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辛亥革命》的色彩基调探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辛亥革命》是2011年导演张黎为辛亥革命百年献礼的一部历史纪录片,主要展示辛亥革命前后一年里,一大批革命烈士为推翻大清帝制舍生取义的动人故事。影片通过刻画孙中山、黄兴等人物的性格、行为来展示特殊历史年代的人的精神和历史的精神。深刻的战争主题和场面、动人的人物性格与行为以及凄美而悲壮的历史画面使得《辛亥革命》成为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之一。本文从色彩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中所展现的动人魅力。

[关键词] 《辛亥革命》;色彩基调;色调对比;影片魅力

《辛亥革命》讲述的是1911年至1912年清朝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地上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血泪故事。为了打破传统封建势力的束缚,为了“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革命先烈在此段岁月里,不惧生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民众,整部影片的革命情怀和人文精神让人动容。影片一开始,以一组黑白鲜明的战争画面展现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与死亡的场面,而其中鲜红的汉字则交代了屈辱的历史事实。黑白画面过后,秋瑾在蓝青色的色调下壮烈赴死……“色彩的构成能充分表现电影主题和人物内心世界”,张黎在《辛亥革命》布景拍摄中充分利用色彩的表现作用,通过各种色调对比展示影片魅力。

一、《辛亥革命》影片的整体色彩

作为一部战争纪录片,《辛亥革命》的导演充分利用历史记录的冷色调蓝、白来展示压抑、残酷的战争场面,而其暖色黄、红等色调夹杂在冷色调中,不断加深历史及人物的美的展现。在《辛亥革命》影片中,张黎在冷暖色调的对比手法中,时而展示战争压抑、残酷,时而又表现人物的温暖如玉;时而表现人的主观积极与进取之心,时而又展示封建王朝的落后与衰败……

色彩的变化有关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展现。在整部影片,仿佛在电影拍摄镜头上蒙着一层淡淡的与本身环境所不同的滤镜,或蓝或黄或红的色调将环境渲染得朦胧有余而清晰不足。混浊的天空、暗淡军服、清冷雪地、黄蓝的清延服装、明媚的外国公园、蓝青的战场、灰黑的弹药……蓝黄、黑灰、红白等各色交织,浑浊的整体色彩变化手法,在光与影的不断交替中,影片人物、历史战争等情景展示中蕴含着新旧对比、黄昏与黎明的对抗。

二、《辛亥革命》影片的色彩基调

色彩基调,指彩色影片总的色调、总的色彩情绪特征或总的色彩形式风格特征。色彩基调是影片视觉感受与氛围营造的主要成分,是影片情绪基调形成的视觉手段,是影片基本情绪基调的体现。色彩基调的完美呈现,有利于影片主题、事件发展、人物塑造等各电影要素的魅力展现。《辛亥革命》中的色彩基调基本是以浑浊色调中的主色调张力来构成。影片中,不断运用三原色红、绿、蓝的互补调节为观众展示对比强烈深刻的视觉效果。在色彩张力对比中,不但强调了战争的冷酷无情,还强调了革命旺盛的生命力,这也为《辛亥革命》的革命情操表现打下了基础,不仅用冷色调激起观众对革命悲壮的感受,让其感受那份重返战场的压抑中奋进的精神,感受革命先烈那种舍身的人格魅力……

(一)蓝黄、黑灰色调——残酷与温暖

《辛亥革命》影片中大量展示了蓝黄、黑灰色调的色彩魅力。

影片开始,在蓝青的背景中,老百姓成群地在街边守望,而秋瑾步伐坚毅地走向死亡。电影镜头下一片冷色调,让人不仅能感受死亡冷酷无情以及秋瑾面临死亡毫不畏惧,同时也能体验群众围观时那份或恐慌或不解木然的情绪。《辛亥革命》的战场总是笼罩在蓝青色调之下:广州起义中,先烈们在蓝青色下拼死战斗;四川保路运动中,火光映照但革命军依旧被蓝青色笼罩、伤员在蓝青色调之下死亡……大片大片的蓝色似乎无法抵抗战争的驱逐纷纷跃上银幕,将战场的清冷、残酷、死亡等刻画得动人心魄。

