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浅谈一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观察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对事物有新鲜感和好奇感。本文根据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有目的性的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也只有这样科学教学才会有“科学味”!

关键词:天性;培养;观察能力;科学味

观察能力是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观察能力也是我们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人们从外界获取信息首先就需要一种观察力,我们所获得的信息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倪鹏云老师说过:“科学是人类比较系统、全面和更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观察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学生为主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科学观察能力是成就人才的重要条件。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他一连写了三个观察,说明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及其重要。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瓦特发明蒸汽机》,课文中的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因为用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水烧开时蒸汽冲出壶盖,从而受到了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这些名人故事不都在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

1.1 从学生天性入手,培养他们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从他们进入新学校后,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心中充满了好奇,而他们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玩。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手段。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往往是乐此不疲,属于良好积极的学习情绪,这一情绪的学生处于欢快的状态,他们思维敏捷、清晰,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效率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习的有效。如果在这一状态下,我们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在玩时加以细心观察,将会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促进学生发展良好观察心理品质。例如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就是《我们知道的植物》,第一节课我就带领学生去操场上玩,并且在操场边上的绿化带里开展“看看校园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穿梭于树丛草地间中,边玩还可以收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叶。孩子们在树丛间开心极了,这棵树摸摸,那棵树抱抱,这片叶子看看,那片叶子闻闻,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也在有意无意的留意这些植物。

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问学生,上次在校园里你看到过哪些植物,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有了上一节课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学生能回答一二。从课堂的教学来看,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桂花树、银杏树他们能说出一二,但是那些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等,虽然学校里常见也较多却但也叫不出名字。当然要能让学生认识这些植物,还得老师进行指导,最好再一次近距离的走进植物。

1.2 塑造学生良好观察心理品质

良好的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是成就他们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察这一复杂多变的对象,既需要耐心也需要细心,精心地观察事物的方方面面,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观察,从纷繁动态的现象里,概括出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学校里常见的植物有桂花、红枫、石楠、红花继木等,比如在一年四季里石楠的叶子都会呈现不同颜色,颜色会随季节改变而改变,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在上学放学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他们持之以恒。而且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辛,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因而,塑造学生良好观察心理品质,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重要基础,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1.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具有稳定性,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使学生受益一辈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要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观察事物,避免熟视无睹。

例如第一课就让学生回家后种植一棵植物,我要求他们回去种一棵大蒜或是萝卜,再每天仔细观察植物的变化,拍照记录,通过几天不停的观察,发现它的变化。在要求学生回家观察时,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要观察什么?观察植物的哪些方面?需要怎样记录,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让学生随随便便去观察,没有目的性,那就失去了观察的意义。

(2)要具有持久性,因为观察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有的稍纵即逝,需要我们长期、反复观察。因而必须增强他们持久性,培养他们长期观察的习惯。种植一棵植物,观察一棵植物是需要长期的过程。如观察一棵大蒜的就需要幾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某次教研活动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家长记录豆芽生长的过程,还制作成了相册,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足以看出学生与家长的不容易。

2 以教师为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1 创设好情境,提供观察舞台

科学课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上科学课是我们老师还原给学生重新体验人类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并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达到一切学问皆来源于客观,来源于学生亲身体验、亲自观察,而不是老师或科学家的目的。例如:在上一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观察叶》时我从校园里找来几种不同植物的叶让学生观察。

教学片断《观察叶》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件欣赏:校园里的植物  设问:“同学们,请仔细欣赏校园里的植物视频,你认识哪几种?在哪里见过?比一比谁记得最清楚。

(2)学生回答:在校园里哪个地方看到过这些植物?(板书“观察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植物开始寻找,明白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观察叶

(1)出示四种形状特别的叶子。银杏叶、枫树叶、桂花叶、八角金盘叶

设问: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植物的叶子,请大家仔细观察,各有什么不同?你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吗?

