也看到科学家的情感和责任。

2)历史线。

历史线实际上是时间线。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成为历史的节点。在展览的四个支撑展区中对太空探测历史的重要节点都有简要的介绍。顺着这条历史线观众看到的是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3)科技知识线。

航天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观众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奥妙,对普及科技知识,提高观众的科技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如何认识陨石、卫星技术及火箭原理、嫦娥登月的关键技术、以及牛顿学说与借力飞行等科技知识分别融在“天外来客”、“绕地飞行”、“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四个支撑展区里。

2.3 展示内容的策划

1)第一支撑展区:天外来客。

从天而降的陨石给地球造成了影响,也带来了天上的信息。这些信息记载着宇宙演化的痕迹,是我们研究外深空的证据。我们通过“天外来客”展区来介绍和展示陨石来源、研究价值、著名陨石事件(吉林陨石雨、南丹铁陨石、通古斯大爆炸)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恐龙灭绝等相关知识,让观众了解深空物质的构成,引发对地球外空间的遐想,激发探索深空的兴趣。

2)第二支撑展区:绕地飞行。

绕地飞行是近地空间探索的第一步。通过对应用卫星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介绍,展示人造卫星的发展对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载人航天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航天技术正向信息、材料和能源的综合开发过渡。

3)第三支撑展区:月球探测。

月球探测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太阳系探测的出发点,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该展区主要展示人类月球探测的历程,重点介绍我国的嫦娥工程,让观众了解我国探月的科学目的和嫦娥工程取得的科学成果以及嫦娥工程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

4)第四支撑展区:深空探测。

当代的深空探测就是太阳系探测。本世纪深空探测的走向是以月球、火星、金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主线的太阳系空间探测。展区通过图文展板、互动展品介绍太阳系,回答太阳系探测的科学问题,介绍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程以及我国太阳系探测的设想以及最新的太阳系探索成果。

2.4 展示形式的确定

根据展览内容的特点以及资料,决定本展览采用互动展品、科普小剧场、多媒体等科技馆互动展示手法为主,同时融合图文展板、实物、模型、场景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手法。

3 “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的环境策划

3.1 色彩

展厅的色彩环境采用黑白色调,其来源于太空真实的颜色。简约的黑白基色为观众提供安静的思考氛围和沉浸式的参观感受,突出和强调展示内容。

3.2 空间

多样化的展示空间——从地面到屋顶,创造性地利用空间,为观众提供特定的观察和体验空间,比如将卫星模型挂在屋顶,让他们在这里能够身临其境地参观和学习。

3.3 特色创意

通过图文板、灯箱、模型、多媒体不同展示形式的运用形成多层次的展示内容,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特别在屋顶设置了一根95米空中走线,长度代表了地月约38万千米的距离,用1:4000000的比例,将地月的空间距离凝缩在展厅里。

4 “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部分展品策划

4.1 嫦娥一、二、三号轨道演示器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经历调向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三个阶段,所用时间为8-9天,嫦娥二号卫星采用地月直航的发射方式,使时间缩短至不到5天,嫦娥三号卫星发射后直接飞往月球。该展品采用模型与多媒体影像相结合的展示方式,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嫦娥一、二、三号卫星发射轨道有什么区别以及卫星发射技术的进步。该展品在国内属首次展示。

4.2 月面照片

嫦娥一号卫星上携带有一部CCD立体相机,它绕着月球边飞边拍,每一轨的宽度为60km,转一圈的长度为10900km。共获得508轨南北纬70°以内和589轨极区的图像数据,最后通过拼接做成全月球正射影像图。该展品以静态模型的展示方式向观众介绍“一轨”是什么意思,相机是如何拍摄照片的,并且展示了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公布的第一张月球图。

4.3 嫦娥工程电子手翻书

关于月球探测的资料、视频以及相关科技知识非常多,由于展厅面积有限,无法全部用展品或静态的展板、模型等进行展示。因此,贵州科技馆研发制作了电子手翻书,里面详细介绍了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探月,嫦娥工程的概述以及嫦娥一、二号获取的相关视频等,该展品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其成为了观众驻足时间最长,获取知识最多的展品,深受观众喜爱。

4.4 射电望远镜

中国2007年批准立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该项目已经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洼地开始基建,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并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该展品通过模型和触摸屏相结合的展示形式,向观众介绍什么是射电望远镜、它和一般的天文望远镜有什么区别,世界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射电望远镜。

5 “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的展示效果

“中国月球探测”专题科普展自2013年5月24日正式对外开展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开展的前三天里每天接待观众达到一万余人,许多观众参观后发出感慨:我们没有想到能在贵州看见中国首次举办的月球探测展,展览非常有特色,内容前沿、丰富,有深刻的科普教育意义。英国BBC广播电台专门派国外记者前来参观采访,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局的领导和专家们也前来参观和学习经验,他们表示贵州科技馆对于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普及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很专业也很经典,值得借鉴和学习。因此借鉴了我们的展示形式和一些经典展品,比如嫦娥一、二、三号轨道演示器、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用于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办的在2014年7月21日香港首次开展的中国探月工程展上。

6 做特色化专题科普展的经验对策

6.1 制定清晰的展览主线

首先,一个特色的专题科普展览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有了主线才能更好地制定框架、收集资料,并且这个主线必将成为观众参观的线路。

6.2 联合研发展品

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馆的展品多是从展品制作商处采购,做一个专题展览时,往往无法采购到符合专题内容的展品,笔者认为科技馆展品的创新可以由科技馆和展品制作商共同完成,由科技馆提出创意想法和展示要求,由展品制作商进行设计制作,联合研发创新独特的展品以满足展览需求。

6.3 专业的讲解

笔者一直比较赞同科技馆的学习应属于“探究式”的,即观众不听取讲解,由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实践来检验结果的方式。然而在比较专业的专题科普展中,一定程度的讲解可以使参观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观众来说,通过讲解他可以获得许多展览本身之外的知识。

6.4 寻求科学家做科普

做一个专题科普展,怎么能够更加专业呢?可以寻求科学家的支持。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往往掌握着某一领域的第一手资料。贵州科技馆正是通过欧阳自远院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获得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视频,一些视频资料更是首次向公众公开。对科学家来讲,他们是科普的“第一发球员”,在科普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以通俗的方式向公众传播。

参考文献

[1]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7(4):17.

推荐访问:展览 特色 策划 专题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