黑灰色调在《辛亥革命》影片中也是色彩基调的主体之一,影片各种残酷清冷的场面总缺少不了它的存在。先烈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当死亡来临时,电影镜头总不忘用黑灰的特写给他们的离开拍上一张感人的独照,似乎要将他们的单薄之躯和高贵的灵魂用黑灰锁于生存世界,又似乎是黑灰色调将其生命与灵魂剥离身躯。弹药在空中飞舞时,总是泛着黑灰的光,让人恐惧得恨不得远离。那为革命捐躯的战士们在黑灰之中一个个慢慢倒地。船上涌起的黑灰的烟,远处天际黑灰的云,给纯净的世界添加了失败、恐怖……

《辛亥革命》中的黑灰色调,伴着蓝青一起构成整部影片的主体冷色调,冷酷战场、死亡等悲壮事件勾画于银屏,深刻于观众内心。而其黄色主调,则又将难得的温暖留存于后世。在《辛亥革命》影片中,与蓝色相持的色调恐怕是暗淡的土黄色。在描写室内场景时,电影镜头似乎被淡黄色所掩,总透着暖暖的黄色调:黄兴起义时,屋内义士们都穿着各色衣服躺卧,那暖暖的黄浮于整个屋子,让人心安而满足;白里透着黄的“与妻书”“绝命书”;火把映着的战场如黄昏般浑浊却又明亮;黄兴与徐宗汉相处时温暖的黄色调流于空气;清朝皇宫大臣议事也是在黄色的龙椅和略带黄光的时间里……黄色调的大量使用,不仅使《辛亥革命》整部影片欲清不清的浑浊意境,同时也刻画了各种场景所具有的感情张力。烈士们的土黄色,写照了他们带来的温暖与爱,而清廷的黄则体现了黄昏日落般无法避免的离去。

(二)红白色调——人物美

周登富老师曾经在《电影美术概论》一书中提到,主客观色彩或色调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灵等内容刻画有重要作用。张黎在《辛亥革命》的色彩运用中,对于人物表现其色彩手段也十分讲究。

影片中红白似乎是专属于文明、先进的代名词:孙文先生是穿着略带黄色的麻布白衣出场;广州起义中的觉民从出现到死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影片中总计三位先进女性角色,其中两名女性身着白装,徐宗汉穿着白色的旗袍帮义士们洗衣服、给黄兴抓鱼做饭,在战场上则顶着黑灰的炮火穿一身白衣当战士的守护者,即便满身血迹或黄土,白色依旧耀眼;陶启圣为代表的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军身穿白单衣共同打响南昌起义的枪声;清驻外使节之女唐曼柔则是身着黄白的衣服出现在银幕最终献身于革命;外国天使般的小女孩好奇地询问裹脚是否疼痛……影片中的白色总与光明相连,仿佛只有白色才配得上他们心灵的高贵与纯洁,才配得上他们精神的先进与崇高。被黑灰笼罩的天空总透着丝丝白亮,而影片最后的雪地,虽然天空依旧阴霾,但它却将整片大地映得那么纯净美好,似乎有压倒一切黑暗的力量。当然,白色也被用于汪精卫、外国银行管理人等身上,他们虽然有着一定卑劣的性情,但却依旧具有其文明的一面。

红色调一直也让《辛亥革命》整部影片在主色调之中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或表现出战争警醒之力,或表现生命抗争的活力。影片开始时,秋瑾死亡之血拉开辛亥革命影片帷幕;孙文的演讲,其幕后布景总有一大片红色与之或白或蓝或黑的服装相映,就是在那一片红色之中,他为革命筹集了资金;战场上,飘扬的红旗代表着革命之火未灭;而战士们被鲜血染红的衣服、头巾以及同样泛着红黑光芒的手术刀剪……各种红色打破主调蓝青或黑灰,给人以振奋、警醒,仿佛像生命发出的火焰,照耀着每一位烈士奋勇向前。战场上,淡红似乎染红了整片天空和大地。一片火黄色中,红色映满了战场中的墙壁,似乎那是战士鲜血的喷洒;一片枪弹中,红色映满了战场上所有的一切,空气、天空、大地……而与革命鲜血对应的红色,在清朝廷也有一系列红色展现:议室大厅外有红色的大门、议事大厅内则是红色的柱子和帘子、帽子上有红红的穗子……清朝官员们身边沾染的红色,似乎是古代的正统之色,而在革命红的照耀下,却像沾满了中国民众之血,让人憎恨不已。