(2)小组仔细观察,找一找这些叶子有什么异同点。(设问: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植物的叶,从哪几方面去观察。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通过看、摸、闻比较各类的叶的不同。

(3)学生活动:分组观察植物的叶

(4)交流汇报:说一说你看到叶子有什么特点。(设问:刚才同学们在认真观察叶子,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5)学生汇报:汇报时也得从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描述。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放的形式,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2.2 用趣味性,吸引学生观察

趣味性能有较强的吸引力,打破知识的古板单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对于一年级学生,刚走入小学,从幼儿园里玩玩闹闹变成规规矩矩学习,课堂氛围很难把控,有些学生会不听老师的指挥,我行我素,课堂里吵闹,自顾自玩。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课堂中来,是值得思考的。有些有经验的老师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给学生。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执教的《植物是“活”的吗?》很有特色,课前让学生经历“和绿豆种子的七天之旅”,在课堂上通过她无线终端向每个学生展示她了大量图文等资料,学生们在种植过程深刻体会到了植物是有生命的,把观察过程由家长拍照发给老师。

再由老师整理通过无线终端展示,把先进的平板教学引入到了课堂中,一台平板电脑对学生的诱惑力多大啊!所有的学生都在盯着电脑,认真仔细的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听一边操作,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教学中老师运用动画、图片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以往的教学,学生更容易也更喜欢接受这些新鲜事物。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绘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教师要有“大科学”的观念,全方位地提供学生观察

科学课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我们科学教师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而要具有“大科学”的观念,有意识的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校园的动植物、家庭的种养业和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也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详尽的观察。由于这种观察活动有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有些需要耐心探究师长帮助的,有些需要家长认真协助的,这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年级教材中寻找《校园里的植物》更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果只让学生在教室里说说校园里有什么,而不去校园里找植物,这真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了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怕麻烦敢于带领学生走入校园里寻找植物,当然去哪里找,找什么,都需要事先做好功课,踩好点。

我在上这一课时,自己课前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看看学校里面哪个地方是安全的,植物又是比较丰富的,观察时,能够容纳整个班级,学生记录比较方便的等等方方面面考虑,最后选择合适的地方带领学生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非常认真,仔细观察叶子的细节并且按照要求做好详细记录。

2.4 引导学生观察,提高他们观察的有效性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做到进退有度,提高学生观察的有效性。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形成自己的合作伙伴,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观察任务。教师需要观察他们的活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帮助。教师需要适时退出,留给学生宽松的观察研究的环境;在科学课上,更不是灌输概念,强给结论。

3 以家长来协助,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利用一周一节课,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样我们的观察时间可以更加充足,观察对象也更加全面,观察目标更加细致,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科学探究的本质得到了充分体验,促进了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形成。

如《观察叶》一课里,我上完课,要求学生回家和自己爸爸妈妈们一起制作一张树叶画,在制作前,仔細观察树叶的特点,从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考虑设计好图案再进行拼贴。当然这些活动单靠一年级学生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所以需要家长协助指导完成树叶画的拼贴制作。我们的家长也非常配合,当作业交来后,看到了各不相同漂亮的树叶画。有了家长们的协助,学生的观察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了,有也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 以授“渔”来捕“鱼”,培养学生非凡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非凡的观察能力,需要我们老师长期悉心的教导,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

4.1 验证观察法

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验证观察。例如,我在教学《观察叶》时,让学生从叶子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观察众多的叶子之处。我只是给学生一个观察的方向:“既然都称为叶,一定有相同之处”。未过几分钟,学生就豁然开朗,兴奋地叫起来“我发现啦,我发现啦,它们都有柄和叶片。”学生自己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叶子的相同点。。运用验证观察法,便于知识形象化、感性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2 顺序观察法

是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的外表特征,以便获取事物的整体形象。再如教《观察一棵植物》,我就是引导学生从植物这种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充分运用看、摸、闻这三种方法来观察颜色、形状、软硬、气味等。

观察的方法不一而同,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家长来协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一年级学生天性入手,课内外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活动中倡导学生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一终极目标,让一年级的科学课真正做到具有“科学味”!

参考文献:

[1] 王先华.浅谈利用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启蒙教学的体会[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 韩涛.信息化历史教学情境的导入方法与创设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

[3] 郭章明.试论观察能力的培养[J].现代技能开发,1999(08).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

推荐访问:浅谈 培养 观察 能力 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