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人居环境的分类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iMO|]ӝ{uMz}5Nzezg]ii__{i}M^?
ߍ}uv_}m4^nzo=^unmviviky总结出一定的研究理路与范式,对历史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地理学是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学科和理论来源。很多关于人居环境研究的成果都是有地理学背景的学者所提出和构建的。原因直观而简单,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人居环境(目前来说)即是地球环境中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范围,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即是人居环境最为宏观和基础的内容,地理学所包括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既包括了人居环境的基本物质环境,又包括了人居环境的人文方面。以我国为例,地理学区划中,我国有多种划分方式,其中按照七大地理区域与四大经济区、四大地理区的划分来看,七大地理区包括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大经济区分别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人居环境如果按照以上七大地理区、四大经济区或四大地理区域进行分类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这样的划分本身就包含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素。但出于实际研究的需要,该研究更倾向于按照地理地貌特点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表2)。

该研究以个别新的分类对象为例进行阐释,对于其他相对简单的分类不做讨论。对表2中的(编号1)“历史人居环境”(古代人居环境)而言,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可将谭其骧先生所编著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基本参照,进行研究。对上海地区而言,可结合周振鹤先生所编著的《上海历史地图集》进行研究;对于北京地区而言,可结合侯仁之先生所编著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进行研究。对于其他地区同样如此。“近现代人居环境”(编号2)则可按照中国历史的断代划分从时间上进行确定,可以指1840~1949年。“当代人居环境”(编号3)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14]。

事实上,我国学界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在上述分类中早有成果体现。重庆大学对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山地人居环境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取得成果,奠定了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辽宁师范大学对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区域人居环境进行了长期研究。上海大学刘森林教授的《刘森林中华传统人居环境文化研究》书系(包括《中华装饰——传统民居装饰意匠》、《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和《中华聚落——村落市镇景观艺术》4本著作)和《中华遗产·人居典范》书系(包括《徽州朝奉——村落 士商 互动》、《江南市镇——建筑 艺术 人文》、《巴蜀场镇——地理 景观 街区》和《大运河·环境 人居 历史》、《江南运河:风土 城乡 交通》5本著作)则是从我国传统民居、市镇、聚落研究探索出“历史人居环境”的研究理论和范式。此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历史人居环境进行了广泛研究。

除了从历史学、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人居环境的分类划分,也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人居环境文化研究、人居环境艺术研究等,也可结合文化、艺术等相关专业和方向成为人居环境与文化、艺术领域研究的新视角。

人居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与分类密切相关,即人居环境评价。依托现有的分类,将使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获得新的思路和视野。

3结论

一个学科理论的成熟,除了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备自身的方法论、定义和明确的研究对象外,还体现在它的学科分类当中。越是发达成熟有生命力的学科,其分类分支也必然不断拓展。人居环境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必然受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启发,这对于人居环境的分类同样适用。借鉴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人居环境的分类进行深入研究是其理论发展的需要,也为人居环境评价提供了更有效的模型建构的基础。人居环境日益突出的重要性必然推动着人居环境学科的不断发展,需要人类对其理论进行更全面、细致的研究,以丰富其学科内涵和研究领域。人居环境学科理论体系的提出是时代和人类的需要,众多学者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起这一学科体系的总体架构。对于人居环境的分类问题,仍需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张文忠,湛丽,杨翌朝.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5):710-721.

[3] 连红,董成森,朱方长.人居环境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09(6):85-88.

[4] 安光义.人居环境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 蔡禾.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2.

[6] 格林,皮克.城市地理学[M].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5.

[7] 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

[8] 宁越敏.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23(6):15-20.

[9] 晁军,余一松.信息化时代的人居环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1(3):15-17.

[10] 谢让志.中国城市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1997(3):38-40.

[11] 陈春,吴智刚.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方法研究[J].城市问题,2007(6):20.

[12] 祁新华,程煜,陈烈,等.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7(2):17-24.

[13] 李雪铭,李建宏.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112-117.

[14] 李雪铭,张英佳,高家骥.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4(9):1033-1040.

推荐访问:人居环境 研究 分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