(三)浑浊色调与纯色调对比——黑暗与光明

《辛亥革命》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是展示革命先烈为当今幸福所做出的牺牲。而正如张黎在拍摄中所说的,他想表达的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想劝诫今人居安思危,珍惜当下。影片的色彩运用正着力于表现革命来临之时、黎明到来之时那风雨压迫下的黑暗。

《辛亥革命》整部影片,色调都处于各色交织当中,很少出现纯色。如战场上,蓝青中总透着黄,一方面展示战争的无情,另一方面又展示战争包含希望;黄色调中总透着红与白,透露出黑暗即将过去的那片拂晓之光,又透着红色鲜血的代价。同样,影片中总纯白蓝的天空也少之又少,战场的天空,总与黄土交织,表现出烽火硝烟弥漫;或者与黑烟相杂,体现革命之火并未能全力烧尽所有的残余势力,革命仍在进程之中;或者白蓝的天空,总有着丝丝阴暗……影片总让人觉得是处于或黄昏或黑夜的环境之下,感受到压抑、阴暗等情绪。每一场战争上,总有淡淡的蓝青或灰黑飘浮在空中,仿佛宣告着战争的又一次失败。阳夏保卫战失败后,影片给了一个船行大江的特写,远山和天空中都透着红,血色掩盖了白的明亮和绿的青春。而船上冒着的青黑的烟,显得那样凄凉、悲伤和无助。辛亥革命后,临时总统选举及其以后革命军的会议召开场景,张黎导演总让淡淡的白色浮现于所有颜色之上,似乎预示着纯洁胜利的喜悦,又似乎在胜利之上笼罩一层薄膜,显示革命之路仍迷雾重重,困难重重。烟雾缭绕的感觉,几乎伴于《辛亥革命》影片的始终。仿佛这一片浑浊之下,黑暗势力依旧庞大,而革命之路则依旧初行,仍需更多的鲜血才能洗去各种杂色,还原物一个清纯。

《辛亥革命》在色彩运用中的对比,也没有忽略纯色物质的写照。在影片之初,徐宗汉的出现,让一群年轻的革命者感受到异性的革命奋进之力,集体跑往大海时,影片的朦胧之感在这一群年轻的生命上剥离。海与天显出自然的白与蓝,而革命者跳跃着的身影,灿烂的笑容,仿佛给海和天增添活力,注入了能量。一切显得纯净美好。他们似乎浴于一个无所侵夺的世界,是纯粹自由、幸福的人。广州起义失败后,那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无畏死亡,用鲜红的血洗静了海水的红黄之色,也洗净了天空的灰白之色。英国那另一片宁静的国度上,树叶嫩绿,玫瑰鲜红芬芳,而阳光也透着白而黄的淡光,文明的行为举止、白色的衬衫西服等与纯美的环境相适应,一切都显得美好宁和。在辛亥革命武装力量的带动下,湖南、江西等各省武装起义不断,影片用水花飞溅、竹船浮动代表一个个武装力量的崛起,那瞬间展现的力量,将水天洗净,呈现出天空和水的本色。

影片以浑浊色调与纯色调对比,将黑暗与光明的抗争之路一一展现。天空、大地、水面等,中国万物在鲜血的洗涤下,渐渐去掉以往的浑浊,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影片末尾,杂色已经开始淡到几乎看不见,蓝、黄、白等色调开始变得越来越纯净明显。文章以大雪覆盖大地预示中国光明将取代黑暗,而天空愈来愈明则体现国家救亡之路即将取得胜利,就是在这一片纯色之中,影片走向了结尾。

三、结 语

在商业上,《辛亥革命》的票房成绩表现出张黎的成功,而色彩运用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就,则表现在电影画面美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色彩基调,它有太多含义和表现,大量的色彩组合和运用,使得感知变成一种复杂的思维认知活动,因此本文中能略举,简单展示色彩所带来的电影魅力,感受《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情感与心理的冲击与洗礼。

[参考文献]

[1] 李婷.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J].大众文艺,2011(11).

[2] 杨丹丹.《辛亥革命》的表述、想象及其政治诉求[J].电影文学,2012(05).

[作者简介] 许正人(1970— ),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与视觉文化研究。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基调 探究 色彩

相关文章:

Top